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爱武 张墨谙
对于我们家来说,每年最重要的日子就是中秋节。因为这不仅是和父母团圆的日子,更是兄弟姐妹沟通情感的重要时刻。
我是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人,今年70岁。家里有姐弟七个,一男六女,我排行老三。在儿时的记忆中,母亲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穿过一件新衣裳,为七个儿女耗尽心血。而父亲为养活我们,拿着一根扁担,走几十里的山路,借过粮食,担过柴火,没让一个人辍学。我们姐弟七人还算争气,二姐五妹在河南、山西的学校教书,我在县政府部门工作,弟弟则考上公派出国留学,5年取得了博士后学位,是我们村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人。
每年中秋节,母亲都会搬个小板凳,一大早就坐在老家房子的大门口,翘首盼望着她疼爱的女儿们带着孩子们回家过节。弟弟远在异国他乡,回来的机会少,通常是由我们姐妹六人陪着父母过中秋节,弟弟则通过电话表达他对我们的感激、对父母的思念。姐妹们久别重逢,叽叽喳喳说着话。一顿寒暄后,大家开始准备中午的饭菜,择菜、洗菜一顿忙活。
过去,除了妈妈,做家务最辛苦的是大姐。做饭、洗衣、缝制衣服、照料弟妹,大姐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妈妈。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我只能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看到家境好点儿的小伙伴穿着新衣服很是羡慕。大姐看出了我的心思,用她辛辛苦苦养猪卖的钱,除去家庭必要开支买了块花布,为我做了件新衣服。大姐平日很节俭,一分钱恨不得掰成几瓣花。这是我童年的第一件新衣服,我特别喜欢,总是白天穿晚上洗,天天都穿着。到了第二年秋天,这件衣服就被穿破了,我心疼失落了好久。有一年中秋节,我特地给大姐买了一件新衣,感谢儿时她给我做衣服。大姐却笑嘻嘻地说,她早就不记得这事了。
人的记忆确实会随着年龄而衰退,但有一年中秋节的画面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那年中秋节,母亲因为食道癌住院,我们姐弟七人都到齐了,在病房跟母亲过节。母亲最喜欢听我们唱歌,于是我们便在病床前围成一个大圈,召开“家庭演唱会”。
大姐唱了一首老歌《社员都是向阳花》,听起来很有些沙宝亮的味道。二姐唱了豫剧《花木兰》。母亲祖籍河南,对豫剧情有独钟,听着听着也跟着唱了起来。轮到我了,我先唱了一首他们平时喜欢听的电影插曲《英雄赞歌》,接着又唱了母亲爱听的《老房东查铺》。母亲听着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连说好听好听。四妹是个慢性子,把《走西口》唱得慢慢悠悠的,但音色很美。五妹表演了《看见你们格外亲》,动作舒展、大气。小弟的男中音浑厚圆润,一曲《我的中国心》饱含着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对父母深深的眷念之情。听着歌声,看着眼前成长成才且相亲相爱的孩子们,母亲笑了。
一件件、一幕幕往事已随时间远去,我们姐弟七个日渐苍老,父母也早已过世,但中秋节带给我们的无穷欢乐、浓浓亲情永远定格在了永恒的记忆里。梦中,姐妹们的欢声笑语仍在耳边回响,唱歌表演的场景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放,仿佛又听到了妈妈的歌声“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来了好光景……”
@不爱哭的鼻涕虫:虽然现在月饼花样繁多,我却独爱妈妈找老匠人做的五仁月饼。后来,读书、工作我都在外地,中秋节赶不回去,妈妈就会把月饼冻起来,以备我随时回家。妈媽说,这样能存住中秋节的味道、团圆的美好。每次吃着妈妈重新热好的月饼,我心里暖暖的,特别感动。后来,我爱上了烘焙,首先学做的就是五仁月饼。如今,每年中秋节我都会尽力赶回家,和妈妈一起烘焙,陪她一起吃新鲜出炉的五仁月饼。
@奥特曼打小怪兽:去年中秋节前夕,我们终于买了新房、领了结婚证。为了这一天,老公付出了很多,我当然也功不可没,必须在婚后第一个中秋节好好犒劳彼此。话不多说,上绝活儿:海鲜大餐走起来,自制饮料搞起来,再支起我俩千挑万选的投影仪,来一波定情电影回忆杀。气氛烘托至此,总得干点儿啥吧?我俩开始比着掉眼泪,同时还不忘互相往对方嘴里塞吃的,场面之狼藉堪比奥特曼暴打小怪兽。等等,我最爱的哈密瓜月饼怎么变成咸的了?
@兄妹多了你不懂:每年中秋节,独在异乡打拼的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微信视频,看姐姐和弟弟带着孩子们和爸妈一起开心过中秋节。因为不能回去,我心中甚感遗憾。好在总有中秋遇上国庆小长假的时候,每当此时,我就会紧紧抓住机会,邀请他们一起组团出去旅游。平时都是姐姐和弟弟守在父母身边,不管父母有什么需要,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尤其是父母生病的时候,姐姐更是衣不解带地伺候。别人都羡慕我父母有福,儿女孝顺,只有我知道,自己运气好,遇上了一对好姐弟。
本刊观点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团圆、感恩从来都是中国人最传统的文化与底蕴,散落在日常点滴里,充盈于千家万户中。作为一个重要节点,中秋节唤起的是我们对这一传统的重视与回归。祝愿每个人都能全家齐齐整整过中秋佳节,并有机会向我们所爱的人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