胡一峰
夏曾佑曾對陈寅恪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书真有可能读完吗?答案是“不可能”。
按老辈学者的说法,宋以前的书,读完是有可能的。传世的就那么多,只要有天分又足够勤奋,理论上可以读完。宋以后就不一样了,今人整理的《全宋文》就有一亿字,读完相当费劲。近代以来,大众传媒发达、教育普及,识文断字、写文著书的人以及各类出版机构的数量都在疯长,没人敢夸口说能把书读完了。
互联网一来,又生大变。网络写作取消了发表门槛,开个博客、建个微博、设个公众号,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发表“作品”。没了编辑这个“中间人”,写的和读的获得了更多选择与自由。
到了书已注定读不完的时代,“选本”就格外重要。“选本”古已有之,网络时代的“置顶”“推荐”,是其新的形式。昔日的“选本”体现选者的趣味和眼力。鲁迅先生曾说,一个时代的文学状况可从当时的“选本”看出。现在,网上阅读的经验、轨迹与体验被自动记录下来,数据化后储存在后台,网站以此为依据,“精准”地向读者推送适合其口味的作品。这种由读者决定的“选本”,实际上成了一门生意,很容易就变味儿了。
我有个朋友从事网络文学评读工作,平时阅读量很大,而且对色情暴力的“擦边球”也会浏览,以便作出客观评价。岂料这个“习惯”竟然被一些网站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常自作多情地把“擦边球”网文推送给他,让他啼笑皆非,懊恼无比。
网络时代“选本”的选者其实就是你自己。既然如此,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读透自己。
【原载《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