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亮
(安徽三联学院美术学院,合肥 230000)
乡村振兴局于2021年在北京正式挂牌,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壮大乡村地区的帮扶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在此政策支持下,各项乡村建设活动纷纷开展,有效推动了乡村休闲农业和文旅产业的发展,给乡村文旅带来了新曙光。民宿作为文旅产业发展中关键的要素之一,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富裕方面具有一定价值。最近几年,民宿产业渐渐成为各乡村建设的热门话题,但也因此产生了一些问题,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一方面,以当地民居为基础进行简单改造,条件较差,功能不全,游客体验感不佳;另一方面,直接照搬国外民宿状况,千篇一律现象突出,缺乏地域特色,游客难以从中感受到当地的民俗文化,体验感也较差。而乡村振兴下的民宿,不仅要承担传承文化的重任,还要建设宜居的乡村旅居环境,因此有必要重点对其改建设计展开分析。
乡村民宿是基于村中的闲置房舍,由民宿主人进行接待,给游客提供可以体验当地文化、自然、生产生活方式的住宿类设施。其经营主体十分灵活,无论是家庭、个人,还是其他形式联营都比较常见。其重点在于打造乡村风格,营造乡土气息。乡村民宿因为本身所在位置特殊,周边生态环境、文化内涵与普通城市旅店存在一定差别,这就决定了其主要特征。
一方面,通过村落所在地的民族特色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乡村民宿,主要是依靠当地优美的风景和人文,因此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人文特色[1]。如贵州千户苗寨便是依托当地原始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建立的民族民居建筑群;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些村落民宿也是基于当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与藏族和羌族风俗习惯,吸引了大量游客。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特色能有效促进当地乡村民宿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部分乡村自身周围没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也没有更好的风景区,只能通过当地的一些特色体验建立民宿。如湖南宁乡的乡村民宿就基于当地的温泉产业吸引大量游客。
可见,作为乡村文旅发展中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乡村民宿本质就是基于乡村所在地的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特色体验等给游客提供必要的旅居服务。
1.2.1 生态性 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持续发展,就必须先对各地村落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为此,在民宿改建设计过程中必须对周围环境进行重点考量,尽可能顺应环境状况[2]。同时,还需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与消耗,实现就地取材,对原居民中的建筑材料进行二次使用,找到民宿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1.2.2 地域性 全国各地区的乡村都有自身独特的自然风貌,也因此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以及民俗习惯,如湘西苗族地区、安徽徽州地区等。因此在民宿改建设计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进行,体现村落的独特性。如可以对当地的一些地域特色加以提炼,再通过设计语言表述出来,具体可以在装饰材料、建筑格局、建筑结构等方面着手,尽可能保留当地特色,真正实现一村一品。
1.2.3 功能性 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原农家乐类形式的民宿,不仅设施落后,功能结构方面也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旅客更多的生活需求。在改建设计中,可以基于传统农家乐形式适当增加一些功能空间。比如在民宿接待室中建立私密卡座区域、民俗公共体验区域等;在田园类的客房空间中增设茶水间、厨房、客厅等功能区;在前庭景观中设置观景茶亭功能区等,为游客营造良好的体验环境。
1.2.4 体验性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体验式经济的崛起,大众对于旅游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也愈发重视体验式消费。在民宿改建设计中,可以通过增加公共体验区定期组织开展一些特色的民俗活动,引导游客参与进来,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这也是未来乡村民宿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各地区文化的弘扬与继承,生活习惯与方式的传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民居建筑是一个地区的重要产物,根植于当地的实际环境,并受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特色民宿改建设计中,不能破坏周围环境,尽可能和环境融为一体,并给其赋予更多新意。
2.1.1 环境和资源融合 即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在保护居民原本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通常在对乡村民宿进行改建设计时往往会先对旧建筑进行考察,以明确其具体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地形条件、周围环境、民风民俗等,只有真正基于这些资源环境才能确保民宿后期实现有效运作。因此,在民宿改建设计过程中,必须给予自然肌理充分尊重,尽可能和环境之间实现有效融合、和谐共生,保护和展示区域内原本的人文风貌与自然生态。
2.1.2 人文情怀融合 乡村旅游本身就是游客对于乡村慢生活的追求和情怀,所以在民宿改建设计过程中,还需以当地的人文景观为基础,把乡土文化、生活特色、风俗习惯等融入进去,在体现民宿魅力的同时,为住客营造出其所追求的情怀[3]。一方面,要能引导游客身临其境,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氛围感,能使住客从中产生相应的生活体验,感受不同的人文情怀,获得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满足。具体可以在民宿设计中营造出“家”的感觉,从吃、住、行着手,每个环节都要用心。如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设置餐厅、酒吧、咖啡厅;针对不同住客提供不同类型的房间,如家庭亲子类、情侣类,确保每位入住的游客都能从中感受到不同的风景。另一方面,要特别突出当地特色。这是建筑本身存在的一种固有属性,从建筑形式来看,材料、气候、精神需求都会给其带来相应影响;从空间角度来看,环境、生产、气候也会影响该特性,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民宿都是基于当地特殊的环境营造出的个性化场所,通过引导住客感知,更有利于其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对此,在改建设计过程中,还需在建筑装饰、景观环境等方面使用具有地域性的元素,比如门窗、家具、logo、指示牌等。
2.2.1 修旧如新 旧建筑与新元素作为主体,实现旧建筑再生,并和新元素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建筑形式[4]。如在对乡村别墅民宿进行改建时,对于实际选址,应确保其处在村落较高的位置,使游客在入住期间能俯瞰整个乡村的风貌;改造时可以在原建筑结构当中进行,在室外使用木条、玻璃等材料,营造出自然清新的感受;也可以利用老宅改建的形式设计出全新的现代风格,使建筑内部整体更适合居住,外部依然能和周围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融为一体。总之在改建设计中,必须先明确民宿建筑本身的具体特征和需求,再基于当地环境、人文、自然等进行改建,以使更多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的乡村建筑结合起来,形成对比,以提升民宿特色,在展现当地景观特点的基础上,满足游客的基本旅居需求。
2.2.2 修旧如旧 基于乡村建筑原有的样子进行重新修整,确保其保持最开始的状态,常用于乡村古建筑改建或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由于这类建筑本身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通过适当修缮加固,能确保其长期保留下去。如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周围的特色建筑基本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因为时间较长,已经有所损坏,为实现更好地保护,当地就采用了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加固,并给改建设计中融入了节能环保理念。在乡村民宿设计中,为确保村落中的一些老旧特色民居建筑可以经营民宿,可以借助这一方式进行修缮和加固,尽可能体现出建筑本身的特色,给游客提供更加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体验。
2.2.3 新旧共存 给原本的建筑当中增添一些全新的元素,在修缮旧有建筑的同时使其组成一个整体,实现新旧结合,体现出别样的风情。如在一些古旧村落中,对于民宿的改建设计,可以融入一些现代人的生活模式,成为适合客人居住的客房,达到建筑和乡村环境的有效融合。在材料应用方面,室外可以直接以当地古老的建筑形式为基础选择,老旧门窗换成能起到保温隔热效果的现代材料,以使现代材料和古旧建筑之间形成鲜明的比对,达到一定视觉效果。
2.3.1 优化功能分区 当前乡村的大部分特色民宿都是直接由村民的老旧建筑改造而来,一般使用传统开间形式,内部空间划分和平面布局都十分简单。但目前乡村旅游中的各类旅客对于民宿环境都有很高要求,所以在实际改建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游客的居住需求,对建筑内部各功能区实行有效划分,确保最终的平面布局能够满足游客对于特色乡村民宿的居住要求。一般对于功能分区主要注重动和静、私密和公共、内和外、主和次之分[5]。如一般的独栋小院类的民宿,娱乐休闲空间都属于公共空间,活动分区,而客房中的卧室、卫生间属于私密场所,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动静分区,确保各区域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2.3.2 优化交通流线 对建筑内部功能空间进行合理组织,以避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生反复绕路而浪费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乡村民宿流线通常包含住宿者的流线和辅助人员的流线,其中辅助人员主要是民宿老板、清洁人员、服务人员,其位置居于住客之后,因此要以住客流线作为主要设计方向,尽可能保证住客的居住需求和便利性。在传统乡村民居当中,厨房、卫生间和相关搭配使用的功能空间距离都比较远。为满足住客的现代需求,减少功能空间的距离,在改造时必须基于合理的功能分区进行。如对于厨房来说,其功能不能只局限在一个固定空间当中,而是要重视整个餐饮空间的兼容性,划分成封闭式、半开敞式和开敞式三种,具体大小可依民宿类型确定,通常独栋别墅式的民宿可以参考家用厨房设计,以保证交通流线的顺畅性。
2.3.3 优化空间氛围 只有营造出舒适且满足审美需求的空间环境,同时符合乡村民宿理念的氛围,才能使旧有建筑实现再生。一方面,注重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当前大多数乡村民居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也保留着传统建筑的痕迹,且乡土气息浓厚。因此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要注重对本地特色的应用,融入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住客对乡村生活的诉求,达到主题多样化,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另一方面,注重温暖感的营造。乡村民宿要体现出一定的乡村特质,要有居家的感觉、浓厚的亲和力、人情味,以在多个细节处体现出“家”的氛围。此外,还要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确保经济、美观、舒适和实用的基础上选择环保性的材料,如植入绿植空间等,同时注重文创思想的融入,促使历史和现实、人文和美学、城市和乡村等因素和谐相融,满足住客个性化、多样化的住宿需求。
在乡村民宿改建设计中,材料的选用应基于建筑特征、建筑使用功能进行确定。与城市相比,乡村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应重点考虑便捷性,即尽可能实现就地取材,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充分体现当地特色。目前最常见的民宿改建材料主要有砖、瓦、石、木和一些原始材料,如稻草、竹子等。
在乡村居民中最常见的材料是砖。青砖黛瓦,往往能给人带来沉稳、素雅和古朴的美感;红砖青瓦则更平易近人,能制造出温暖的氛围;近几年常见的文化砖,因为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在民宿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也比较多,具体可根据民宿风格选择适合的类型。瓦在乡村民居中主要被应用在建筑屋顶上,有时也被运用到庭院围墙、铺地或者室内装饰中,在改建设计中,通过和青砖绿瓦搭配,能营造原生古朴的氛围;或与白墙搭配,以给人带来简洁大方的感受。石头在民宿设计中能营造出的粗犷感,可以带来一定自然气息,增加乡野情趣,一般在大环境中可选择深色天然石,小场地中可选择浅色石,如卵石、蜡石等。木材不但可以作为建筑承重构件,如梁柱等,还可以应用到室内外装饰中,如木地板、木门等,通过木材的应用,能使人感受到丰富的田园气息和自然生态,十分适合乡村民宿建设。竹子自然、经济、环保,与木材一样都可以被应用到民宿设计中,如可以在庭院出入口设置竹子编排的围墙,以增强民宿的古朴感。
在湖南省凤凰县拉毫村,石屋民宿不仅突出了当地特色,还推动了人文风俗的传播。在设计时,相关人员在保持其原有生态景观的基础上,对原始石头房子肌理进行恢复,如修补了墙体,给石头墙中嵌入了钢架,并将屋顶适当抬高,通过木材进行装置,打破了传统纯石头垒砌营造出的冰冷感,不仅对比明显,还具有极强的融合性。在外立面设计中,以具有韵律感的开窗为点缀,在增加室内光照的同时,还有效实现风景延伸,给所有居住在其中的住客带来了良好的视觉体验。在室内设计中,主要以各种木材和白色涂料进行装饰,整体比较简洁、干净和温馨。每个室内客房也都拥有各自独立的院落,可以通过巨型落地窗看到整个院子的风景,增强了室内的活力和生机,体会当地的特色文化。
从该实践中发现,在一些具有极强特色的古村落民宿改建中,通过新旧共存的方式进行,使旧建筑拥有一定现代元素,打破建筑外观和外立面的传统模式,优化外部层次性,更好地实现文化延续。
在浙江省陈家铺村中,飞茑集作为一个业内典型的乡村民宿,打破了传统民宿设计的局限,给当前乡村振兴下的民宿改建带来了一定参考。
陈家铺村处在松阳县的偏远山村,已有600余年历史,其三面依山,面向山谷,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原始村落。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导致其最开始经济滞后,不少人为谋生计外出打工,致使当地不少建筑长期闲置,未进行有效管理,出现了破败问题。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各乡村开始开发特色产业,陈家铺村作为重要的保护村落,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建立大量乡村民宿,其中飞茑集便是一个典型。
在实际进行民宿改建设计中,设计人员通过对周围建筑风貌进行详细考量,使得改建之后的民宿和周边的古民居被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基于对房子周围生态环境的尊重,直接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改建。在建筑结构方面,直接沿用了当地民居的构造方式;在外立面设计中,对夯土墙进行了修缮,没有给予更多装饰。在确保延续当地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赋予了旧建筑本身一些现代性的元素。如在室内空间当中,设计了较大的开窗和落地窗,使视野变得更加广阔,游客在居住时能直接将户外的乡村美景纳入视野,提升了居住质量。
这一实践既使房屋原结构得到了延续,又让周围的自然风景融入室内,使游客有一种置身山野的感觉,实现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
乡村振兴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着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促使乡村特色民宿改建设计也开始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6]。在民宿改建中,必须明确乡村民宿的基本特点,了解民宿改建设计和生态环境、人文景观融合的重要性,基于生态性、功能性、体验性、地域性原则,从与环境和资源的融合设计着手,探究人文情怀的融入,精准把握新旧共存、修旧如旧、修旧如新等方式,优化材料应用,加大空间修饰和完善,尽可能突出乡村特色,实现对乡村文化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