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思维的信息科技学科实践 设计与实施

2023-09-12 08:50洪优萍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区滨江教育研究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学段学科素养

洪优萍 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区(滨江)教育研究院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1],实践性作为信息科技课程性质之一,凸显了学科实践在落实信息科技学科育人价值中的重要性。从信息科技的学科实践视角来看,很多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或不同领域使用的软硬件产品或应用系统,都会融合科学原理、思维方法与处理过程,从而达到工程实现。因此,信息科技学科实践主要指向科学原理的探究及运用过程、运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信息处理与实现的过程等,驱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与意义建构,促进学生对信息科技学科本质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内涵

计算思维是信息科技学科特有的学科思想,即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去进行问题求解。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是具有信息科技学科特质的学科实践路径,其遵循计算思维特征及其过程要素,将学科知识包裹在问题情境中,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按照计算思维的学科思想,沿着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求解、迁移应用的学习逻辑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设计要点

1.体现学科实践的目标

计算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设计中,教师要深入理解计算思维的特征及过程表现,运用计算思维开展实践探究学习,在真实且富有意义的问题探究与解决中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建构与迁移运用,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并与核心素养的其他三个方面相互支持与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促进学科理解的路径

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要注重育人目标的整体性,明确不同学段计算思维的发展目标;要明晰学习内容的适切性,针对不同学段的内容模块,选择适合运用计算思维开展学科实践的学习内容;要关注实践路径的多样性,针对不同学段素养目标与不同学习内容特征,设计相应的学科实践路径。

3.基于计算思维的线索

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包含问题界定、抽象建模、算法设计、验证优化、迁移运用等关键要素。学科实践则是引导学生体会学科思想方法,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是以计算思维为引领,从而建构“问题界定—抽象建模—算法设计—验证优化—迁移运用”的学科实践线索。

●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实施策略

1.厘清计算思维学段特征,明确实践目标

依据义教新课标对计算思维学段特征、学段目标的阐述,可以明确计算思维在不同学段的具体发展目标,体现了计算思维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第一学段能用语言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第二学段要针对实际问题或学习需求,将问题进行过程分解,能用图示或文字等方式描述问题解决的顺序;第三学段通过体验身边的算法,能对问题展开分析,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等方式描述算法,并验证或编程实现,然后对其进行优化;第四学段要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取问题特征,制订并执行解决方案,反思优化并迁移运用。

如表1所示,在进行计算思维目标设计时,要依据不同学段特征,明确学科实践的进阶发展目标。

表1

2.立足计算思维问题情境,形成实践主题

在进行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相关联,依据计算思维学段目标,选择能用计算思维的实践路径来解决的问题情境,从而形成学科实践的探究主题,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自动控制灯》案例源于信息科技课程第三学段的“过程与控制”模块。教师结合本模块的内容要求及学业要求,对本项目中的学科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本模块主要包含“系统与模块”“反馈与优化”“逻辑与运算”三个部分,具体如图1所示。

为了更好地将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融合,笔者设计了本案例的学习目标(如下页表2),将其与核心素养相对应。

表2

围绕学习目标,教师首先尝试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链接,依据学生的认知经验与学习基础,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控制系统,以“自动控制灯”为应用场景,提出驱动性问题:“生活中的灯有时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如何使用控制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接着,根据计算思维的实践路径,将驱动性问题拆解为六个子问题:“生活中的灯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让灯从手动控制转变为自控制或让自动控制更加精准?”“该怎样从控制系统的环节入手进行设计?”“如何实现一个仿真的控制系统?”“小组实现的自动控制灯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控制系统还可以来解决哪些问题?”通过子问题的解决来解决大问题,以此推动实践线索的设计。

3.基于计算思维过程要素,设计实践线索

在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计算思维的过程要素,沿着“问题界定—抽象建模—算法设计—验证优化—迁移运用”的流程设计实践线索。问题界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明确当前问题可以用计算思维来解决,运用化繁为简、化大为小的思想,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或者小模块。抽象建模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抓住问题的核心,提取关键要素,得到问题的形式化表达,构建真实问题自动化求解的模型,为下一步计算机自动化求解做准备。算法设计是将求解问题进行分步骤解决方案的描述,可以运用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来进行表述,并转变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语言。验证优化是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来反思并优化问题解决的方案。迁移运用是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后进行的总结归纳,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迁移运用到其他问题求解中。

例如,《亚运知识问答器》一课是立足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以“如何设计一款亚运知识问答器”为问题驱动,以其中一个子活动“如何设计具有基本功能的知识问答器”为例,聚焦核心概念——分支结构,让学生通过经历基于计算思维的实践线索解决问题,具体过程如表3所示。

表3

4.遵循计算思维发展规律,调整实践进程

计算思维在不同学段有相应的特征与目标,在开展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活动中,要依据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动态调整实践进程。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要求相对较低,能用语言、图示或文字等方式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则可以将实践路径调整为:问题界定—抽象建模—算法设计。第三学段能对问题展开分析,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等方式描述算法,并验证或编程实现,再对其进行优化,则可以将实践路径调整为:问题界定—抽象建模—算法设计—验证优化。第四学段能提取问题特征,制订并执行解决方案,反思优化并迁移运用,则实践路径为:问题界定—抽象建模—算法设计—验证优化—迁移运用。

在学科实践活动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科实践的实际学习进程,根据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情况,对学科实践路径进行动态调整。在解决较为复杂的情境问题时,运用模块化思想,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运用计算思维的实践线索逐个解决小问题,以此实现问题的整体解决。

●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实施成效

1.立足学科思维,形成多维实践路径

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课程内容模块的性质,动态选择计算思维的过程要素,形成多样化的学习线索(如图2)。

图2 基于计算思维的多维实践线索

不同的问题情境有不同的复杂度,针对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围绕计算思维的过程要素进行解决。针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情境,就需要通过模块化思想来设计与实践。如图3所示,以问题解决为逻辑线,遵循模块化思想,将计算思维线融入其中,通过自顶向下设计、自下而上实现的实践路径,实现问题解决。

图3 基于模块化思想的实践线索

2.基于学科实践,助力学教方式转变

在实践研究中,基于学科实践特征,能够形成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新路径,助力学教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从知识为本转向素养为本,真正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服务,同时促进了学习内容的转向,实现了素养导向的课堂建构。

3.促进学科理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是具有学科特质的实践路径,它以问题情境为驱动,引导学生经历计算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建构与应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科理解,逐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结束语

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是具有信息科技学科特质的学科实践路径。教师在设计时,不仅要理解基于计算思维的学科实践内涵,而且要关注育人目标的进阶性、学习内容的适切性和实践路径的多样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计算思维的过程要素、学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等来设计学科实践路径,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信息科技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学段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超学科”来啦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