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盈
(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二中学,浙江杭州,311199)
五育融合是依照特定的逻辑,从目标、内容、实施等层面出发把分化的教育要素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而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整体发展的过程。[1]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2]“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助梦想,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以临平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甘蔗林”实践课程为例,探讨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校本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哲学层面上,实践与认识是一对范畴,是对具体实践活动与认识的高度抽象。德智体美劳育人实践是高度统一的,统一于实践的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是“育智”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是“育德”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参与之美、思考之美,获得价值感,是“育美”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动手操作,锻炼身心协调,是“育体”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劳作,并获得相应的价值,从而升华劳动情感,是“育劳”的过程。我校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践育人体系,以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图1 学校实践课程理念示意图
由图1可知,五育统合点在于“实践”:实践育德、实践启智、实践健体、实践塑美、实践促劳。在实践中,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提升思维水平;学生动手动脑,树立劳动光荣价值观念,并获得强身健体的实效;在与人的真诚交往与高效交流之中,学生感受道德的价值并体验人际之美、劳动之美,积淀美好的人生体验。从这种意义上说,五育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融合起来。
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原址是一片甘蔗林。围绕“甘蔗”这一主题,我校曾办校刊《甘蔗林》,探索和发掘与甘蔗有关的育人文化和实践活动。例如,甘蔗外直内甜,外刚内柔,是以心育人的形象化表达。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在以心育人理念指引下,我校设计了知识与体验相融合、能力与成长共促进的“甘蔗林”校本实践课程体系,开展了种植、观测、制糖、造纸、建模、文创等系列实践。“甘蔗林”课程实践体系如图2所示,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图2 “甘蔗林”课程实践体系
一是以心育人。以心育人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以心育人中的“心”指的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中一切优秀文化与成果,实践课程是“心”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是育人目标。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五心四志”好少年。“五心”指的是红心、孝心、恒心、信心和静心。“四志”指的是志向高远、志气高昂、志趣高雅、志行高洁。青少年努力树立远大志向,激发高昂志气,提升审美水平,塑造高洁品行,把个人的努力拼搏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紧密联系起来,自觉把个人发展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成就精彩的自我。
开展课程的时间为每年的寒暑假,具体实践时长为两周,参与方式是初中各年级学生自愿参加。学生活动以团队(小组)形式开展,每组人员5—10人,以同一乡镇(街道)的学生就近组合。
1.发动准备阶段
第一,组建实践小组。实践活动是团队的活动,组建一个团结协作的小组是顺利完成实践任务的前提。首先,组长以学生自荐、学生推荐或教师指定的方式产生,一般每个小组由相对能干、负责、权威的学生担任组长。同一镇街的组长集中在一起,根据地理空间的就近原则,挑选组员。组长成功招募组员之后逐一通知组员,协调好时间、地点,召开第一次组内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是相互熟悉,确定组名,初步分工。
第二,参与动员大会。动员大会分为教师动员会议与学生动员会议。教师动员会议由校长组织,会议主要内容是设计并确定研究项目。学生动员会议一般由团委与教科室共同组织。在形式上,教师可以集中动员,也可以广播动员。通过参加动员大会,学生能够明确活动意义,了解活动内容,从上届优秀小组的经验汇报获得启发,从而完善并创新实践内容。
2.组织实施阶段
第一,制订活动计划。2021年12月,校团委完成“三走进”活动《实践手册》的编辑工作,并下发《实践手册》。在了解实践单位后,各小组根据教师指导开始制订活动计划,围绕具体的项目实践任务开展活动,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二,组织活动开展。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积极设计活动方案并撰写调查报告。
3.评价与表彰阶段
通过《实践手册》,教师实现计划、活动、总结等全程管理。实践活动结束后,我校给予校级评价与表彰,并择优向县级推荐。我校借助公众号广泛宣传,扩大学校实践育人的影响,打造实践育人品牌。
“甘蔗林”实践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对外展示了我校“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精神,传播了我校“以泽润心,以美育行”的校园文化,促进了我校健康大气、乐学好研、进取担责育人目标的落实。
春分时节,“甘蔗林”项目化小组成员在农民的指导下,在校园里的一角开辟田园。学生手持铁开垦土地,整理出沟垄,并将发芽的甘蔗条放入土沟,覆土,浇水。过了几天,学生欣喜地看到幼苗出土。项目组的科学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甘蔗苗的生长过程,把生物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项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通过劳动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我校克服校园面积狭小的困难,积极创造条件,让劳动教育走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品尝艰辛,增强能力,体会甘甜,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成长的重量。
甘蔗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红糖的?影响红糖产率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又是怎么影响红糖产率的?为了体会古法自制红糖的乐趣,“甘蔗林”项目化小组带着这些疑问,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蔗汁之甜——自制手工红糖”项目化学习。他们通过古法制糖技术得到红糖制品,并收集整理甘蔗材料、红糖汁水、结晶红糖质量等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这些数据以判断影响古法制糖产率的因素,得出了如下结论。影响自制红糖产率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甘蔗品种,青皮甘蔗相较于紫皮甘蔗拥有更多的含糖量,因此红糖产率也更高;二是熬煮温度,红糖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后减,最佳温度在80℃左右,产率达到14%。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细致地观察与记录,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体现了数学与科学之间的学科融合,提升了科学素养。
蔗渣造纸是垃圾变废为宝的积极尝试。2022年寒假,“甘蔗林”项目化小组在科学教师指导下开展了蔗渣造纸与文创活动。项目化小组用绿皮甘蔗和黑皮甘蔗做对照试验,探究品质好、成品率高的甘蔗类型。学生经历甘蔗渣浸灰水、蒸煮、加水粉碎、筛网抄纸、晾干等多道工序,制成纸张。经比较发现,黑皮甘蔗纸比绿皮甘蔗纸的韧性好、成品率高。此外,项目化小组结合元宵节的节日氛围,利用自制纸张制作了灯笼、冬奥会宣传画等文创作品,反面盖有“临平二中”字样。这些文创作品成为迎合寒假氛围、喜迎冬奥活动的特色文创作品。A学生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我经历了多次失败,在我调整软化纤维操作后,做出了品质好的甘蔗纸,让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培养了我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能亲自当一回科学家的感觉真的很棒!”在项目化实践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成功体验,更是科学精神的涵育。蔗渣造纸活动实现了智育、劳育与美育的高度融合。
1.实践启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为了得到良好的成果,项目化小组在制作红糖的过程中,积极寻找多项控制指标的最佳值。项目化小组做了多次实验,依据数学统计原理,在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图表,如双向细目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等,呈现手工制糖最佳条件的规律。项目化小组通过查资料得知,红糖产率=红糖成品质量÷甘蔗质量,于是以红糖产率反映手工制糖的效果,探究温度、甘蔗品种对手工制糖产率的影响。从实践出发探究问题与书本上的是不同的。书本上的结论是已知的、抽象的,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未知的、具体的,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实践探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2.实践育德,促进团队合作能力
合作是信息时代补短扬长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小组合作中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实现通力合作,最后促进合作成果共建共享,将考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个人与团体关系的能力。[3]在制作红糖的过程中,B学生写道:“科学是多么的神奇,一根甘蔗通过加工可以做成红糖,甘蔗与红糖看上去没有任何关系,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这次探究只有我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还要有团队合作意识。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经历团队合作,完成研究项目,取得研究成果,这对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大有裨益。
3.实践健体,促进劳动观念提升
学生需要在农民的指导下学习甘蔗的种植,按照要求平整土地、做好沟垄、摆放甘蔗苗、覆土、浇灌、施肥、除草等。项目化小组忙得不亦乐乎。在甘蔗制糖、蔗渣造纸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甘蔗进行精心挑选、去皮、绞汁、收集、称重、记录等一系列操作。任何一个环节做得不精细,均会对研究成果的品质产生直接影响。学生亲力亲为,全情投入,充分体验了劳作的不易,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实现了育体与促劳的统一。
4.实践塑美,收获美好活动体验
参与蔗渣造纸的C学生收获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她认为:“一些平时不起眼被视为垃圾的东西,回收利用之后可以做出很多好东西,如甘蔗渣可以造纸。事实证明,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创新,用身边不起眼的东西设计出富有意义的作品,也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D学生不仅收获美好的情感体验,而且对创新活动有了新的认识。他写道:“光是甘蔗变红糖,就似乎要了我全部的精力。其间,心绪不免出现了动摇,但坚持了,也就成功了。这复杂的实验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有恒心、毅力与耐心。内心要坚定,也要多多观察。最终得到红糖时,那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勇于实践,敢于打破常规。”
综上所述,我校基于五育融合的“甘蔗林”校本实践课程促进了智育与劳育、智育与美育等的高度融合,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团队合作能力、劳动观念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