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
【原诗略】
赏析
此诗抒发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亲人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这首诗开篇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其中“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是深闺中的。紧接着,思妇就出场了。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第三句紧承前文,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状态。这花是“奇树”的花,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它是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一个“盈”字暗示着: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任凭花香盈袖。最后一句中的“此物何足贵”,对花先落下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揣摩思考
1.“馨香盈怀袖”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诗人本是极力赞扬花的繁盛美丽的,可为什么接着又说“此物何足贵”呢?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龟虽寿
【原诗略】
赏析
这首诗写于北征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虽然刚刚取得了北征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天下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立功业。
开头两句,诗人用两个形象来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承认生命有限,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接着两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向上,自强不息。
再接着两句,说明了人的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向上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揣摩思考
3.人们常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暮年”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赠从弟(其二)
【原诗略】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品质的赞美和追求,以及对堂弟寄予的无限期望。
起首句,用“亭亭”表示松柏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松柏的傲骨。第二句中,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中,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柏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松柏岁寒不凋的特性。最后一句变换句式,以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柏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柏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品质。
揣摩思考
5.此诗颔联连用两个“一何”,各突出了风声和松柏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诗人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甫行
【原诗略】
赏析
诗人到了贫困的边海,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诗歌前两句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所以下面诗人就采用白描的手法来写边海人民的生活: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长期生活在草丛林木之中,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与野兽同居。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像野人一样,他们与世隔绝,只能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生存空间,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诗中“草野”“禽兽”“柴门”“狐兔”等事物,均来自现实生活,描写生动、特色鲜明,诗人想表达邊海贫民生活之苦,却不言其怎样艰苦,初看好似有些夸张失真,细想又觉得确实可信。
揣摩思考
7.请说说你对“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两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