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华
【摘要】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后发生迟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中选出33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迟发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收集整理2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的性别、年龄、息肉数目、息肉部位、息肉病理表现、肠道清洁度分级、创面处理方式和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高血压病史、息肉直径、息肉形态、术中出血和近期抗栓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术中出血、息肉直径≥1 cm、近期使用抗栓药物是术后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險因素(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患者经EMR术式治疗后迟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与病史、术中操作情况和息肉状况有关,医护人员应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预防管理,以减少迟发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迟发出血;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6-005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6.019
结直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至管腔的息肉样病变,根据病理表现可分成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其中腺瘤样息肉是导致结直肠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1-2]。及时发现结直肠息肉,并早期干预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目前,随着医疗设备和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下息肉摘除术逐渐成为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常见的内镜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活检钳除术、套圈摘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等[3],其中EMR术式因安全性高、疗效肯定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虽然EMR术式避免了热灼伤、穿孔等并发症,但是术后仍然可出现出血、电凝综合征等并发症,其中又以出血较为常见[4]。出血可分为即刻出血和迟发出血,即刻出血一般能快速得到有效处理,不会产生严重后果;而迟发出血发生在术后数小时到2周内,较难预测,甚至可能出现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等危急情况。且迟发出血多发生在院外,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掌握迟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收集33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EMR术后迟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330例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1)经检查确诊为结直肠息肉,经EMR术式治疗;(2)年龄在18~75岁之间。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或是不能耐受EMR术式的患者;(2)有结直肠息肉家族病史的患者;(3)由其他因素导致出血的患者。将330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迟发出血分为2组,出血组30例,未出血组300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开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应用日本Olympus电子结肠镜,术前1 d进流食,晚餐后禁食,术前6 h给患者进行肠道清洁处理。手术步骤:插入电子结肠镜,探寻到息肉后,于息肉基底部周围边缘黏膜下一点或是多点注射含1∶10 000肾上腺素稀释液,使基底部抬举起来,再用圈套器套牢息肉基底部,以高频电凝切除息肉;若病灶体积较大,无法一次套圈切除者,可分片切除;当出现创面少量出血时,给予电凝和(或)钛夹止血,观察1 min创面无出血后退镜,结束手术。
1.3 收集资料 收集整理2组患者的如下指标。(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2)息肉情况:息肉直径、息肉数目、息肉部位(直肠、左半结肠、右半结肠、全大肠)、息肉形态(参考巴黎分型标准,分为有蒂、亚蒂、无蒂和混合型)、息肉病理表现(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准,分为炎性、增生性、腺瘤性)。(3)术中情况:术中出血情况(术中是否发生即刻出血,即手术操作过程中,出现持续60 s以上或是需要内镜下处理的肠道管腔出血)、创面处理方式(分为不处理、钛夹处理、电凝+钛夹处理)。(4)术前情况:近期抗栓药物使用情况(术前2周是否使用过抗栓、抗凝药物)、肠道清洁度分级(以Boston标准分级,0分:有大量固体残留,且黏膜不可见;1分:有固体或液体残留,且部分黏膜可见;2分:有棕色液体、可移动的半固体残留,黏膜全部可见;3分:清洁,黏膜全部可见)。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数目、息肉部位、息肉病理表现、创面处理方式和肠道清洁度分级以及病史(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高血压病史、息肉直径、息肉形态、术中出血、近期抗栓药物使用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因素分析 以术后发生迟发出血为因变量,0为无,1为有,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其中息肉形态设置哑变量,以每个因素的最后一个分类因素为参考,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术中出血、息肉直径≥1cm、近期有使用抗栓药物是影响术后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结直肠息肉发病率逐年提高,其为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肿瘤性疾病,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密切,其中超过一半的结直肠癌源自腺瘤性结直肠息肉[5-6]。因此,在临床上早期治疗结直肠息肉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癌变倾向,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目前结直肠息肉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切除彻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特点。EMR术式通过对息肉基底部注射肾上腺
素稀释液来使得黏膜层与固有肌层的间隙增大,黏膜病变更易分离,切除更为彻底;同时也避免了高频电凝切除时的深层次热损伤,安全可靠。虽然该术式属于微创术式,且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术后依然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以迟发出血最为常见[7]。目前,各个临床文献对EMR术后迟发出血的发病率报道不一,王冬梅[8]等报道迟发出血发生率为4.32%,何德义[9]等报道迟发出血发生率为4.92%,李永超[10]等报道迟发出血发生率为6.71%,本研究中迟发出血的发生率为9.09%。不同临床报道的迟发出血发生率不一,可能与收治的息肉类型、医师技术水平、患者的个体情况等因素有关。
造成结直肠息肉患者EMR术后迟发出血的原因很多,既往的研究报道中指出主要包括性别、高血压病史、息肉数目、息肉大小、息肉形态等,但不同文献报道的危险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在本次研究中,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高血压、近期有服用抗栓药物、术中出现即刻出血和息肉直径≥1 cm是术后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1)合并高血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的血管壁较脆,长期高血压易诱发动脉硬化,血液流变率不稳定,术后容易出现切割部位血管破裂出血,這可能是诱发术后迟发出血的主要原因[11]。因此对于合并高血压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在术前加强对高血压的治疗,严格控制血压水平,术后叮嘱患者遵医嘱服用降血压药物,稳定控制血压水平。(2)近期有服用抗栓药物。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近期有服用抗栓药物往往意味着患者有高栓塞、高出血风险,因此围术期应谨慎使用抗栓药物。对于低栓塞风险的患者,可在术前3~5 d停用抗栓药物;若为高栓塞风险的患者,术前可继续使用抗栓药物。(3)术中出血。许多研究表明,术中出血与术后迟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认为术中出血会增加术后迟发出血的发生风险。笔者认为:术中出血可以作为衡量手术操作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术中发生即刻出血意味着术中损伤严重,这是导致术后迟发出血的重要原因[12]。因此,应加强对手术医师操作技能的培训,并加强术中医护协同配合,减少术中出血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迟发出血发生率。(4)息肉大小。息肉直径≥1 cm发生术后迟发出血的风险更大,这可能是因为息肉直径与息肉的血供丰富与否密切相关,直径越大,息肉的供血血管管径更粗更大,动脉血管复杂,操作难度和创面也会随之增大,而创面增大可能暴露基底血管,甚至累及动脉血管,引发大出血,增加术后迟发出血的风险。因此,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术后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并加强对患者术后的护理管理和监测,及早发现迟发出血,并早期对症处理,改善预后。除以上因素外,息肉形态、息肉病理表现等虽然不是术后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也会对迟发出血产生一定影响,应加强管理。如:息肉形态方面,有蒂息肉术后更容易发生迟发出血,这可能是因为有蒂的息肉在内镜下治疗时累及的血管较多,可能导致动脉血管损伤,增加迟发出血的风险。
综上所述,结直肠息肉患者行EMR术式治疗的术后迟发出血危险因素众多,如合并高血压、近期有抗栓药物服用史、息肉直径≥1 cm等,围术期应加强对患者的检测和护理管理,增强风险意识,降低迟发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 阙扬铭,季峰,朱华丽,等.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20,42(7):713-716.
[2] 罗哲,浦江,王晓辉,等.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9):769-773.
[3] 王兴胜,屈红梅,杨智慧,等.结直肠息肉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诱发因素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4):30-32.
[4] 叶依霞,司徒树标,倪东升.预防性放置钛夹对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5):39-41.
[5] 程芃,柏愚,方军,等.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5):332-335.
[6] 池进有,何腾飞,吴玉英,等.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11):1504-1508.
[7] 周丹,许小江,吴志平,等.老年患者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2019,14(3):405-407.
[8] 王冬梅,田静静,刘雅莉,等.内镜下结直肠息肉黏膜切除术后迟发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5):2248-2251.
[9] 何德义,王标钰,王毅,等.结直肠息肉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蛇志,2019,31(2):197-201.
[10] 李永超,郑德权,胡晓霞,等.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20,26(3):57-61.
[11] 张志华,蒋青风,马进福.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8,38(2):130-134.
[12] 张建海.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6):489-491.
(收稿日期: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