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优化对策研究

2023-09-13 14:00唐皓殊
大众投资指南 2023年15期
关键词:企业信用信用销售

唐皓殊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国家统计局2022年07月27日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06月末,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应收账款20.1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3.7天,同比增加2.4天。在企业信用管理过程中,部分企业因为信用管控措施不完备、政策执行不到位、盲目扩大客户群体、账户及销售人员管理不善等问题,会陆续发生坏账,又因旧账未平又添新账,再度放宽信用管理,从此陷入恶性循环,当企业和行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或引发金融系统风险。

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优化,对内可以完善内控体系、减少激进信用政策对生产经营的影响、防范大额信用损失,增强资金流动性与扩大生产销售规模等。对外有助于建设各行业诚实守信风气、助力国家信用建设,提高整体经济增长率,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向好发展。因此,研究企业的信用管理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很多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完成收入、利润指标,会不断放松信用政策,致使应收账款大量增加,相应风险急剧上升。因考核及信用政策不健全,会促使管理层采用激进策略,如采取降低客户进入门槛,扩大融资需求群体后,再给予高额的信用政策,扩大销售规模策略。

该策略短期内确实能产生效益,但也会吸引较多劣质客户,因其信用不佳,抗风险能力又低,逾期风险会较高,企业要因此会承担更大风险,为之付出额外的资金、税务、运营成本,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经营负担。在信用管理方面,工作不到位,未定期、不定期对账、催欠、未妥善保管证明材料等,都会为形成不可估量的信用损失埋下伏笔。

在信用回收方面,信用最终无法收回时,企业就会面临大额坏账,导致财务情况急转直下,甚至资金链断裂。所以,本文主要从信用政策设计与执行、配套考核制度、信用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保留信用工具的益处,规避上述风险。

(一)信用政策设计不恰当

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往往人为降低客户进入门槛,形式化审核客户信息,致使企业在未全面评估客户资信、偿债能力情况下,为客户提供超出其能力的信用,以提前锁定销量、收入,降低库存等,短期内会吸引大量新顾客、改善财务报表数据,完成相关考核指标。由于大部分新增的客户属于劣质客户,一旦其遇到上下游市场行情变动或自身原因,遭遇财务危机时,对方无法继续履约,就会将风险迅速传递给企业,形成大量坏账,企业经营情况与现金流也将会急转直下。

信用政策设计不恰当,可能给管理层提供机会,促使其盲目放宽信用政策,短期内会有正向的经营结果反馈,但其影响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很多企业都会集中暴雷。同时,不恰当的信用政策设计,常常伴有不完善的事中监督、纠正机制等,可能导致管理层在违规操作时,相关行为及风险容易被隐藏,不能及时发现漏洞、堵住漏洞,将相关风险积攒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终一发而不可收,其中潜在风险不言而喻。

(二)考核制度不健全

继信用政策设计不恰当之后,是企业考核机制不健全风险。治理层对未来市场预期过于乐观,或出于相关管理部门对某项指标的硬性要求,会给管理层制定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再配以不恰当的奖惩机制,最终会使信用管理工作出现严重偏移。

考核制度不健全还包括奖惩机制畸形,畸形的奖惩机制体现为严厉的处罚与高额的奖励。严厉的处罚,会增加管理团队不稳定性,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策略的稳定与持续;高额的奖励,会给管理层投机取巧的不良暗示,使管理团队贪功冒进。两者相互叠加作用之后,更会让管理层有采取激进信用政策的压力与动机,将主要资源与精力集中到采取引导或其他手段,迫使财务、销售等相关职能部门违规操作,加重了后文信用政策执行不到位风险,使企业面临外部监管和法律风险。结合后文一系列连锁反应来看,健全考核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

(三)信用政策执行不到位

受前述信用政策设计不恰当、考核制度不健全影响,管理层为完成当年绩效考核,采取非常规手段。如降低准入门槛、引入劣质客户、提前确认收入、给予高额信用政策等。在新客户资信能力审核时放水,规避准入限制,超额或顶格给予信用支持,让原本不符合要求的客户达到要求,额外获得高额信用,用于赊购货物,这些措施会同时给企业带来正面和负面影响,积极面如迅速减少企业存货、促进生产、扩大整体销量和账面利润等。消极面如加大资金压力、增加欠款回收成本、增加隐性不良信用资产等,在对方遭遇财务危机时,企业会发生较大金额坏账,资金压力陡增,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在积极拓展新客户时,也会忽视老客户诉求,无法培养忠实合伙伙伴,透支品牌口碑,最终陷于丢失老客户,被新客户拿捏的被动局面。

除前述风险以外,企业未制定相应规范,使信用管理工作无指导性意见,在定期对账、清欠工作培训等日常工作方面,未进行细致规定,依靠工作人员自身工作经验,无法形成系统性的有效工作闭环,使前期投放的信用可收回性降低。在资料保管方面,销售合同、赊欠记录、催收记录、会议纪要、往来函件等重要原始资料,未得到妥善保管,可能致使企业在诉讼维权时缺乏相关证据,以至于诉讼过程艰辛、增加额外诉讼成本等。胜诉后,因在客户背调时,未摸清客户名下实有资产信息,可能遭遇客户无可强制执行资产的尴尬局面。

(四)信用销售业务管理风险

企业信用销售业务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客户账户管理、销售人员管理两大风险。

客户账户管理风险,主要系主责部门对客户账户疏于管理,使账户被他人利用,冒用非关联方账户,通过违规组合各类账户,套取更高信用政策,或拆借、套取非关联方客户账上款项等,企业需为此承担一系列损失,并为过程监管、弥补损失等付出额外资金和其他成本。

销售人员管理是信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销售人员是企业对接客户的第一人,通常有企业形象背书,容易被大多数客户信赖。客户与销售人员之间存在直接利益关系,销售人员通过客户实现销售,获取报酬和奖励,而客户可以通过其获取具有相对优势的优惠政策与信用政策等,若两者关系监管不到位,会造成一定损失。客户因为信息不对等、精力有限,常会全权委托销售人员处理相关事宜,销售人员就有机会,利用其所拥有的众多客户,在客户与企业之间便利操作,自行或违规协助客户,套取企业优惠政策,拆借、套取客户账上资金或其他拆东墙补西墙行为。若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不及时、不严格,将会一直隐藏风险不被企业发现,直至超出销售人员可控范围,而这样暴露出来的损失往往是比较巨大的。

(五)应收账款回收及其风险转移手段单一

大多数企业在信用回收方面,至今仍然使用传统模式,主要依靠财务或销售人员电话、上门催收,而往往面临客户资不抵债时,对方常常直接赖账,多少轮催收都是徒劳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再通过诉讼手段追偿,成功率不高,且常伴有额外的律师费与诉讼费。这样的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人力、物力,而且催收效率低、成功率低,现在已经不完全适用于大多数企业进行信用回收了。

在信用风险转移方面,大多数企业经历更是空白,只能寄希望于客户诚实守信,在事前很少做任何提前预防、纠正补救等措施,在实际发生损失时,面临可选择项较少,只能选择正面承受风险,甚至承担全额损失。

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完善的信用管理政策建议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建议以5C信用评估法为基础,对客户进行全方位评估,划分恰当的信用标准,评定恰当的资信能力等级,以及相对应的账期、额度、催收频次等均细致规定;在客户提供反担保资产情况下,可以适当向其提供担保贷款;为中小客户推荐或提供利息低,额度较高的小众银行贷款产品,利用自身能力或获取的信息协助办理,在风险可控下,能有效扩大生产销售规模。

(二)健全考核制度建议

考核制度是激励与限制管理层的有力措施,需要治理层对次年市场行情,有一个合理预判,制定相应考核指标,并设置修正机制,如果行情发生剧烈变化时,可酌情修订指标,理性对待管理机构指标监管。对考核的奖惩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避免因为过高处罚影响团队积极性和稳定性,避免过高奖励使得管理团队采取激进信用政策。建议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并对其信用审批数、信用逾期率、贷款和欠款收回率、维权费用等,设定考核指标,纳入管理层和信用管理部门的年度考核中,建立良性奖惩机制。

(三)信用政策执行不到位改善措施

企业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后,剥离财务部信用审核职能,单独成立信用管理部门,提高信用政策执行力度,简化财务部职能,聚焦于财务、信用管理本身业务。信用管理部门长期专注于客户资信深度背调,可产生一定规模效应和经验积累,相较于专业机构,做客户资信背调,更深入、更彻底、更切合企业实际需求,为企业规避风险提供有效建议,并且成本低于专业机构。

信用管理部门背调后,应当核定相对应的信用政策,并依据前述相关制度规范,参与财务部日常对账,推进信用投放额度、投放状态等动态监控工作,在出现问题时,运用其储备的人力、物力、精力进行集中调度,有利于及时解决风险,为企业减少损失。当风险转化为损失时,专职部门也可以对接企业财务、法务、销售,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快速行动,避免因内部推诿扯皮,降低可收回金额和可收回性。

企业应当制定信用管理工作规范,防范操作风险。要求信用管理部门按照相关操作规范,及时参与财务部定期、不定期对账工作,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问等手段,随机抽取相关客户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安排专员收集、妥善保管销售合同、补充协议、赊欠记录、销售记录、催收记录、会议纪要、往来函件等重要原始资料,企业在诉讼维权时可以提供完整、有力的证据。

企业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关注客户信息,对其资产、资金、生产运营情况进行跟进了解,在其出现损失信号时,及时减少、终止信用政策,或要求企业提供新的信用担保。另在客户信用临期时、请求新的信用政策时,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资产担保、银行保函等金融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信用风险损失。

(四)信用销售业务管理建议

针对客户账户管理风险,建议企业增加相应内控措施,诸如要求账户不能由他人代为操作,预存款转移、取现、赊欠须客户亲自办理或通过信息手段方式确认等。应加强对账工作,与客户核对销量、预存款、欠款、取款情况,不定期检查或询问客户账户是否授权他人操作的情况。

针对销售人员管理风险,建议企业可以从内控建设、信息化监管、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入手。

首先,在企业层面,应明令禁止销售人员代理客户行为,明确处罚措施,统一思想,长期坚决执行,能最大限度杜绝相关风险,还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其次,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线上线下培训、文化沙龙等,对行业惯例、企业规定、相关案例、造成影响、处罚结果,进行学习、分享,从根本上强化相关人员合规意识。最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考虑引入信息化手段,将销售订货、下单、运输、签收、对账等流程全部转至线上,既可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生产销售,也可以扁平化职级,缩短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减少销售人员管理风险。

(五)信用回收及风险转移方面建议

在信用回收方面,应当将销售、财务人员电话、上门催收的方式作为最基础内容,再辅以现代社会对失信人限制的政策宣贯,如限制高消费、不能乘坐飞机动车等,多维度有效推进催收工作。如通过自身确实无法收回的,可以根据金额及相关证据完整性,选择诉讼或聘请专业催收机构,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维护企业权益。

在风险转移方面,建议企业在初步识别风险时、风险已形成但损失不大时,委托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对信用资产进行评估,提供专业建议,或直接采取打包处理,通过其进行直接追偿、资产转让、债转股、资产置换、资产托管、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方式进行处置,在出现损失或扩大之前,可有效降低企业直接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信用管理应当从自身出发,构建求真务实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机制、考核与奖惩政策,以及行之有效的防错、纠偏内控措施,结合相关信息手段,多维度建设与维护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资金健康、资产安全,同时也影响国家经济健康与诚信建设,企业信用管理研究与优化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企业信用信用销售
扬州市稳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企业信用修复
泰州市推行企业信用修复全链条服务模式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这四个字决定销售成败
“涉军”企业信用评价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涉军”企业信用评论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销售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