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雯婷,田 明
(内蒙古民族大学 法学与历史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尼禄(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54—68年在位),是朱利亚—克劳狄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传言中的“暴君”。古典史家认为尼禄犯下弑母杀妻,纵火焚烧罗马城等恶行,虽然在留存下来的古典文献中尼禄被描绘成暴虐奢侈的形象,但这些文献亦载对尼禄的褒扬。据记载,从公元54 年即位到59 年,尼禄在罗马近卫军长官布鲁斯和哲学家塞内加的辅佐下,让罗马进入了鼎盛时期,以至于图拉真皇帝断言没有任何一个皇帝的统治能比得上这五年,甚至尼禄死后,臣民为了表达对尼禄的怀念,为他的坟墓献上鲜花,对尼禄的喜爱怀念尤以帕提亚人为甚。①尼禄的出名还要“归功”于基督教的宣扬。在基督教史家的眼中,尼禄代表着邪恶,是基督教的敌人。基督教史家德尔图良认为,正是因为基督教的卓越引发了尼禄的责难,尼禄成为第一个挥剑直指基督教的罗马皇帝。②并且基督教史家在解析《圣经》时,通常将《启示录》中那个长着七头十角的兽与尼禄联系起来,由此,尼禄的暴君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尼禄在古罗马历史上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近现代的罗马史家在重新审视尼禄统治时期后,对这段历史提出不同的见解。学者们大多将目光集中在刻画尼禄的形象上,基于原始史料对这段历史时期进行再创作,其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不可避免地成为讨论的焦点。在公元64 年的大火过后,尼禄大规模地杀害基督徒成为基督教史上著名的“迫害”事件,古代的基督教史家将尼禄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基督者,他出于憎恨基督教而大肆捕杀基督徒。③基督教史家的记载确实存有对尼禄夸大抹黑的嫌疑,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近现代的大多学者相信古典史家塔西佗的记载,认为尼禄是为了辟谣才使基督徒成为替罪羊。甚至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尼禄并没有迫害基督教,塔西佗的记载可能有一定的误导。④不过以上争论大多散见于基督教史和古罗马通史以及尼禄的传记等,专门研究这一主题的书籍文章凤毛麟角。相比于国外,国内也是将此问题置于罗马帝国与基督教之间关系这一大背景下进行探讨,⑤研究较为宽泛,且此类文章更为稀少。本文在考察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尼禄对基督教的态度表现,并尝试总结尼禄对基督教持此态度的原因。
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在约旦河接受约翰的施洗,之后受圣灵的指引在旷野禁食四十昼夜并接受魔鬼的试探,自此以后耶稣开始奔走各地传播福音,他的周围也聚集起了一批跟随他的门徒。在提比略统治时期,耶稣回到了耶路撒冷,犹太祭司憎恶耶稣,认为耶稣亵渎了神,想置他于死地。因此,犹太祭司们抓住耶稣,将其交给此时的罗马总督彼拉多,他们控告耶稣自称犹太人的王,扰乱罗马秩序,必须处死。最终耶稣被带往各各他之地,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其门徒相信耶稣会死而复活,他们回到耶路撒冷,传讲耶稣是基督的福音。据《使徒行传》记载,一天就有三千人受洗,这些信奉耶稣为基督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基督教社团的雏形渐显。⑥随着基督教社团规模的扩大,门徒的增加,十二使徒召众门徒共同商议选举出七名执事,让执事管理供给,之后随着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社团不断壮大,甚至有部分犹太祭司也信了教。对于规模和影响较小的教派,犹太当局通常是容许其存在的,但由于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增加较快,引起犹太当局的关注,犹太教徒不断找借口刁难基督徒,其中,执事司提反的殉道严重打击了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社团,门徒开始四散传播福音,并将安提阿发展成第二个传教中心。⑦其中,使徒彼得和保罗作为基督教的领导核心,为早期基督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使徒行传》 中对他们的记载止于尼禄统治时期,基督教史家认为尼禄迫害了彼得和保罗,并以此谴责尼禄。
彼得作为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是传教的主力,他与雅各、约翰并称为早期基督教的三大柱石。其传教时也曾受到犹太当局的迫害并饱受牢狱之灾。但《圣经》中并没有关于彼得之死的详细记载,只有基督教史家的片面之词,他的死亡时间以及原因都存在争论。优西比乌斯在《教会史》中记载,尼禄听信谗言,开始迫害使徒,彼得结束他的使徒旅行后来到罗马并遭到尼禄的迫害,他被钉到十字架上,甚至罗马当地还遗留着彼得的坟墓。⑧不过优西比乌斯并没有提到彼得之死的时间。奥罗修斯则说,彼得在克劳狄统治时期到过罗马,但最终死在尼禄手中,彼得死在十字架上,保罗死于剑下。⑨根据以上基督教史家的说法,彼得可能死于公元1 世纪60 年代,甚至死在罗马。但彼得的死可能与罗马当局对基督徒的攻击没有任何联系,而彼得死在公元64 年的大火过后的尼禄对基督徒的“迫害”中的观点更是无稽之谈。
另一位造访过罗马的重要传教士是保罗,据传他曾经迫害过基督徒,后在耶稣的感召下归教。与彼得的主要传道对象是受割礼的犹太人不同,使徒保罗的传道对象则是非犹太人。据记载,保罗在耶路撒冷传道时,引发了犹太教徒的不满,罗马千夫长不得不干预此事,千夫长只能连夜派人将保罗送往凯撒利亚的总督腓力斯那里,犹太祭司和长老不依不饶地坚持控告保罗,腓力斯虽将保罗囚于监牢之中长达两年,但并不阻拦别人看望他。费斯图斯接任腓力斯的职位后,本想让保罗去耶路撒冷受审,但保罗却说他要上告到皇帝面前,而审判保罗的正是皇帝尼禄。保罗到达罗马城后受到了当地基督徒的欢迎,尼禄没有为难保罗,甚至默许保罗传教,因此,保罗在罗马城的这两年可以放心地传教。⑩
以上保罗的经历被较为完整地记录在《使徒行传》中。无论后来的基督教资料如何看待和解释,保罗的听证会和对他的处决都符合正常的罗马司法程序,并不是因为他是基督徒而被惩罚,是因为他在犹太省制造骚乱而被判有罪。而且保罗之所以在罗马,是因为他自己要求被送到罗马去受审,犹太总督也同意让保罗前往罗马,而不是当场处决他。《新约》 收录的书信中有多封是由保罗所写,其中《罗马书》提到了保罗对罗马统治者的态度。他认为掌权的人是由神任命的,官员的设立是为了惩恶扬善,只要行善就会得到称赞,因有权柄的人是神的差役,所以应当服从掌权者的话语命令。相似的内容在《彼得前书》中也有提及,同样是劝告人们尊敬君王,服从君王。显然,保罗的这些思想并没有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反而有利于稳固统治,出于这一层面的考虑,尼禄没有必要针对保罗。
彼得和保罗的死亡给后世的作家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基督教作家从这两位使徒的死亡中推断出尼禄对基督教徒实施了大规模地迫害,并让尼禄成为所谓的第一个迫害基督教的皇帝。事实上,《圣经》以及古代基督教史家记载的公元1 世纪背景下基督徒饱受苦难的事件反映了基督徒对尼禄时代的整体态度与印象,而不完全是那个时代基督教发展的真实面貌。《克莱门特》一书中提到彼得和保罗被人妒忌,在经历了折磨后最终殉道,但克莱门特并没有指出妒忌他们的是谁。虽然后人引用这段史料时有意将彼得和保罗的死归结于尼禄,但是结合《圣经》 来看,克莱门特所指的折磨彼得和保罗的“凶手”应该是犹太教徒。目前看来,彼得和保罗的去世时间大致发生在尼禄统治时期,但没有可靠的史料能证明他们的死与尼禄有关,那些认为彼得和保罗死于尼禄在公元64 年罗马火灾后对基督徒的“迫害”的观点更是不能成立。
公元64 年7 月,一场大火给罗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让尼禄的声望跌入谷底。火焰开始于帕拉提努斯山和凯利乌斯山山脚下的大竞技场旁边的店铺里,店铺里堆积着易燃物品,因此开始就火势汹汹,再加上强风的“助力”,大火很快就将大竞技场吞没。由于大竞技场周围没有任何屏障可以阻挡火势的蔓延,所以大火先攻向平坦的地区,随后又沿着山谷朝着埃斯克维利努斯山方向燃烧,旧罗马城的巷子狭窄曲折且房屋都为木质结构,火焰很容易蔓延。大火在旧罗马城里肆意燃烧了6 天,此时的罗马城宛若炼狱,为了安抚民心,尼禄开放了玛尔斯广场和阿格里帕的一些建筑物供受灾人民使用。但民众却对尼禄充满敌意,因为据说,在火势正旺时,尼禄触景生情,登上塔楼,唱起了特洛伊毁灭的故事,罗马居民对尼禄唱歌的行为非常不满,开始谣传尼禄为了建造一座令他满意的新罗马城,命人纵火烧城。⑪而且,当人们以为火灾已经过去时,大火复燃,又烧了3 天,大约到7 月28 日火势才被完全控制。与曾经发生过的火灾相比,这次火灾是最严重的,罗马城的十四个市区被烧毁了大半,罗马居民流离失所,民怨四起。
火灾后,尼禄积极投身于灾后重建工作,按照规划重建罗马,并采取了平息神怒的措施,但即使尼禄试图在物质和精神上对罗马居民进行安抚,他的所作所为仍无法令民众满意,这场灾难需要一个替罪羊。在现存的早期资料中,古典史家大都将矛头指向尼禄,认为是尼禄纵的火,对尼禄的谴责可见于苏埃托尼乌斯和狄奥·卡西乌斯的文献记载中,只有塔西佗怀疑灾难可能是尼禄皇帝所为,也可能只是一场偶然的事故。据塔西佗记载:“尼禄为了辟谣找到了基督徒,让他们成为替罪羊,并对他们施加了残酷的惩罚。这些人因其可耻的罪行而被人憎恨,群众把他们称为基督徒(Chrestians)。他们的创始人(Christus)在提比略统治期间被检察官本丢·彼拉多处决。这种有害的迷信虽然暂时被压制住了,但它不久后再度流行起来,不仅盛行于其发源地犹太,而且扩散到罗马,罗马是一座聚集了世界上所有肮脏可耻的东西且任其猖獗的城市。首先,坦诚自己是基督徒的人被罗马政府逮捕控制。后来,根据这些基督徒透露的信息,罗马政府又逮捕了许多人,他们被判罪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的仇恨(或者“因为人类的仇恨”),而不是因为他们是纵火犯。这些基督徒的死亡方式极具侮辱性,有的人身着兽皮,被狗撕咬至死,有的人被绑在路边的十字架上,夜幕降临时被点燃,成为‘路灯’。尼禄把他的花园作为表演的场所,还会亲自参加表演,穿上驾车者的服装混在人群之中,或是站在他的战车上。结果,尽管这些基督徒有罪,应当受到惩罚,但群众开始怜悯他们的遭遇,因为这些基督徒的死不完全是为了公众利益,而是为了满足皇帝尼禄的嗜血欲望。”⑫
上述的记载都是选自塔西佗的《编年史》,塔西佗的记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信度较高,他将基督徒、尼禄和大火联系起来,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参考。⑬塔西佗记载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在于他大约出生在尼禄即位后不久的公元55年,即便当时有许多重大事件因他年幼而没有亲眼见证,但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较为可信的一手资料。不过关于塔西佗的写作来源尚不能确定,历史学家克鲁维乌斯·鲁弗斯、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和历史学家法比尤斯·鲁斯提克斯的作品都有可能是其写作来源。但是关于火灾后对基督徒的惩罚,老普林尼、苏埃托尼乌斯和狄奥·卡西乌斯这些古代作家却没有相关描述,只有塔西佗在作品中提到了火灾和基督徒之间的联系,也因此,一些现代作家否认塔西佗记述的真实性。毕竟塔西佗撰写《编年史》的时间是2 世纪初期,文中的一些词语并非尼禄统治时期所使用的,带有其所处时代的特点,这就令其作品的可信度有所降低。除此之外,与塔西佗同时代的苏埃托尼乌斯在其作品中描写了这场火灾,提到了尼禄对基督徒的惩罚。他写道:“尼禄惩罚了基督徒,因为他们是刚兴起的邪恶的宗教徒。”⑭如果罗马大火与尼禄杀害基督徒有关的话,苏埃托尼乌斯应该在其描述完火灾后缀上尼禄对基督徒所施行的残酷刑罚。因此,就苏埃托尼乌斯的记载而言,火灾与尼禄惩罚基督徒二者相联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也认为尼禄曾惩治过基督徒。另一位古典史家狄奥·卡西乌斯也记载了尼禄统治时期的历史,其作品在叙述方面与塔西佗的侧重点不同,他夸张地描写了公元64年的大火,但他没有提到基督徒,也没有提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更没有提到尼禄对基督徒的惩罚,他在这方面的沉默可能更符合当时的历史学家对基督教的态度。另外,基督教史家奥罗修斯也记述了公元64 年的大火,以及尼禄对基督徒的“迫害”。他认为尼禄就是纵火的元凶,但并没有将火灾与“迫害”相联系,只是说尼禄在帝国全境捕杀基督徒,至于尼禄“迫害”基督徒的时间,我们不得而知。犹太史家约瑟夫斯曾与尼禄有过接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记载的真实程度。他坦言有许多人谱写了尼禄统治时期的历史,其中一些人因为从尼禄那里得到了好处而背离了事实的真相,而其他作家则出于对尼禄的仇恨,用他们的谎言对他大肆抨击。⑮各个史料之间难免会有出入,按照塔西佗的记载,尼禄打压基督徒也只是为了找一个替罪的羔羊,这次行动是出于偶然,而不是尼禄处心积虑想要迫害基督徒,这可以算作局部压制措施。
而关于尼禄对基督徒的打压,无论是古典史家还是基督教史家都对此深信不疑。基督教史家普遍相信尼禄“迫害”过基督徒,甚至德尔图良还提到了一条尼禄反基督教的法令:“在尼禄的统治下,对基督徒的谴责变得愈发强烈,如果皇帝是虔诚的,基督徒就是不虔诚的;如果他是公正的,纯洁的,基督徒就是不公正和不纯洁的;如果他不是公敌,我们就是公敌。因为我们这些被谴责的人要证明的就是尼禄的确惩罚了那些与他对抗的人。然而,在他所有的行为都被抹去之后,只有尼禄的法令被保留了下来,显然这个法令与其颁布者不同。”⑯有学者对拉丁短语“institutum Neronianum”(英文译为“Nero’s initiatives”,即尼禄的倡议) 的来源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在这个短语的语境中,它只能表示迫害的习惯或实践,而不是法律基础,因为德尔图良提出这个短语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对迫害进行一个有偏见的描述。⑰何况塔西佗、苏埃托尼乌斯、狄奥·卡西乌斯和普林尼在他们的作品中从未提起过这样的法令,他们的沉默更加证实了 “institutum Neronianum”的虚假。此外,如果尼禄颁布了某种法令,那么这条法令将会成为各省总督的行为依据,除非法令被废除。然而在图拉真统治时期,时任比西尼亚行省总督的小普林尼接到对基督徒的控告,但他不知道关于宣布基督徒为非法的法律,无法可依,只能按惯例行事。⑱因此,德尔图良提到的“尼禄法令”应该是不存在的,而且在尼禄统治时期,没有颁布任何法律条文,规定基督教是非法的。
尼禄遵循了克劳狄王朝的宗教宽容政策,而且,就目前所知,他没有颁布任何针对基督教的法令,所以,可以认为总体上尼禄对基督教持宽容甚至无视的态度。但许多古代文献记载尼禄对基督教采取了行动,古典作家将这种行动视为“惩罚”,基督作家将这种行动视为“迫害”,笔者认为用“压制”来形容尼禄对基督教采取的行动较为客观。且尼禄对基督教的压制是局部的、小规模的,虽然前文提到奥罗修斯笔下的尼禄对基督教的“迫害”遍及整个帝国境内,但基督教史家的记载主观性过强,经常夸大言辞,不足为信。
以尼禄为代表的罗马当局对基督教的宽容是因为罗马一直遵循宗教宽容政策,且基督教此时还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教派,但尼禄仍实施对基督教的局部压制。虽然史料中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表明尼禄对基督徒采取打压措施的原因,但基督教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帝国的统治,受到帝国的厌恶。帝国对基督教徒的行为可以从政治立场和宗教立场两方面去解释。
在古罗马,宗教与政治、社会和经济交织在一起。尼禄和所有其他罗马皇帝一样,将宗教、政治和军事力量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尼禄作为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是罗马宗教事务上的最高权威。⑲尼禄在罗马宗教上的超然地位不仅有助于稳固统治,而且也是维护罗马境内各宗教和睦相处的前提。为了巩固政权,罗马皇帝会强调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皇帝崇拜应运而生,尼禄将对皇帝的崇拜信仰强化,而皇帝崇拜的强化意味着其余宗教势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因此,尼禄对基督教的态度与其整个统治政策转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此外,传统的罗马宗教对其他宗教并不是完全宽容的,神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宗教没有界限,尽管多神教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来影响,但罗马人仍对外部的异端宗教感到担忧,在他们看来一些宗教违法行为应受到惩罚,这表明罗马不是一个完全宗教自由的国家,其他异端宗教的追随者被认为会对罗马秩序形成威胁。尼禄作为皇帝亦是宗教领袖,他试图保护传统宗教,然而,尼禄对基督徒的行为促使基督教把尼禄描绘成残忍的暴君和基督徒的迫害者,但罗马人并不这么认为。苏埃托尼乌斯和塔西佗的描写反映了罗马上层对基督教的态度。苏埃托尼乌斯曾记载,克劳狄乌斯统治时期犹太人在基督教的蛊惑下制造骚乱,皇帝驱逐了他们。塔西佗也提到基督教是有害的迷信,基督教传播引发的骚乱威胁国家安全,触犯了罗马政府的底线。而且部分罗马居民对基督教存在误解,他们厌恶基督教,认为基督教是一种迷信邪恶的宗教,在他们眼中,基督教有秘密危险的仪式,这种仪式血腥淫乱。因此,尼禄对基督徒的行动是合理的惩罚,是对邪教的有力回应,尼禄不仅保护了传统宗教,也保证了罗马城的安全。
此外,基督教的教义也是令罗马人对其不喜的原因之一。基督教是一神教,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认为耶稣就是弥赛亚,其他民族的神是假的或是恶魔,他们的崇拜才是正统的。因此,基督徒通常因为否认其他民族的神的存在,信奉“一神论”而被多神论者辱骂。罗马人认为他们还对“神的和平”构成了威胁,即罗马人试图通过宗教虔诚和为国家的福祉而牺牲来维持神的平衡,任何破坏宗教和平的行为以及通过组建宗教团体而威胁罗马国家稳定的行为都是不能为罗马人民接受的。彼得和保罗这种基督传教士到处宣扬一神论,质疑传统的犹太教并否认其他宗教的真实性,不仅招致了犹太人的敌意,也引发了帝国的多神论者的敌意。况且,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不断有罗马公民成为基督教徒,在罗马的传统观点看来,罗马公民应该继续尊敬罗马的神,即使万神殿中增加了外国的神。基督教与罗马传统的多神教互不相容,罗马公民的信仰转变也令基督教为罗马多神教徒所厌恶,为罗马政府压制基督教提供了理由。
与基督徒不同的是,犹太教徒通常不对外传教,他们并不大肆宣传自己的宗教,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由于其宗教信仰古老,所以犹太教徒无需直接参与帝国崇拜。犹太教徒通过向自己的神祈祷来保护皇帝,以此表达对罗马的忠诚,这实际上确保了犹太教徒不会对国家构成威胁,因此他们可以享受国家的优待。由于基督教与传统犹太教的分歧,基督徒最终不再认为自己是犹太基督徒。因此,作为非犹太人,他们不能再享有罗马只赋予犹太人的某些特权、豁免和让步。此外,考虑到《新约》中描述的基督徒传教事迹,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严重不和,虽然在耶稣被处决之后,罗马政府对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的宗教争吵倾向于作壁上观。但在此期间,由于基督教传教士传道引发的骚乱,犹太人对基督徒的敌意愈发强烈,他们有时会采取行动,对基督徒进行小规模的迫害,所以罗马当局面对基督徒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不得不做出抉择。尼禄可能受到妻子波培娅的影响,倾向于对犹太人采取同情的态度。据约瑟夫斯记载,他为了给一些被腓力斯关押的犹太祭司辩解而去往罗马,在罗马结识了一个犹太裔的戏剧演员,这位演员深受尼禄和波培娅的喜爱,通过这位戏剧演员的介绍,约瑟夫斯与波培娅建立了友谊,还收到了她慷慨的礼物。⑳尼禄偏袒犹太人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取悦波培娅,因此波培娅可能同样利用自己对尼禄的影响力来裁决罗马当局遇到的发生在基督徒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尼禄可能出于个人原因亲犹太教而打压基督教,而帝国也选择了犹太教。
尼禄统治时期的罗马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秉持着宽容的态度,基督教作为一个诞生不久的小教派没有引起帝国的过多关注。使徒彼得和保罗的死与尼禄无关,不能成为尼禄迫害基督教的证明,反而,他们的传道事迹佐证了尼禄对基督教的宽容。虽然罗马政府默许基督教发展,但对基督教的局部打压是不可避免的。塔西佗记载的公元64 年火灾后尼禄大肆杀害基督徒可以视作一次局部压制,但是尼禄这次行动的目的只是为了找替罪羊。以尼禄为代表的罗马政府对基督教采取的小规模的局部压制行动不能被视作对基督教的“迫害”,因为从帝国视角出发,尼禄对基督教的打压始终是围绕着维护统治,确保帝国利益的出发点进行的,此外,基督教本身的宗教观也促使罗马当局对基督教实施压制。尼禄的总体宽容,局部压制的基督教政策亦为其后的弗拉维王朝皇帝所沿用。
注 释:
①Suetonius.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M].trans.by J.C.Rolfe,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185-187.
②Tertullian.Apology [M].trans.by T.R.Glover,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1:29.
③持此种看法的古代基督教史家及著作参见Orosius.The Seven Books of History Against the Pagans [M].trans.by Roy J.Deferrari,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64:298-299; Eusebius.Ecclesiastical History [M].trans.by Kirsopp Lake,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6.
④Keresztes, P.Nero, the Christians and the Jews in Tacitus and Clement of Rome [J].Latomus,1985 (43):404-413; Shaw, B.The Myth of the Neronian Persecution [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2015(105):73-100; Barrett, A.A.Rome is Burning: Nero and The Fire That Ended A Dynasty [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143-174.
⑤参见王任光.罗马帝国与基督教[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7.11-12;郭长刚.罗马帝国基督教政策探析——兼论基督教文化的本位主义特征[J].齐鲁学刊,2002(02):128-129;杨锐.论早期基督教与罗马帝国[D].上海:复旦大学,2003:41-44.
⑥⑦⑩圣经[M].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133,136-142,158-167.
⑧Eusebius.Ecclesiastical History [M].trans.by Kirsopp Lake,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6:191.
⑨Orosius.The Seven Books of History Against the Pagans [M].trans.by Roy J.Deferrari,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64:294.
⑪关于大火的记载参见Tacitus.Annals[M].trans.by John Jackson,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7:271-277; Suetonius.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M].trans.by J.C.Rolfe,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49-151; Dio Cassius, Roman History[M].trans.by Earnest Cary, Loeb Classical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4:113-115.
⑫Tacitus.Annals [M].trans.by John Jackson,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7:283-285.
⑬Shaw, B.The Myth of the Neronian Persecution[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2015(105):85.
⑭Suetonius.The Lives of the Caesars [M].trans.by J.C.Rolfe,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105-107.
⑮Josephus.Jewish Antiquities[M].trans.by Ralph Marcus,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85-87.
⑯Tertullian.Ad Nationes [M].From ANF 03.Latin Christianity: Its Founder, Tertullian, trans.by Philip Schaff,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2006:175.
⑰Barnes,T.D.Legislation against the Christians[J].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1968(58):35.
⑱Pliny.Letters [M].trans.by Betty Radic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285-293.
⑲Buckley, E.&Martin Dinter.A Companion to the Neronian Age[M].Blackwell Publishing, 2013:118.
⑳Josephus.The Life [M].trans.by H.ST.J.Thackeray,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