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育人体系中,劳动教育和德育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出要“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劳动教育需要德育的融入与加持,将劳动教育与德育相融合,能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下文,笔者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清洁与卫生”任务群为载体,充分挖掘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中的德育元素,寻找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点,寓德于劳,以劳促德,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劳动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学生在劳动中可以获取力量、锻炼意志、培养习惯。新课标指出:“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教师可以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意志力,促进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坚毅的品质。学生在一年级时就需要开展简单的清洁劳动,如:学习扫地、拖地、扔垃圾等,掌握清洁小技巧,把教室和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打造舒适温馨的家园、美丽整洁的校园。这样的实践任务如果只是以课代劳、以说代劳、以教代劳,学生没有“出力流汗”的劳动体验,那么,他们就不能掌握清洁劳动的技能,更不能感受到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真谛。
实践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提供了途径,拖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项体力劳动,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手臂力量还不足,完整完成一个空间的拖地任务会让学生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从一开始的兴趣盎然,到没过多久就会产生畏难的情绪。此时,教师可以讲述劳动模范事迹,鼓励引导学生,这样很多学生就会坚持下来,努力完成拖地任务,还会心里暗暗告诉自己:坚持一下,就成功了。只有真正挥洒劳动的汗水,才能体味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同时锤炼意志、提升品质。
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形成品质。教师可以基于教室卫生清洁的内容,拓展劳动项目,丰富劳动载体,构建劳动进阶任务,同时关注学生的劳动频率和持续性,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推进以劳育人。
德育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了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教师可以围绕个人清洁卫生相关的项目(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清洗自己的毛巾、清洗自己的水杯、用笤帚扫地、用拖把拖地、分类投放垃圾、擦拭自己的课桌椅、清洗自己的红领巾、饭后清理桌面、和家人一起清洗碗筷)设置任务清单,组织学生开展“21 天劳动打卡”活动,采集学生每日的劳动情况数据,用于分析并给出评价建议,也让学生逐渐生成主动劳动的意识。21 天的打卡过程,不仅能看到学生的实际劳动表现,更能看到其中的坚持和好习惯的慢慢形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日常、重积累,关注学生的收获与成长,让学生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任务中,强化劳动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校内“雏鹰争章”活动。在学校的各个空间设置劳动清洁任务,学生每参与一项清洁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徽章,集齐徽章就可以兑换礼品,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更多的校园劳动中,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感受劳动的乐趣,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长此以往,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低碳环保是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南》指出:“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合理利用材料、环保节约的劳动习惯,提升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清洁与卫生”任务群的相关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保护生态文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担当的意识。
在开展清洁与卫生劳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却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抓手。教师可以在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开展雏鹰小队进社区活动,组织学生清理小区卫生、做垃圾分类的宣讲员,让学生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重视垃圾分类,身体力行落实低碳环保理念,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主题班会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开展“崇尚节约,严于律己”节约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浪费现象,学生惊叹浪费行为就在我们身边。为了让学生杜绝浪费、厉行节约,还可以进行“浪费大计算”:每人浪费1 粒米,全校浪费了多少米,如果是全区、全市呢?不算不知道,一算学生都很震惊,学生认识到节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节约是美德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因而,要避免浪费,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当今社会,更加强调合作和创新。《指南》指出要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新课标指出:“能在劳动实践中增强体力,提高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强化合作意识,在劳动中弘扬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并提供交流的机会,明白合作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发现合作乐趣,开展智慧合作。
班级大扫除是一项班级常规活动,既是劳动的过程,也是育德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班级清洁开始,一步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明确任务—自主分工—探讨步骤—分享方法—小组合作—成果汇报”的过程。在“明确任务”中让学生清楚劳动项目,如:扫地、拖地、擦桌椅、擦黑板、清洁门窗等;在“自主分工”中让学生根据每个任务的特点和学生特长分解任务,理解分工的必要性;在“探讨步骤”中,学生讨论交流有序合理的清洁步骤,可以先进行门窗、黑板和桌椅橱柜的清洁,再进行地面的扫和拖,最后清倒垃圾;在“分享方法”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已有的清洁方法,如用旧报纸擦拭玻璃、用湿抹布擦黑板等,学生可以借鉴这些好方法,突出合作探究的优势,在提前规划、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变得高效、和谐、融洽;最后在“成果汇报”中,学生对班级清洁这一核心任务进行复盘,感知劳动的艰辛,感受到劳动创造了美好环境,提升对合作劳动的认同感。虽然这只是一项看似平常的班级德育活动,但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他们在劳动中互助、互帮、互学、互启、互励,发展了合作精神。
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常见载体,教师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加入创意,产出更多价值。
教师可以开展“爱清洁,慧创造”生活智多星挑战赛,引导学生立足日常生活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实践—思考—创新—再实践”的活动过程,用知识助力实践,在实践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激励创新,将创新创造成果再用于实践。
学生经过“清洁与卫生”任务群的学习,能够从清洗红领巾过渡到清洗衣服、洗鞋子。虽然都是清洗,但步骤和方法更为复杂,在衣物清洁时,需要关注衣物的质地,了解洗涤剂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洗涤用品和洗涤方法。在清洗过程中,还会遇到顽固的污渍、衣物褪色等问题,这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度思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清洁卫生劳动的好方法、小窍门、金点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拓宽清洁卫生知识,提升劳动能力。洗茶具时最头疼的莫过于去除茶垢,单纯使用刷子根本去除不了,于是,学生一起探究去除茶垢的方法,有的学生建议使用专业洗涤剂或牙膏;有的学生建议用“土办法”——用土豆皮或南瓜叶擦,环保又卫生;还有学生经过研究,发现酸性物质可以与茶垢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用过期的酸奶或柠檬汁来去除茶垢。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创新。
综上,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体现了思与行的统一,在运用劳动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也得到了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