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静,谢沛涵,夏小华
(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阜阳 236037)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没有乡村文化的支撑,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精神力量,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特别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1]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拥有一定规模的乡村文化人才,并帮助他们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敢于“给力”和充分“发力”,是建设“文明乡风”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3]乡村文化人才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等方面肩负着多重“角色”,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乡村振兴“既要振‘硬件’,又要兴‘软件’,既要建立物质文明,又要建立精神文明”[4]。在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乡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遇,乡容乡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有效改善的同时,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依旧存在短板。村民物质条件相对优渥后,一些赌博、盲目攀比、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不仅没有得到根治,反而呈现出蔓延或是衍生态势。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文化人才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乡村精神文明的首要代言人,一定程度上表征着乡村精神文明状况。乡村里的文化人才愈多,乡村整体风貌愈彰显文明。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人才是乡村中最有意愿且最有能力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体,对发展乡村文化和营造良好乡风的期盼也最为强烈。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重大命题,并将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梁漱溟指出,“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6]”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传统村落,在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今天,更具生态性的乡村传统文化显得十分珍贵。此外,乡村传统文化更是一个乡村村风、民风、家风的集中体现,是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真实缩影。但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演进、人才的流失以及各种思潮文化的衍生蔓延,加之多数乡村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对传统文化漠视,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传统乡村社会和文化的生存空间,乡村文化一度沦落为落后和保守的代名词。[7]由此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陷入瓦解和没落的境地。可见,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且紧要任务。乡村中具有传统手艺的文化人,是传统文化的最佳继承人;乡村教师、乡村企业家、乡村大学生等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乡村本土人才群体,是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这些乡村本土人才,既具有一定文化技能,又充分了解本地文化,有利于传承与创新乡村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扎根乡村、繁荣乡村。只有体现传统文化特色,传承优秀文化因子,吸取容纳优秀新鲜元素,才能保证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跟进时代,从而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由此可见,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乡村本土文化人才至关重要,承担着乡村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领头羊”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一项极端重要工作”[8]。乡村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重要阵地,有着特殊地位。重视乡村意识形态建设,守好乡村意识形态阵地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障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助于乡村建设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城市相比,中国乡村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特点决定了乡村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差异性。一方面,中国乡村地域广阔,分布零散,且较为封闭,加之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很难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交流进一步密切,农村信息化时代已经逐渐开启,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乡村治理格局不再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需要,网络的不良信息也使得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乡村意识形态的建设十分严峻且复杂,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体系中最薄弱环节。乡村文化应对各种新思潮、新文化的冲击,必须做好价值引领工作,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传播,促进乡村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基层群众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而乡村文化人才对党和国家政策有较强的感知度,能够准确领悟和较快接受主流意识形态蕴含的价值因素。同时,乡村文化人才熟知乡村特点,熟悉村民喜好,可以用村民的语言风格,结合村民感兴趣的话题,讲述党的创新理论,让宣讲更具说服力、亲和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牢牢占领意识形态乡村阵地。
乡村文化人才在乡村中承担不同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也高度关注到人才在乡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积极实施各种举措加强乡村人才的建设。但整体来看,大都将目光聚焦乡村实用人才建设上,对文化人才的关注尚显不够。当前,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遍面临着本土文化人才止流乏力、外来文化人才引流困难、既有文化人才培训失位以及潜在文化人才资源挖掘不够的现实困境。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才,更在本土人才。因为本土人才是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更为了解乡村发展状况。但是,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首要难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呈现。村民开始远离乡村奔赴城市,乡村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发展落后。留守在乡村的多为老人、孩子和妇女,文化素质不高,文化人才尤为匮乏。当然,也有少量文化人才扎根于乡村,但多为老手艺人,已经有心却无力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没落和消亡的风险。再有一些生长在乡村的文化人才,看不见乡村文化的“为人”功能,多因生存待遇或个人发展原因,逐渐对乡村文化失去自信,不愿意承担文化使命,无心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除此之外,乡村在教育和文化重视程度上也有待提升,乡村文化启蒙不到位,孩子们不了解本土文化特色,也不会对此产生兴趣,乡村文化传承的未来人才队伍堪忧。总之,人口流失、人口素质欠佳直接导致乡村文化人才数量上的稀缺,乡村文化事业建设缺少本土力量。
社会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引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广纳文化人才,不仅能为乡村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更能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实智力支撑。但就现实而言,乡村引进外来文化人才存在难度。首先是“不想招”。当前,乡村主要开展农业生产等体力劳动,文化活动极为匮乏,人才观念较为淡薄,对文化人才持有漠视与轻视态度。其次是“招不来”。虽然一些乡村意识到乡村文化人才对乡村旅游、三产融合和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但是乡村基础条件薄弱,引人机制的缺失,吸引外来文化人才上牵引力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9]重视并依靠现有文化人才是乡村振兴需要把握的关键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人才的素质要持续提升和完善,要在知识学习和文化实践锻炼中与时俱进,才能够做好乡村文化工作,丰富与发展乡村文化。当前,我国乡村现有人才培育政策多倾向于乡村基层管理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技术创新型人才,专门针对文化人才开设的培育项目则多是零散的。
“当前中国许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问题并非本身蒂固的问题,而是找不到解决办法的人。”[10]发掘并开发人才是乡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一条“进路”,也是较为有效可行的途径,但在人才建设上乡村往往立足于眼前或是放眼于远方,很容易忽视本地潜藏的文化人才。乡村中不乏有一些人才或是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人才。比如一些老手艺人、人生阅历丰富的人都可以成为乡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乡村建设必须充分挖掘并开发隐性文化人才,尤其是乡村基层组织,既要善于主动发现乡村文化人才,也要不断营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让潜藏的文化人才活跃起来,唤醒与激活乡村文化人才的文化使命。
一是大力发展乡村基础经济,优化文化人才生存环境。经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乡村经济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文化建设才能顺利开展。必须加强乡村经济建设,始终坚持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增长[11]。不断健全和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快递物流和电力通信等基础性惠民工程落地落实,切实为乡村文化人才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优化文化人才的发展环境。“人才的自我价值实现离不开优良的发展环境,建设良好的发展平台。”[12]乡村文化人才主要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旨在促进文化的振兴与繁荣。而“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持续推进。”[13]但目前多数乡村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缺乏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和必要投入。忽略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缺少文化建设载体,乡村文化人才就没有平台和机会去发挥自我价值和实现自我成长。因此,必须统筹县域资源,立足乡村现状,依据实际所需,加大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建设乡村图书馆、文化活动站、报刊岗亭等“文化站点”,同时积极开展具备本土特色的文化活动,为乡村文化人才搭建舞台。
引入人才是破解乡村人才总量不佳的有效方法,既可以吸引流失的本地文化人才“回流”,又可以吸引非本地的文化人才入乡。
一是明确定位,做好文化人才引进规划。引进文化人才,首先需要理解乡村振兴的含义,深入把握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明确文化人才在乡村中的功能定位。在准确掌握乡村所需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人才引入前的方法选择、引进后的岗位安排,制定出详细合理的文化人才引入规划流程与制度内容,既能保证乡村引入的文化人才与乡村实际需求相匹配,也可以促使引才工作更加切实可行。
二是加大投入,提升人才引进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加大支持文化人才的引进,积极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出台针对文化人才的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指向性和惠及率。要加大县域文化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平台吸引汇聚外来文化人才,让他们既“引得进”,又“留得下”。进一步制定与完善乡村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设置文化人才专项基金和特色项目,激发文化人才的入乡热情。
三是完善机制,畅通多元引进渠道。一方面,加强与地方高校、职业院校、文化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既着眼未来,联合培养乡村文化未来人才,又关注当前,主动邀请高校、企业文化人才走进乡村,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文化产品,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动力。另一方面,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引进思路,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多平台宣传引才惠才政策和留才项目,吸引外来文化人才。
一是打造一体化培育主体。乡村文化人才培育需要乡村多主体同向同行,形成最大培育合力。首先,要重视开设文化类课程。乡村中小学可以增设乡村本土文化相关课程,做好乡村文化的启蒙工作,为乡村文化人才培育奠定良好基础;地方高校要开设本土文化通识课程和文化产业类选修课,鼓励大学生深入乡村,理解文化,孵化文化类创新创业项目。其次,要重视开展乡村文化实践活动。建好和用好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宣传乡村文化,为文化人才展现才能搭建平台。再次,要强化“头雁”效应,把文化治理作为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升乡村基层领导干部的文化治理能力。最后,文化企业也要积极承担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作,让文化人才在文化企业的现实体验和实训过程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启发乡村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意识,提升创办乡村文化产业的能力。
二是优化人才培育内容。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不断赋予文化建设新内容新要求,乡村传统文化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过程中,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首先,要重视文化人才的理论和政治教育。乡村本土文化是乡村文化人才必须掌握的内容。同时,还要拓宽乡村文化人才的知识面,加大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政治理论的学习,提升他们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乡村文化建设、创新乡村文化的能力。其次,要在培训中开展文化实践活动。适时创建和完善相关文化项目、文化活动,多形式、多举措让文化人才在实践中感受、学习和了解乡村文化。此外,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培训教育,提升乡村文化人才的网络使用技能,培育乡村文化网络人才,引领乡村网络文化。
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旨在了解人才整体素质以及产生的绩效,并对其进行评定。要明确文化人才的特殊性,文化人才所从事的文化建设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产生的作用价值多是以隐性效能为主,可能在短期内无法直观体现。因此,对于文化人才的评价要敢于创新,打破传统评价的既定模式。要紧紧抓住文化人才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以及业绩贡献等考察点,进一步优化评价标准,做到公正评价、多元评价以及动态评价的有机结合[14]。
文化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是引领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人才,激活本土文化人才活力,是加大乡村文化人才供给的有力且可靠途径。
一是树立正确文化人才观念。乡村必须要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即坚持以人才为本和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才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其中,需进一步理解文化人才特定内涵,深刻认识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族传说等传统文化的特有价值,善于从乡村中发现文化人才,如乡村中的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或是具有民间歌舞、美术等技艺的人才。只有重视和尊重这些文化人才,才能让本土能工巧匠有空间展现才能、有平台施展才能,当本土文化浸润乡村并让村民产生自信和文化自觉,乡村文化振兴才有希望。
二是健全文化人才开发体系。政府要积极开发乡村本土文化人才,鼓励优秀人才投身于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目前大多乡村传统文化人才无法依靠自身文化技能维持生活,文化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乡土文化人才的制度保障和管理保障,做好文化人才的激励工作,才能满足文化人才的发展需求,激发本土文化人才动力,集中精力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除此之外,可以不定期地排查摸底人才,精准发现本土文化人才。对于选出的文化人才要做好全面系统的培训,提供多种帮扶措施,释放人才最大潜能,鼓励他们通过文化方式参与乡村建设。
三是优化文化人才选拔机制[15]。发现与开发乡村文化人才需要健全的选才机制作为保障。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的公共荐才制度,做好自荐与他荐相结合,凸显群众性和广泛性。明确乡村文化人才的衡量标准,通过日常广播、张贴海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文化人才选拔的相关内容,传达好举荐文化人才的方法和方式,不定期发布文化人才的需求信息,推动广大村民积极自主荐才和自觉自荐。其次,要制定和健全人才遴选制度。坚持以公开选拔文化人才为主渠道,推进组织提拔和公开选拔并举,确保文化人才的选拔工作公开、公正。最后,充分借助网络载体,建立信息畅通、覆盖面广的荐才网络,发掘优秀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