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基层博物馆陈列布展的思考

2023-09-12 04:59张君平
文史月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时代性陈列文物

◇ 张君平

举办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各种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奉献的最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最主要的形式和手段。近些年,博物馆的关注度普遍得到了提高,甚至出现“文博热”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文物“活”起来,从而诠释其现实价值,实现社会教育目的,是每一个文博人尤其是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人员应该承担的时代任务。在此基础上,许多基层文保单位逐渐“博物馆化”。我们看到,近年来许多基层文管所都在转型成为基层或者社区博物馆,一些重要的考古遗址在其基址上建设遗址类博物馆,这种文保单位“博物馆化”是适应新时代,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必然要求。我们现阶段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这些基层单位原先并未承担过博物馆的职能,因此,当它们转身为博物馆时如何做好陈列展览是当前首要考虑的问题。

陈列展览在文保工作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面对这一新形式,基层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中重视时代性、重视服务性是下一步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随着新科技手段的应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迭代和观众参观需求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博物馆陈列展览中更加重视数字化和展示的多样性。这几个方面对于直接面对社区观众的由基层文保单位或遗址转型的基层博物馆显得尤其重要。

重视陈列展览时代性

展厅的形象墙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博物馆的投入,整个博物馆行业的业务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博物馆日益成为宣传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对新时代的博物馆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博物馆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在陈列展览设计时要更多地考虑展览所体现的时代性,即重视展览的“时代叙事”。博物馆作为一个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利用、传播为一体的机构,既是历史的保存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在宣传教育和培育文化自信上具有重要作用。展览在设计时要明白记录什么样的历史,历史是怎么被记录下来的,同一时期的人是如何记录历史的,这些记录下的历史后人是怎样认识的。展览在设计时要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看似简单的一系列问题,实际上关乎整个展览成败与否。博物馆中的文物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但博物馆不单单要做过去历史的见证者,更要做今天历史的记录者,要成为当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任何的历史既是历史又是当代史,历史永远对今天具有借鉴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在策展时更多地考虑展览的时代性,展览主题是否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具有怎样的历史性、时代性。可以说,一个好的展览必然是具有历史性,也必然具有时代性。

基层博物馆具有独特性。首先,基层博物馆是依托于当地的文保建筑或考古遗址建立的,其本身与当地关系紧密相连,如何开发其时代意义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生活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基层博物馆与当地民众距离近,甚至就植根于社区之中,具有良好的“可及性”,观众可以方便地获取博物馆中的信息。第三,由于其展览内容的“可及性”,一方面,展览的宣传教育意义会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需要博物馆不断推出新的主题展览。这要求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时更加重视“时代性”,关注该馆在当地的历史时代中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历史作用、历史意义,引导参观者在参观的同时对照自身,思考每个个体在历史中的位置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博物馆宣传阵地的作用,更好地引导和培养观众的历史自觉。同时,要将展览由历史落到当代的“时代叙事”中,做好历史的阐释和传播,在传播历史的同时重视历史的“当代性”,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时代性是基层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中应首先重视的一点,在策划时一定要明确展览的“时代叙事”,重视展览的“时代价值”,立足本土,做历史的宣传者、文化自信的培养者。

增强陈列展览服务性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2022年对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新的博物馆定义明确提出博物馆应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同时强调了社区在博物馆运营中起到的作用。新的博物馆定义为新时期的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与基层博物馆运营理念不谋而合。

实物展品

基层博物馆具有良好的可及性,因其大多直接在社区建设,本身面对社区民众,他们能够很便捷地进去参观陈列展览。其观众多为本土、本社区民众,这就要求具有更好的服务性,这里的“服务性”指在陈列展览的设计阶段,设计者就要以服务社区为宗旨,设计贴近生活、适应群众需要的展览。因此,这就要求基层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的设计阶段更多地考虑当地民众的需求,增加展览的“服务性”。另外,考虑到参观者的认知程度和知识结构,也需要设计者在设计阶段要具有“包容性”。

文创产品

一、主题鲜明,具有地方特色

基层博物馆陈列布展设计首先应主题鲜明,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坚持以社区需求为导向,与当前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从而引起本土观众的兴趣,增强民众的参与性。为了实现对社区民众的充分吸引,应以鲜明的主题和贴近生活的内容,利用馆藏文物充分调动民众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公众的心理角度来看,能够得到专业人士认可的展览活动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社区民众的广泛认同。社区民众与专业人士在专业知识、审美水平上都有差异,故鲜明的展览主题,贴近生活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更容易获得民众的认同。现在很多城市都有依托本土的老照片展、老物件展,这些展览看似简单,但展览中使用的照片和实物展品都是和本土息息相关的,主题非常明确,这种展览容易唤起本地居民的同理心。这些展览和省级博物馆中的展览相比,似乎少了学术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展览由于贴近生活,其对于过去时代的复原更能够引起当地民众的共鸣,再辅以适当教育性,其展览效果并不比大馆的展览效果差。

二、适应需要,具有包容性

基层博物馆展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社区居民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程度。由于知识结构和认知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博物馆承担的是面向整个社区民众文化普及的任务,因此,能否凭借自身举办的展览吸引社区民众参与成为了展览能否成功及能否达到社会教育目的的关键。

考虑到不同层次观众的接受能力,展厅设计既要以文物说话,通过文物讲述故事,又要重视观众的观感体验,避免生僻的说明形式。展览设计人员要从空间布局开始设计,分析展览主题和内容能够给入馆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感官体验,通过对展品安排、色调选取、文字说明方式、字体字号、灯光亮度以及辅助展项的使用,使观众能在相对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参观、游览、学习。以说明文字为例,无论单元、小组或者说明牌文字应简洁明了,有一定的文学性但要避免使用诘屈聱牙的行文方式,在遇到生僻字时适当地标注拼音,甚至在段落、说明牌文字的设计中有不同的侧重,使不同层次的观众能够获取不同层次的信息,这些设计都是“包容性”的体现。只有展览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才能够吸引社区民众参与展览活动,争取通过合理的设计,让入馆参观者在一进入展厅时,注意力就被展览牢牢吸引,以便有效获取信息,达到展览目的。

加强陈列展览数字化、多样化

早在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国际博物馆协会前主席冯·门施就指出:“博物馆学属于信息科学。”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在2018年前后构建了长达12.2米的电子屏幕,全面展现4100件展品,参观者通过点击屏幕即可观看每件艺术品的详细说明。而美国纽约视觉博物馆建筑中设置了传感器,观众利用客户端、推特等即可进入博物馆,且展品外观色彩会依循观者心情指数不断变化,即时反映参观者的情绪变化。这些都是欧美博物馆运用数字手段的案例。近几年国内各大博物馆采用数字手段辅助展览也屡见不鲜,一些地市级博物馆也开始广泛使用新的数字手段,例如,近年来临汾市博物馆数字观象台的项目。陈列展览的数字化、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是基层博物馆需要及时学习的方向。

数字时代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展览的展现形式。VR、裸眼3D、动作感应等交互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品静止化、场景单一化的展示模式,以沉浸式体验、智能式交互提升了展览的参与性和趣味性,通过数字化手段增强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成为近年来展览设计的方向。基层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设计时应更加重视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强展览的数字化水平,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全方位展示馆藏文物。

3D 打印造像

传统博物馆中展出的展品,通常都是隔着厚重的玻璃展示给参观者,即便是采用“独立柜”等展柜,文物仍与参观者有一定距离。时至今日,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这种参观方式已经不再满足。为了使观众真正能够感受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体会历史的沧桑感,体验到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变迁,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设计时应加入新的技术手段。对于基层博物馆来说,其收藏的文物有些可能并不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展览设计者在设计时思考如何通过虚拟现实增强技术增强文物的可看性,尤其是面对文字性内容时如何凸显其故事性,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还原历史场景、制作可触摸的文物模型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文化。

近年来,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或博物馆的数字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将成为新形势下博物馆陈列布展的必备要素,对于实现陈列布展的品牌价值极其重要。创作优秀文物数字化作品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对馆藏文物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越深入,文物信息越准确充分,文物数字化作品的创作空间就越大。二是文物数字信息加工分级开发。根据观众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阅读兴趣等差异,对数字化加工的文物认识理解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人群各有侧重,分级开发,将文物数字化后的图片和视频等素材,经过整理、加工、设计后融入陈列布展中,更好地表达出文物的文化价值。

基层博物馆囿于资金、人员等情况,往往对数字化、多样化不够重视,新时代下基层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设计中应重视数字手段的运用,加强展览的交互体验,以新的技术手段打造展览“爆点”,吸引社区民众参与到展览之中。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馆藏文物达到社会教育、舆论宣传的目的。

结 语

综上所述,让文物“活”起来,从而诠释其现实价值,实现社会教育目的,是当今时代文物工作者尤其是博物馆陈列布展人员应承担的时代任务。基层博物馆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抓手。在策划、设计陈列展览时应充分考虑时代要求,紧扣时代主题,体现展览的“时代性”。重视展览服务群众的特性,坚持以人为本,在展览设计时要坚持主题鲜明同时兼顾地方特色。陈列展览设计应兼顾不同受众群体,坚持包容性,既有“阳春白雪”同时又有“下里巴人”。最后,基层博物馆应重视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更加重视数字化手段和展示的多样性,努力利用新技术打造“爆款”展览。

猜你喜欢
时代性陈列文物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文物的栖息之地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诗词的时代性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