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宏卿 张玉涛 宋乃云 景秋兰 武艳红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2-0114-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2.038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精神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美国有研究结果显示,每年死于医院可以防范类医疗差错的人数超过10万人,医院沟通障碍导致的差错对于患者的安全以及生命质量有着严重影响[2]。有别于其他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精神疾病是多因素和多病因所致的复杂疾病[3],其疾病进展、临床表现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具体到每个患者时却是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医护人员在针对患者病情的沟通环节中,不同学历、资历甚至同一个人变换不同的思考角度,对信息的筛选、加工、表达等都不尽相同,从而使沟通效果增加了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在日常工作中,信息传递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一旦发生交接失误,信息传递错误,或重要信息被遗漏,轻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重者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作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保证每一位精神科患者的安全始终是实施其他治疗、护理的基础。因此,任何可能造成精神科安全隐患的因素都有必要进行弱化,甚至消除。
近年来,ISBAR(或SBAR)沟通模式被研究用于医学的各个学科的临床沟通、病情交接中。本文对ISBAR(或SBAR)模式在我国精神科病区各个领域,尤其是医护交接班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探寻适合精神科使用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广大精神科工作人员更好地服务患者提供经验与启示。
1 ISBAR(或SBAR)沟通模式简介
ISBAR沟通模式是SBAR沟通模式衍生出来的,最初起源于美国航空业以及海军核潜艇。在执行任务时,船员们运用一种标准结构模式沟通关键信息来传达给高层,这样可以使重要信息更加准确、及时、简洁[4]。加入I的原因是,当时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运用SBAR沟通模式的过程中,由于信息输出者未对患者身份、自我身份进行说明,可能导致信息接收者张冠李戴,造成误解,所以I被用来指代患者与信息输出者的身份信息,而有无“I”视必要性与实际情况而定,且并不对整体的沟通模式构成影响。所以本文所指的沟通模式不对有无身份信息进行区分。
ISBAR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标准化沟通方式,即身份(identification)、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的缩写,用于保障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快速、准确且结构化地传递有效信息,减少因沟通引起的医疗差错发生,保证患者安全[5]。该模式能够帮助医务人员系统掌握患者信息,及时、完整传递患者病情,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2 ISBAR(或SBAR)模式在精神科的应用概况
2.1 应用于精神科医护沟通或护士交接工作中 众所周知,在患者住院期间,承担护理工作的一线护士是直接和患者接触最多的,对患者的具体表现是最清楚的[6]。也正因为如此,关于ISBAR沟通模式在精神医学领域的临床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者将重点放在护士的交接班上。其中,晨会交班作为反映患者夜间疾病表现、睡眠情况等各方面信息的重要环节,虽设有交班制度,却未明确规定具体流程及引导措施,个人素质及工作经验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护理人员的交班质量,执行交班的效果千差万别,导致工作混乱,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因此在制定适宜的交班模式方面更加必要。鉴于精神科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研究者通常会设计精神科专用的ISBAR(或SBAR)交接表、核查表或交接模板等,再对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进行专项培训,确保护士能够熟练掌握后,最终实现用ISBAR(或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班。通過使用“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安全态度调查问卷(C-SAQ)”等评定工具对护士满意度、护理工作质量、交接班质量等方面进行评定、比较,发现在精神科临床医护工作中应用ISBAR(或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进行病情交接,能够有效地提高交接准确性,增进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使护理工作质量、护理满意度等均得以提高,进而最大化地维护患者安全[7-10]。除精神科病区内的口头交接外,ISBAR(或SBAR)沟通模式在精神科的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采用。研究者常常在精神科MECT治疗的交接表、查检表、核查表中使用SBAR模式来设计表格,如王玉秀[11]在基于HACCP的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护理交接查检表的设计中借鉴了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王昊等[12]着眼于精神科MECT治疗的交接全过程,为了达到MECT各分区护士与病房护士间的精准交接,设计出了基于SBAR模式下的MECT交接记录单,并通过专项培训、实际应用研究、改良,最终使MECT护理交接问题的发生率降低。
2.2 应用于精神科医患、护患沟通中 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中尚无关于精神科医患、护患沟通中使用ISBAR(或SBAR)的相关研究。
2.3 应用于精神科医疗、护理教学中 通过查阅文献得知,ISBAR(或SBAR)模式可用于各大医学专科护理学生情景教学、护理学生带教工作、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养等领域,包括妇科护生沟通能力的训练、老年科护生教学查房等情况。但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中尚无关于在精神专科的医护学生教学过程中使用ISBAR(或SBAR)的相关研究。
2.4 应用于精神科其他领域 孔艳等[13]将SBAR模式用于精神科病区的紧急人力资源调配,跳出医护人员这个特定的范围进行研究,使用者涉及到应急库护士、保安人员等,采用多种形式对以上人员进行关于该模式的一系列培训,最后以时间、掌握程度、受援方满意度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统计结果表明,在紧急状况下运用SBAR沟通模式不仅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而且提高了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把握程度和满意度。朱映梅[14]在三级精神专科医院的医护协同建立病情早期预警工作流程的相关研究中,立足精神专科医院对躯体疾病的识别、处理能力均相对综合医院较为薄弱的现实,探寻能提高精神科住院病区医护人员对危重症识别率的管理模式,而这个模式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就是标准化的沟通方式。在使用早期预警评分表时,须配合SBAR沟通模式来汇报病情,以达到最大化的沟通效率。多项研究表明,SBAR沟通模式不仅成为了精神医学领域研究者们公认的一种汇报病情、交接班时的标准化沟通工具,而且可在其他非病情相关信息的传递方面起到“模式化”作用。
3 ISBAR(或SBAR)模式在精神科应用时的优势、局限
3.1 优势 在实际工作中,精神科一般设有封闭式、开放式两种病区,其中封闭管理的患者往往占据大多数,这些患者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由医疗机构全权代为监护,日常治疗与护理过程中环节多且复杂,尤其是病情危重的患者,医生护士交接班时会有大量的临床数据资料,一旦发生交接失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2]。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与患者进行直接接触以获得病情进展资料,从而提供科学、连续的治疗、护理。再者,精神类疾病的症状多不典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用药的跟进,每位患者都先后呈现出各自的变化,医护人员唯有连续观察,才能准确判断疾病进展,从而调整后续治疗方案。上述因素导致精神科病区的交接班内容信息量巨大,有时不仅限于患者的病情,更包含了病情以外的事件以及其他相关情况的陈述,但限于时间、人力等现实状况,如此大的信息量不可能事无巨细全部进行交接,这就要求当班护士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与病情有关的重点信息进行提炼、准确陈述,这与上文中提到的海军核潜艇、航空业要求信息能够简洁、及时、准确地传达的要求不谋而合。所以,将ISBAR(或SBAR)模式用于精神科临床工作中,符合该模式设计之初的目的。而且,基于此,有的研究者还提倡使用“交接表”辅助交接,以确保没有遗漏。
3.2 局限 对于精神科而言,护士实施全天24 h持续监护患者,尤其是夜间的大部分时段有且仅有护士在旁监护。而精神疾病患者的睡眠情况与夜间表现对于疾病发展、治疗等意义重在,因此,夜班护士的晨会交班是使治疗、护理得以科学、连续的重要环节。可见无论是普通日间交班还是晨会交班,护理人员都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精神科护理相关知识十分有限,毕业前实习也大多选择综合医院进行全面实习,而这些综合医院大多并无精神科病房,使得护生本就不多的精神科护理理论知识要等到真正走上精神科护士的岗位才能付诸实践,所以对于初入临床的精神科护士而言,不论从知识水平还是临床经验都不足以使其对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有深入了解。而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重要信息的传递,还包括双方对信息的正确理解。所以应当加强对初入职场的低年资护士的前期培训,待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后再引入ISBAR沟通模式,以避免低年资护士因在交接班中对ISBAR中评估、建议两项不能很好地把握而产生抵触,从而给低年资护士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指引。这就给ISBAR(或SBAR)模式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精神科不同于一般科室,对患者的安全护理常常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最大化地保证精神科患者的安全,不仅需要医生、护士的努力,有时更需要院前急救系统工作人员、后勤保障工作人员等全系统人员的参与,而ISBAR(或SBAR)沟通模式的全范围覆盖具有一定难度。
4 在精神科使用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展望
4.1 用于精神科交接班 众多研究表明,ISBAR(或SBAR)沟通模式在精神科交接班中有着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提高交接班效果的作用,值得各精神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病区在晨会交接以及小交接中推广使用。而关于此沟通模式在精神科应用的相关研究也多在这方面展开。可参照朱佳楠ISBAR沟通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相关综述,根据精神科专科特点设计出规范的交接模板,成立专项动员、监管小组,从理论、实践等各个层面,运用情景扮演、张贴海报、发放手册等多种措施,带动全员、全程参与,并运用PDCA不断改进质量。交接班不仅包括护士与护士之间的常规上下班交接,还包括医护之间的双向交接,以及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接。储文雅借鉴ISBAR标准沟通工具,应用电子病历与软件工程技术,实现内部交班记录内容的结构化处理,构建出了科学有效的医师信息化交班模式,有效避免了传统纸质交接班报告书写过程中填写项目不全、字迹潦草、条理不清等状况,提高了医师工作的便捷性、安全性。精神科作为一个独立性相对较强的二级学科,在网络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可靠的信息化交接班系统,可在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必要培训的前提下参考应用ISBAR(或SBAR)标准化模式,科学梳理交接内容,使之逻辑清晰,详略得当,既方便交班者整理交班思路,又便于接班者充分了解狀况,准确记忆。
4.2 用于精神科教学活动 上文提到,将ISBAR(或SBAR)标准化模式应用于精神科的交接班活动中,可有效提高沟通效率,从而提高交接质量。而作为精神医学、精神科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以及精神科新进医护人员,他们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或尚未正式分管患者,交接班或疾病相关信息的传递即将成为其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实习时期即对该沟通工具进行学习或可使入职后在病情交接方面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有利于新入职者早期成长以及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可在精神医学专业医学生、护理学生、新进医护人员的教学过程中加入ISBAR(或SBAR)的应用,并以实际病例进行反复教学,使学生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对所见病例的情况信息更加流畅地输出,或可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此外,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以及小讲座仍是目前医学生实习带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可根据ISBAR(或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制定出“ISBAR教学查房(或病例讨论)标准化流程”,要求每位学生均熟练运用该模式、流程进行讨论、分析,或将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与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且避免了多人讨论时重复观点反复提造成的时间浪费,从而提高日常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ISBAR(或SBAR)模式在实习阶段的充分应用,可使学生在病情描述、交接、分析中更具优势。
医疗机构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场所,是精神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最重要的一环,不论面对何种状态、何种表现的患者都能团结协作,保持精准、有效的信息传递是精神科医务人员必备的专业素质,ISBAR沟通模式作为一项标准化的沟通工具,在精神科病区值得一试。
参考文献
[1] 贾竑晓,李雪.中医药在精神心理健康防治中的作用[J].医学综述,2020,26(20):3953-3958,3963.
[2] 陈燕娣,蒋晓春,黄婷婷,等.SBAR沟通对精神科住院交接班的管理效果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9,36(4):30-32,20.
[3] 刘破资.探寻精神医学的客观评估手段[N].健康报,2020-10-14(6).
[4] 闫琳,刘玉平,朱虎林,等.ISBAR沟通模式在口腔科病房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2):94-96.
[5] 苏艳,关琼瑶,缪丹丹,等.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6):194-196.
[6] 孙振玉,顾艳.精神科重症病房的医患沟通[J].临床医生论坛,2018,39(8B):74-77.
[7] 赵静,刘晓,李志新,等.SBAR标准沟通模式在精神科开放病房晨会交班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4):1857-1860.
[8] 田友群.SBAR沟通模式在精神科交接班的应用效果[J/CD].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1):183-184.
[9] 廖英桃,李康来,徐琳芳,等.SBAR模式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1):75-76.
[10] 徐国英.SBAR沟通模式提升精神科护理晨会交班质量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6):155-158.
[11] 王玉秀.基于HACCP的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SBAR護理交接查检表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5):378-382.
[12] 王昊,王丽娜,张欣娜,等.精神科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护理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5):731-735.
[13] 孔艳,蒲金玉,刘情情.SBAR沟通模式在精神科病区紧急人力资源调配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1):127-128.
[14] 朱映梅.医护协同建立病情早期预警工作流程对精神科危重症识别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0):54-57.
(收稿日期: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