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陈祖良
进入新时代,基于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人才培养需要,大中小学学科建设与管理必须进行融合建构,夯实中小学学科建设基础工程,展现大学学科建设的科学性研究、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诉求,才能突破各自为政的封闭式研究瓶颈。
大中小学学科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在大中小学学科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既要强化顶层设计,还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采取纵向有机衔接、横向统筹配合的学科建设新机制,逐步形成一流的学科建设理念、一流的学科建设团队、一流的学科管理水平、一流的学科研究成果等。
学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基础教育要在学习兴趣培养上下功夫,聚焦“五育”并举,奠定坚实基础;高等教育要在学科创新上有突破,培养创新型的专精特人才。基于此,大中小学学科建设要一体化设计统筹考虑,努力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要新品牌和新成果。
一是学科建设要占领思政教育高地。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部出台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突显了思想政治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的重中之重。大中小学要遵循思政学科教学的科学性与规律性,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从小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学科建设要立足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大中小学各学段国家安全教育目标,统筹各领域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形成有机融合的教育新格局。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将国家安全教育学科化、主题化、制度化、常态化,方能久久为功。中国政法大学已经批准设置国家安全学院,将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确定为重点新兴交叉学科,由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负责学科建设规划与日常管理,推进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重大立项课题科学研究和国安重点人才培养。三是学科建设要彰显“五育”并举时代要求。学科课程建设要始终体现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助力加快构建“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时代教育体系,在各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中,我们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大中小学学科建设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构建学科建设共同体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有专长的创新型高素质学科建设队伍。
一方面,建设高水平学科师资共同体,实现大中小学人才资源共享。在新时代“双循环”背景下,我们应当依据我国国情、学情、师情特点,构建大中小学学科建设共同体,营造人才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学术氛围。同时,中小学学科队伍建设要培育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学名师、学科骨干或带头人及教育名家,探索吸纳社会人才资源、大学人才资源走进中小学,实现共育共享目标,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高等教育阶段学科队伍建设要建立以属地大学为中心的大中小学学科师资交流共享机制,在培养自己高水平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学科的基础上,把人才资源优势辐射到中小学,夯实基础教育学科师资力量,激活中小学学科师资队伍培养,提升中小学学科师资水平。同时,大学将中青年教师下派到中小学锻炼,实现大中小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双向发力、双向受益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构建科研共同体,助力学科建设高水平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学科建设发展新格局,积极探索出“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大学院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要共同建立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机制,互设研究培养基地,尤其加大对中小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夯实基础教育学科研究,请大学教授和专家经常走进中小学开展专题培训,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中小学要合理安排时间,分批次、分阶段让教师走进属地大学,进行挂职锻炼、跟岗学习、学历进修,提高科研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大中小学学科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的共同提升。
大中小学要根据各自学科发展实际,不断优化学科建设与管理一体化评价机制,通过“传帮带”,做好学科团队、梯队培养工作。
一是学科建设应以高水平特色发展为追求。中小学要以落实国家规定学科教育教学为己任,推动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个性化。高等教育阶段必须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在学科上选准方向、突出特色、重点突破、集聚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求跨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拘泥于一级学科建设,形成富有个性的优势学科。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口支援、学科合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访学、教师互聘、科研互助等实质性合作,强化辐射引领,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二是完善学科成效评价体系,聚焦学科建设内涵化发展。积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断优化大中小学学科建设与管理一体化评价机制,把人才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建设水平的重中之重;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质量为条件、以竞争为机制,立足长期重点建设;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对标2030 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引领大学着眼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推动实现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水平发展,在关键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