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慧琦 贾方方
采访对象
童慧琦,博士,斯坦福整合医学中心临床副教授及正念项目主任,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生命的礼物》主译,知识星球“慧读书”发起人。
主要观点
只有好好经营婚姻,把自己过好,让伴侣活好,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死亡,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伴侣的。因为只有活得越充实,才会死得越坦然。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人说过,很多人希望走在伴侣前面,这样自己就不用那么痛苦了。我倒是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身边的亲友、咨询室的来访者,就连著名心理治疗大师欧文·D.亚隆也不例外。他在与妻子玛丽莲合著的《生命的礼物》一书中写道:“有时候,在某个瞬间,我心头会闪过一丝怨念,因为她(玛丽莲)享有先我离世的特权。先走看上去容易多了。”
即便有些忧伤甚至残忍,但我还是不得不说,先走确实容易许多,因为留下来的那个人要经历丧失的哀伤,面对孤独的侵蚀。不同的是,有些人很快就能走出来,而有些人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同样面对伴侣离世,表现为何如此不同?在这里,我卖个关子,想先和大家讲讲亚隆夫妇的生命故事。
挚爱去世,伤痛过后,欧文勇敢前行
欧文是美国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而存在主义的重要议题就是关于爱、意义、选择、死亡及存在。欧文不仅一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更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这一主题,包括婚姻。
十几岁时,欧文对玛丽莲一见钟情,还做了不少“傻事”:把学校换成离她最近的大学,努力超越众多追求者以望和她并驾齐驱……玛丽莲注意到这个执着又可爱的男孩,并给予了最温柔的回应。自此,两人开启了长达65年的深情爱恋:一起生儿育女、著书立说,一起分享快乐 、共渡难关……他们是如此相爱,以至于欧文不止一次地担心:如果我离开人世,玛丽莲该如何继续生活啊。
然而,世事难料。2019年,玛丽莲确诊多发性骨髓瘤(一种血细胞癌),生命即将到达终点。即便是最伟大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也与丧偶群体工作,但那一刻,欧文只是个普通人,一个即将痛失挚爱的耄耋老人,无助极了。“我15岁就爱上了她,如果没有她,我无法想象要怎么重新回到生活里。”“这辈子,我们几乎都是一起度过的……没有她的日子我要怎么生活。”
欧文没有逃避,而是勇敢面对,和玛丽莲一起写书记录这一过程,并在玛丽莲去世后独自写完了后半部分。这本书就是《生命的礼物》。2021年,我被邀请翻译这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其中一呼一吸都是爱,一笔一画都是情,尤其是彻骨的丧偶之痛。
他们如此相爱,肯定更难从丧偶的痛苦中抽离吧?我问过一些人,得到的反馈普遍如此。但研究证明,拥有美好婚姻的夫妻更容易走出丧偶之痛,也更容易重新建立关系,反倒是那些婚姻不美好的夫妻需要更长时间。
是不是和你想的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婚姻幸福意味着夫妻俩都比较成熟,能够为自己负责,也能够相互扶持、滋养彼此。婚姻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能够把婚姻过好,说明这个人的性格、应对冲突的能力等都比较好,在其他关系中也不会太差,能够建立较好的支持系统。
欧文和玛丽莲便是这样的存在。他们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圈子,在各自的领域成绩斐然,一个被评为至今健在的三位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一个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克莱曼性别研究院高级研究院、法国文学教授。
记得第一次见欧文,我感觉有点儿距离感,他自己也有小小的不自在。这可能跟他从小长大的环境有关系。但玛丽莲就不一样了。她热情开朗,喜欢社交,还喜欢在家各种张罗。我看到,欧文就那样欢欣地看着玛丽莲忙碌,自己也任由她安排。一个内敛沉稳,一个外向活泼,这样的互补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深深影响和疗愈着欧文。和欧文深入接触后,我明显感觉到欧文有些被玛丽莲同化了。退去初见的隔阂,他是那样能够包容每一个人,热情、温暖,能量满满。
玛丽莲曾告诉欧文:“一个对自己的生命毫无遗憾的87岁老妇人的死,不是悲剧。”这与欧文对生死的理念不谋而合:“你活得越充实,便死得越坦然。”直到生命的终点,他们依然在彼此滋养。
在玛丽莲的影响下,欧文建立起了很好的支持系统。玛丽莲离世后,他找友人倾诉、找咨询师咨询、著书立说、和孩子们一起居住……如今,他依然爱着玛丽莲,怀念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但也早已有了充足的能量开启新的生活。“即便我不能再与玛丽莲分享我的生活,即便独剩我一人,生活仍然是有意义的、有吸引力的,生活是重要的。”是的,欧文又开始重新回归生活了。
亚隆夫妇的生命故事让我看到,爱能够给予我们勇气死去或活着;他们对待死亡及伴侣逝去的勇气和智慧也让我看到,只有把婚姻过好,自己和伴侣都在婚姻中活好,我们才能不留遗憾,坦然接受离别。
爱人离世,难以释怀,他们有太多伤
说到这儿,感情不好的夫妻为什么在面对伴侣离世时会更难走出来也渐渐有了答案。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生找了一个对自己特别好的丈夫,不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吧,总之家里家外、大事小情都不需要她操心,就连很不错的工作也因丈夫的一句“我养你”说放弃就放弃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女生活成了他人最羡慕的样子,直到她的丈夫意外去世。人到中年的她几近崩溃,久久不能从丈夫离世的悲伤中走出来。很多人以为这是她和丈夫太过相爱导致的,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并非如此,而是她对丈夫太过依赖,一直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如今一夜之间要成长为大人,她根本做不到,因为她早已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其实,不少人是奔着找父亲、找母亲结婚的,什么都是对方说了算。这种婚姻看似美好,实则有很多冲突,包办的一方特别累,被照顾的那方常常感到被控制;看似给人以滋养,实则是压榨了一个人的自我成长空间,扼杀了一个人成为自己的可能。当另一半去世后,留下的这一方要独自面对很多东西,有很多对自己的怀疑以及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很难走出那份不健康的依恋。而且因为自我的不成熟,这些人无力構建足够的社会支持系统,面对哀伤时,更加孤立无援。
被婚姻消耗到自我萎缩的人不知道如何面对世界,而被婚姻消耗到失去自我的人则完全不知道如何站起来生活。有一位来访者在丈夫去世后跟我谈起过往的生活,没有一丝喜悦,因为她一直在受苦。丈夫很强势,加上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在婚姻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吵架永远是他有理,还动不动就打人;任何事都是他来决定,包括出国定居,妻子只能放弃一切跟随。妻子独自打理家里的一切,所有苦都一个人扛,却得不到丈夫的任何肯定和怜爱。她就像一张被碾平的纸,不能像立体的人一样在婚姻里待着。
强势的丈夫走了,她的内心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解脱了,终于不再被人压榨了;另一方面有很多怨恨和失望,怨恨的是“他凭什么这么对我?怎么可以就这么走了?”,失望的是“我为什么活成了这样?我的婚姻为什么这么不幸福?”与此同时,还有许多迷茫。因为被另一方压迫惯了,她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而活,只会拼命为儿女、孙辈付出,甚至是其他任何一个人。就像我去她那里做家访,她一定要给我吃她做的小甜食,虽然我一再说不想吃。她的自我呈现在别人对她的需要里,丈夫去世后,她从未想过也没有能力重建新的亲密关系。
如果说一潭死水的冷漠婚姻让人在丧偶后充满怨恨与失望,吵得天翻地覆的火热婚姻则让人在丧偶后被愤怒与虚空裹挟。有一位来访者告诉我,打从记事起,父母就一直在吵架。他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到书房:门内,他在乖乖做作业;门外,父母在饭桌上吵架。等父母吵完离开饭桌,他再出去吃饭。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坚持不离婚。
一辈子都在争吵、打架,虽然很痛苦,但就是不离婚,这是不少婚姻的现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离婚成了这些人的生存方式:我的价值就是不断战胜他。突然有一天,其中一个人去世了,另一个人还想继续争吵,还有很多问题要问,但那个人不在了。
活得充实,死得坦然,我们能做更多
以上这些婚姻问题很多,但只要活着,就还有机会去实现我们对婚姻的期待、对自我的修正。可有一个人突然死了,没有机会面对面了。活着的那个人有太多的遗憾、怨恨、愤怒无法宣泄,只能深陷其中,无法告别过去,更难走向未来。
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建议进行专业心理咨询。针对一方抱有遗憾、怨恨等未竟之事的情况,格式塔疗法中的空椅子技术经常被使用。简单来说就是,假设死去的那个人坐在椅子上,最后一次聆听你,你有什么没有表达的东西全都说出来,然后假想对方如何回答你。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我确实做过一些,亲眼见证了这个技术的力量。
丈夫很强势,妻子一直隐忍,她没有能量面对面表达内心的各种情绪。这时候,我使用了空椅子技术。妻子对着“他”质问道:“生孩子以后,我一直要起来喂夜奶,特别辛苦,你为什么不能帮帮我?”非常奇妙的是,那一刻,她真的会自己扮演角色,设身处地为她的丈夫去想为什么会这样。“为了给你和孩子更好的生活,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到家已经困得睁不开眼了……”通过不断地换位思考、对话沟通、达成谅解,妻子的心结慢慢打开,后续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针对一方无法独立生活、面对世界的情况,可以帮助来访者发掘资源,重建自我与自信。很多时候,这样的来访者在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会充满无力感,基本论调都是伴侣如何如何优秀,自己如何如何无能。这时候,我会换一个视角,引导来访者丰富故事,看到更多资源与可能。
“虽然婚后事事都由他操持,但婚前你读了不错的大学,说明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尽管家庭的人情世故都是他处理,但你和同事、客户的关系不错,说明工作和社交能力还可以。”“原来,他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啊,当時还是你……”随着资源的增加、成功经验的累积,来访者会逐渐形成新的认知:原来我也有能干的一面;原来那些担忧不过是一些技能而已,是可以学的;原来他走了,我依然可以生活下去……当一个人的自我逐渐强大后,他就不会那么惧怕独自面对世界了。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以上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在我看来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其实,我们还可以把问题的解决更前置一些。
比如前置到婚姻出问题时,而不是伴侣已经离世了,逼着我们不得不去处理许多问题。经常有来访者问我:“童老师,您说是不是要等到孩子18岁以后再离婚啊?”其实,很多人的婚姻在孩子四五岁时就已经出问题了,但他们就是不去解决,想拖到孩子读大学,拖到孩子成家立业,拖到孩子娶妻生子……最后一直拖到了另一半去世,他们才发现自己这辈子过去了,和伴侣之间有各种解不开的结。
作为治疗师,我当然不能非常明确地告诉来访者“你应该怎么样”,而是会引导他们去探索:“如果你决定要等到孩子18岁,接下来还有十几年的时间,你觉得往前看你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大家看一看之后就知道了。我这么说不是鼓励离婚,而是呼吁大家带着更大的觉察经营婚姻。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逃避,也不要拖延。只有你活好了,对方活好了,婚姻才能好。这样,不管是对方还是自己先离开,我们都会少些撕扯,好好告别。
最理想的状态是前置到步入婚姻的时候。我听过这样一种说法,讲的是找对象时,要先看看他一个人的时候能否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如果他具备独自生存、好好生活的能力,你们结婚幸福的概率会大很多。反之,如果他独自生活时过得一团糟,想通过你来为他安排和创造全新的生活状态,还请慎重。一段健康的关系一定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相互理解、共同扶持构建出来的,在这个基础上,带着觉察经营婚姻,我们才更有可能获得一段虽不完美却足够好的婚姻。
愿我们都能像欧文那样,与自己的爱人携手一生,不负美好,在爱人离世时,了无遗憾,只剩美好;也愿每个人都能像玛丽莲那样,活得充实,死得坦然,这是生命的礼物,亦是关于爱、死亡及生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