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伟 汪普行 高应亮
【摘要】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用与联合使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鄱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30例。阿司匹林组予以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予以常规治疗+氯吡格雷,联合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用药,均持续用药2周。对比3组临床疗效、血小板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花生四烯酸( 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途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有明显差异(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可更好地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小板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及神经功能损伤,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临床疗效; 血小板功能; 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6-0031-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6.011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是由脑部血管栓塞或狭窄引起的脑供血不足,患者早期症状意识清醒,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四肢瘫、昏迷等,并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头晕等。急性脑梗死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脑神经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2]。血液黏稠度升高促使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治疗的重点在于降低血液黏稠,促使血管再通,以减轻神經功能损伤[3]。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能通过阻止血小板聚集,预防或减少血栓形成,恢复血管再通。但急性脑梗死病情复杂,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利于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抗血小板活动效果。本研究选取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分组对比分析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用及联合使用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鄱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30例。阿司匹林组女13例,男17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2.14±3.79)岁;体质量指数20.7~28.4 kg/m2,平均(24.33±0.57)kg/m2;梗死部位:13例基底核,9例脑叶,8例脑干;合并症:10例高血压,9例糖尿病,7例高血脂,4例冠心病。氯吡格雷组女12例,男18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1.86±3.91)岁;体质量指数20.2~28.8 kg/m2,平均(24.43±0.62)kg/m2;梗死部位:12例基底核,11例脑叶,7例脑干;合并症:11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5例冠心病。联合组女11例,男19例;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2.11±3.63)岁;体质量指数19.9~27.6 kg/m2,平均(24.23±0.51)kg/m2;梗死部位:11例基底核,10例脑叶,9例脑干;合并症:13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2例冠心病。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项目已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有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出血史;近3个月有溶栓或抗凝治疗史;对本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
1.3 方法 3组患者均接受营养脑神经、防治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血压等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100 mg/次,1次/d,持续用药2周。氯吡格雷组: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75 mg/次,1次/d,持续用药2周。联合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口服氯吡格雷片,75 mg/次,1次/d,持续用药2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5]。显效: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少90%以上,且临床体征及症状消失,遗留病残程度为0级;有效:NIHSS评分减少46%~90%,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且遗留病残程度为1~3级;无效:NIHSS评分减少低于46%,且症状体征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血小板功能。治疗前后采集3组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放于枸橼酸抗凝管与肝素钠抗凝管中,采取血栓弹力图,分别以0.5 mg/mL花生四烯酸(AA)和10 nmol/L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测定AA途径及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3)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前后采集3组3 mL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后,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4)神经功能。治疗前后用NIHSS量表评价,总分42分,评分越低则神经功能越好。(5)记录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數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血小板功能 治疗前,3组血小板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AA、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 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前,3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IL-6、CRP、TNF-α水平均低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3。
2.4 神经功能 治疗前,3组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NIHSS量表评分低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4。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 阿司匹林组有2例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2/30);氯吡格雷组有1例皮疹、2例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3/30);联合组有2例皮疹、1例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3/30),无明显差异(χ2=0.287,P=0.866)。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因较为复杂,与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密切相关,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6]。急性脑梗死发生后会促使凝血瀑布效应启动,致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管内皮受损处血小板持续黏附聚集,从而形成血栓;而血栓扩张会阻碍侧支循环,是造成脑梗死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7-8]。因此,临床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对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可阻断花生四烯酸衍代谢路径,抑制乙酰化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合成,并能够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阿司匹林还能对凝血酶、抗原-抗体复合物、低浓度胶原聚集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从而降低血液黏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脑部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功能损伤[9]。氯吡格雷是噻吡啶类衍生物,是同类抗血小板药物,口服后可与血小板膜表面的二磷酸腺苷受体结合,并占据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结合的位点,阻止二者活化,进而抑制血栓形成。氯吡格雷能避免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减少斑块形成,延长体外血小板生存时间,增强抗血小板治疗效果[10]。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用治疗效果有限,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还易出现抵抗现象,临床应用受限。
AA、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能反映血小板功能,其水平降低,提示机体处于血液凝滞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IL-6、CRP、TNF-α是临床常见炎症指标,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脑部的缺血区域会释放大量炎性因子,而炎性因子会加重脑损伤。IL-6是人体中重要促炎因子,能通过诱导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氧自由基形成等多种途径参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其水平上升时会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促使血栓形成。CRP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参与机体免疫反应,诱导炎症因子分泌,其水平越高提示炎症越严重。TNF-α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能诱导网络联级反应,引起细胞凋亡,并会对血脑屏障造成破坏,加重脑缺血神经损伤,加快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IL-6、CRP、TNF-α、NIHSS量表评分低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同时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更显著,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炎性反应水平,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安全可靠。裴小利[11]的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可更好地抑制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血小板聚集,不良反应少,与本研究结果相似。与单独用药比较,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使用能从不同途径对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进行抑制,增强抗血小板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加快脑部血液循环,恢复脑供血,减轻脑神经受损。同时,两药联合使用能够更好地阻断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避免脑梗死后炎性因子持续释放,且脑供血恢复正常后能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减轻脑部炎症浸润损伤,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增强临床疗效,有利于脑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用相比,二者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更加确切,可有效改善血小板功能与炎症指标,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BHATTI M,AYTON S,MICHAIL O,et al.Effect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Thrombosis Research,2019,180(24):64-68.
[2] MHA B,JWA B,JIE K B,et al.Personalized antiplatelet therapy based on clopidogrel/aspirin resistance test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udy protocol of a multi-center,single-blinded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ontemporary Clinical Trials,2021,108(15):105-1067.
[3] 饶世俊,苏微微,吴宝水,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21,34(6):55-59.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5] 郭芳,孙顺全,石展,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9,14(6):887-890.
[6] 杨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轻度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99-101.
[7] 高君武,陈治国,刘海洋,等.丁苯酞联合拜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J].临床军医杂志,2020,48(8):973-974.
[8] 张丽,巩晓英,王继恒.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及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评价[J].贵州医药,2019,43(12):1945-1947.
[9] 王挺刚,桂树华,狄美琪,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9,32(1):54-57.
[10] 赵奎,蒋宏俨,许航,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恶化性脑梗死病人血流流变学及颅内血流动力学影响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7):859-863,867.
[11] 裴小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分别及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血小板聚集的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3):3933-3935.
(收稿日期:202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