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莎莎
语文是中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板块,而写作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谓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在高中新课标具体实施和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学生写作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切实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德树人”,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努力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感知力,思考社会的洞察力,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以进一步做好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及有效指导。
一、写作教学及有效指导的重要意义
写作过程是写作主体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情达意、发表见解、呈现个性思维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自有文字以来,写作就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是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进行思想交流、传播知识、总结科技成果及日常生活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提高写作水平、重视写作实践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这也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学生要将自己的观察、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掌握启发性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耐心予以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和挖掘自身的潜力,以达到提升学生整体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学生当前的写作现状
随着高中新课标的逐渐推进和高考新改革的日臻接近,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个人思维、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欲望不断增强,学生对个人、社会、人生有了较为自主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在教学及写作中会表现出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
首先,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为学生写作教学提供助力。教学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一教学基本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设置适当的场景、搭建合适的平台以及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及想象空间。通过语言、文字、图片和声音等元素的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能够从更大程度上体验情境、感知生活,从而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思维想象,让他们有想要表达的欲望。如此在写作中,学生可以真正地从个体生命的角度,表达自我的内在需求。
其次,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指导,又要注重写作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即使学生的作文用词不那么准确,语言不那么优美,表达方式不那么灵活多样,但只要开始提笔写就是写作成功的前提。在写作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把生活视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素材,发掘、提炼主题思想,组织行文语言,巧妙谋篇构思。
最后,用写作诠释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汉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我们感恩于文字带给我们的力量,在品读与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字的魅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文字为工具来传递信息,表达个人的情感需求,使写作成为学生倾诉表达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尝试和改进,探索文字的语法知识和规律,让其具有可操作性。虽然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成就令人振奋,但我们还是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如在以往的培训学习中,赵明老师总结的那样:目前学生作文的不良倾向有大而不当的人生讨论、抽象虚构的社会问题、貌似深奥的文化蕴涵、矫揉造作的抒情倾向、华而不实的语言表达、追求时尚的形式模仿。梦境多了,真实少了;忧郁多了,天真少了;深沉多了,清纯少了;抒情多了,记叙少了;概述多了,素描少了;柔情多了,激情少了;历史多了,现实少了;排比多了,平实少了;上帝多了,自我少了……通过以上总结,我们会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问题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体验不足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学生在写作之前,总觉得无话可说。虽然学生每天生活在现实中,但他们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导致守着“生活”却找不到写作的灵感。对于过去的生活经历,学生的体验感也不够深刻,只是肤浅地感觉有印象,而对具体的过程和细节不能描述清楚。例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他们可能不理解,因为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农活或其他劳动,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含义。同时,学生拥有充裕的物质条件,而单调的学习生活也讓他们缺乏对多种生活内容的独特感知和体验。因此,学生在写作中缺的不是生活,而是感受;缺的不是语言,而是深刻的体验。
2.缺乏深入思考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虽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事,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也不少,或正面,或反面,或积极阳光的,或消极不利的,但很多学生对此只是知道、听过而已,谈论起来总是泛泛而谈、就事论事,缺乏深入且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的优秀事迹、北京冬奥会、俄乌战争、油价上涨、股票下跌的缘由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只要我们对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原来身边的写作素材数不胜数。对于中学生来说,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写作中不仅要学会引用,还要注重分析,更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酣畅淋漓、顺从自己内心需要的恰当表达。
3.语言积累有限
有人说,语言和思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只有想到了,思考深入了,语言才能对想象到的东西进行有效表达。因此,学生要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语言材料,对所接触、感知到的东西用恰当的语言来形容,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独特感知。与此相反,如果学生语言积累匮乏,就会使感知更加迟钝,进而缺乏对事物的敏感度。另外,高中生写作基本功参差不齐,语言缺少文采,有的词汇积累还停留在初中水平,这就为高中的写作教学带来极大的障碍。
4.写作教学沦为应试的工具
写作本是人们正常交际、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媒介,如同大家口中说的“不吐不快”一样。因此,写作也有表达的需要,如果不写就变得很难受,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写作应用的动机和状态。然而,现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并不高,这也使得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目标相背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学生没有充足的表达欲望,而应试教育又偏偏要求着学生要认真且不断加强写作。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思想上也并未重视写作技法的教授,导致学生为了写作而写作,没能充分体现出写作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写作教学及有效指导的策略
针对高中新课标和高考改革的要求和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了切实提高写作教学指导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笔者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1.以文本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写作的重点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避免表达的单一性和思维的片面性,要尽力依照教材所提供的资源,追求情感的丰富性和思维的深刻性。改革后的教材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思考探究”部分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思考空间,“课外衔接”部分的内容能拓展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多素材,使其能从多种角度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鼓励其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以选修、大单元教学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自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从第六个学段开始进入选修课程的学习,不同的选修模块可以从不同角度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目前,我们所学的选修课包括“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先秦诸子选读”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丰富,教师以所选内容为切入点,让学生发现其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课程要从特定角度深入挖掘,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阅读空间。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有主动探索的欲望,为后续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基础。例如,“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这门课程中列举了几个人物,其中有的展示了人物的整个生命历程和精神贡献,而有的则从我们不熟悉的角度呈现了人物的立体形象。学生通过文章了解这些人物,运用类比的方式去深入挖掘其他人物,积极主动地探索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和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进而提高写作水平。另外,像“先秦诸子选读”一样,这门课程只是选取了一些不同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语录、作品,旨在让学生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主张和言论。这些内容虽然不是全部,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促进了學生对人物、事件、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开始使用统编教材,以大单元教学为导向选择不同文体,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话题展开解读,跳出特定文体单元的限定,选取内容丰富多样,以横向对比阅读凸显单元文章的主旨,以活跃学生思维,提升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这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积累素材,拓展语文阅读视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单元内容的感知力,在阅读鉴赏的同时,提高逻辑思维的概括能力,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不断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寻找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感知力
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要努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生活中有所“发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体验人生,积淀情感,学会感动,书写快乐,表达真情;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多写调查报告、访问记录和思想评论,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体验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和体验所获得的具体感知通过想象的方式进行再创造,在“反刍”中咀嚼其中的韵味,以带给学生积极的思考体验;教师经常组织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收集报纸、广播、电视信息,让学生将生活中的事件以声音、图片、电影等方式展示出来,主动讲解、分析,谈论感悟,表达心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提炼、探求并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弥补学生生活范围狭小,接触较少,写作无素材的缺陷。让语文变成“大语文”,让写作更加轻松愉悦。
4.加强谋篇构思及方法指导,突出文体特征
语言和词汇是写作的材料,而体验和思考则是写作的前提,表达意思则是写作的动机。为了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我们必须从头脑中谋篇构思,并采用恰当的写作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表达需求,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文体,如在写人物记事时选择记叙文,在讨论观点和表达看法时选择议论文,而需要描绘人物形象和揭示社会问题时,则应该选择小说等文体。同时,在高考的作文要求中,往往会出现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等项目。然而,通过分析试卷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准确定位所选文体。还有的学生在定位明确的前提下,文体特征不够明显,如在议论文中叙述篇幅过多,而其观点又缺乏相应的事例和论据分析。因此,高考试题通常会着重强调文体特征要鲜明,这也要求着学生在实践写作时,必须准确了解不同文体的主要特征以便构思全文,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
5.着眼于学生的突出问题
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使得学生的写作呈现出“千篇一律”的不良趋势。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常常会感到文章缺乏思考和独立见解,此时批改作文就会变得语言贫乏,无从下笔。学生对此也感到十分沮丧,因此全局性的作文指导和讲解难以提高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实现教育教学梯次式动态目标要求,教师要努力让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弱的变强,强的更强。因此,我们不能使用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应该在确定基础的情况下重视进步,多加鼓励,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批改作文,并互相评价。在交流中,学生可以观摩好的作文,看到自己作文的不足,在互相展示和评价中提高写作水平。此外,学生间的修改和合作也很重要。高中生要更加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文章,通过运用语感和相关校对技巧来修改文章,并乐于同伙伴加以交流,以形成新的写作体会。
总之,教师要想在现今高中学生的写作及其有效指导方面做好引导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要切实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发现写作中遇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探索新的教法,尝试新的途径,深入生活、注重感知、积极思考、主动表达,凸显个性特点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写出另类的、具有特色的文章。同时,学生也要不断地加强课外阅读,扩展知识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优化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断练习写作,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样在新课标改革的推动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必将展现出新气象。
作者单位 西安市白鹿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