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连 赵波
(四川轻化工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自贡 643000)
“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民健身战略得到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同时人民群众对于体育健康促进的热情也日益高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已经达到37.2%,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与此同时,在2021 年7 月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中明确提到要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健康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工程,达到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除此之外,“全民健身计划”也提出学校体育工作必须满足青少年在校内和校外各不少于1h 的活动时间,加强青少年的体育赛事举办,推进全民健身与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融合发展。
1995 年6 月,国务院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全民健身,随后学者们也不断地挖掘和深究“全民健身”的深刻含义。直至今日,全民健身一词也没有很明确的定义,但最为权威的定义还是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认为“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区分男女老少,对于增强力量、柔韧性、耐力、提高协调和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国民身体健康强壮,然而这样的说法也只是对全民健身字面上做的解释。也有其他学者认为全民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工作”的代名词而已,认为全民健身是“由体育行政部门而主导的一种大型社会民生的工程”。由此可见,“全民健身”的定义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然而本次研究认为,“全民健身”是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为推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所提出的一种解决办法,为求国民身体安康,青少年健康发育等。
首先关于“健康促进”,早在1920 年温斯洛(Winslow)就首次提出了关于“健康促进”的定义,将“健康促进”理解为开展健康教育和制定相关的健康政策,个人主张通过开展生活卫生教育、健全社会各个机构职责,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和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而增加和维持健康的生活水平;其次,对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可以根据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问题,根据青少年的灵活性、耐力和灵敏性等基本身体素质的硬性指标来明确,将青少年年龄段范围确定为12-24 岁、25 岁之间,即为中学生和大学生。其次也可以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政策,青少年的年龄范围为10-24岁之间。其实对于10-24 岁之间青少年的健康促进而言,不仅是针对身体健康,也有心理健康和社会因素三大部分,相互转换、发力和分担青少年的健康促进。
对于青少年健康促进方法,从最初的举国体制到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以及应试教育体系下的中考体育、高考体育对青少年健康促进也是起到了极大的影响。据统计,在应试教育下的青少年睡眠时间普遍缺乏,全球儿童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为10.14h,我国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仅仅为8.84h。全球儿童平均每天的室外活动时间为3.41h,而我国儿童每天的室外活动时间仅为0.86h。在长时间的文化压力下,伴随青少年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在被迫的不断减少。因此在青少年阶段其实是发展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良好体育品德和终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进行一定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改善、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的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同时对青少年大脑的发育、基本身体形体的发育和心理健康发育也具有积极的发展作用。
通过对“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概念界定,可以对两者的本质有一定的了解,两者对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两者的过程导向性和结果指向性都十分明确,并且在结果的追求上,“全民健身”作为健康发展的前提,对青少年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发展都有所促进,为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现实问题也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解决措施。“全民健身”是在国家共同引领下为提升国民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而青少年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群体,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是构成全民健康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和全民健身建立了极为紧密的联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全民健身”所强调的是增加和保障学生运动的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协同发展,深化青少年健康促进观念从单一到多元化的促进方法转变,构建高效的健康促进方法。
通过前者的研究发现,对于10-24 岁之间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参与有规律性和适当强度的身体活动对于其身体基本素质的发展( 比如心肺功能、身体协调性、动作技能发展和肌肉适能等) 、心血管代谢( 比如血压、血糖、血脂和胰岛素等) 、骨骼健康发育、肥胖倾向和心理健康起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因此,有关体育活动的缺乏依然是引发青少年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目前青少年的肥胖率不断攀升、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心理健康状态较差等多个问题。但很早国家就开始发现这类问题的发生,并积极采取措施。在1995 年6 月,国务院所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就提到要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发展对象,全面提高国民身体体质和健康水平。在200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一次提出要确保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号令,并且在全国各地大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2016 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第四节中有明确指出,要将青少年学生列入促进体育活动开展的重点人群,为提倡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计划的开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为发展目标,帮助青少年学生能基本掌握1-2 项运动技能,进而确保青少年学生每日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h。以及在2021 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中提到目前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已达38.5%,青少年学生也是作为健身活动的重点人群,开展预防、干预青少年学生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健康包”的工程,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目前的体质健康水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民健身活动”的新概念,从逻辑发展上来看,是与小康社会相适应到与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相适应的转变;从目标设定上来看,不仅是在追求增强人民的健康体质和建设“体育强国”,而是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健康中国”为目标;从实践形态上来看,也不再是单一化的身体机械运动,而是需要综合性更强,更加科学和全方位的健康生活方式。其中,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学界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在全民健身视域下,青少年学生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重点关注和重点发展对象,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点关注问题。
首先,体育活动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言,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人格的培养,还能促进青少年练就强大的意志力,在体育活动的失败中学会承受和合理地发泄各种压力;其次,体育活动中的团队协作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信心,养成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协作观。现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在社会和家长的高期望压力下,渴望获得成功也必然会付出一定代价,即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青少年学生可以通过在体育活动训练中达成既定的目标,在体育比赛活动中通过团队的协作和个人来战胜对手进而获得满足感来促进青少年学生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建立并积累到自信心,同时也是青少年学生学习团队协作的过程,养成青少年团体的积极精神风貌,给人积极阳光的感受。
全民健身视域下的社会舆论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存在极大的影响。结合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发展在社会舆论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现今社会舆论导向的错误,体育活动的不受重视以及认为其存在是可有可无,直接导致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地位受损而大打折扣。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青少年所面临的繁重学业压力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重大期盼,以及家庭和教师对于青少年学业成绩、学习情况的过于看重,而忽视了体育活动对于青少年智力、心理和身体的重大发展作用。在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虽然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不断被提及和倡导,但是依旧存在对于青少年体育和体育教育的轻视,普遍认为学业决定一切,决定未来、决定所读的大学、决定所在人际圈,但是似乎都忘记了体育对于青少年本身的价值。
在全民健身的大力推崇下,目前社会上的体育服务也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无法为青少年提供足够的体育运动器材和场地设施,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及基础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等等,这些都是现今直接影响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的直接因素。由于社会层面的体育服务不到位的问题,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压力也就直接全部给到了学校体育教育上,学校则就成了承担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较少,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较低和心理问题增多的唯一责任方。最后,社会上对于体育的宣传大多停留在竞技体育时期,更多的宣传都是关于竞技体育相关的,而全民健身与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等相关的宣传则比较少,导致青少年在体育健康促进方面没有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也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若是想要解决现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其实还需要学校采取积极的措施,国家、社会和家庭给予足够的帮助和支持才能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提升。
2021 年7 月《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中明确提到青少年每日的课内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各自都必须不少于1h,并且将青少年学生作为了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对象。对于青少年而言,学校是接触体育活动最多的地方,因此学校是在全民健身下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影响最大的因素。首先,社会大环境下体育很容易被人忽视,学校更多的是以文化课为中心,除此青少年学生还有各种升学压力和竞争等,导致学校和家长更加倾向于以文化课为中心,被迫将体育作为影响青少年学习的因素之一,并且将体育活动的时间分散给其他学科的学习,最终造成青少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青少年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而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降低也成为了必然的结果;其次,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什么就练什么”的局面已经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全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青少年自身最终也未能掌握1-2 项运动技能,更不用提长期性地参与或选择一项运动项目坚持下去。外加青少年也逐渐忽视了自身的体育锻炼和运动时间,自身也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在教室里、书本里和提升文化成绩之中,导致青少年的近视率、肥胖率和心理问题逐渐上升。
国民体质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愈发严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受到很大威胁,因此国家为了改善目前所存在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全民健身作为了改善这一现实问题的重要战略之一,并且将青少年作为全民健身的重点关注对象。因此,我们应该将注意力关注到现阶段青少年的健身参与上。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和几率。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地向青少年传播和宣传正向的体育锻炼观念,应当善于借助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媒介来进行正向社会舆论的引导,进行正向的传播和宣传,目的是在于传播全民健身理念和青少年的体育观念,提倡和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体育活动之中,同时介绍和说明体育活动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社会上营造出更好的体育氛围和环境。与此同时,利用现阶段青少年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来纠正社会舆论,正确引导群众对于青少年学业的过于重视而忽视了体育对于青少年的重要作用,促使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观念,帮助青少年形成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全面提升我国的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中的完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加大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的供给、加大体育场馆的开放服务和提升社会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等,以及针对青少年学生调整公共体育服务的设施和器材标准,配备适合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施。各部门可以通过对老旧的城镇地方进行改造和建设,加强运动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将青少年健康促进加入到社区体育的评价体系中,加大青少年在社区体育的参与度,同时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通过各相关部门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在社会上的体育参与,仅靠公园、广场和体育场馆的设施和器材是完全不够的。因此,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鼓励青少年积极加入体育俱乐部,建立除学校体育之外的社会体育俱乐部培训、训练和竞赛体系,支持社会体育组织机构为学校体育提供一定的指导,为青少年普及基础的运动技能和提升基本的身体素质,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
学校作为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点,因此保证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和有效开展是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实施的必然。首先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保障体育教育可以落到实处,促使青少年在校期间可以参与体育活动;其次是要确保青少年在校期间有足够的运动时间。全民健身计划明确规定青少年在校期间必须保证有不少于1h 的运动时间,并且根据国家对于体育课的相关规定和安排,明文规定不可占用体育课时间,杜绝“体育老师生病”类似现象的发生,在保障体育活动时间的同时,还要加强体育教育的质量,创新旧的体育课模式“集合、解散、自由活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体育课时间。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大力开展体育竞赛,学生在竞赛中树立正确的竞赛意识,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加大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喜爱,从而不断地形成良好的终身参与体育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