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银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让学生不停地解决问题才是更有效的教学,而如何有效地设置问题是数学教学永恒的话题。
初中阶段正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有以下特征:思维形式摆脱了思维内容,开始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初中生对客观世界不会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的好奇,而是有了理性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置更多巧妙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照本宣科式地教学。
下面,笔者以苏科版数学八年级第7章第1节“普查与抽样调查”为例,浅谈合理设计问题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前问题主要是以新颖的、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同时,应以简单易答、开放性的问题为主,让学生能够对新知识充满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问题基于国家“双减”政策的提出,学校打算根据同学们的需求设置一些社团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选上自己心仪的社团课呢?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设计意图:课前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近期热点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并最终服务于生活。
课中问题应该以课堂知识点为主,让学生在深入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能力。该阶段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
师:是对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吗?这样的调查方式如何评价?
生:不是。对所有学生进行调查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物力和人力。我觉得应该先调查部分学生心仪的社团课。
师:非常好。这样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叫作抽样调查。我们可以调查部分学生的心仪社团,而这种调查过程就可以看作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那如何进行调查呢?
生:为了保证调查结果尽量准确,应该选取部分班级进行调查,选定好班级后对学生的选取数量尽量保持一致。
师:为了保证调查结果尽量准确,是选取某个班级还是某个年级?是选取男生还是女生?选取几个人还是几百人合适?
……
从学生的讨论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种问题:抽取的学生总体太单一,仅仅是某个年级或者某个班级;抽取的学生性别没有考虑;抽取的学生人数不合理,过多或者过少。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引导学生再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相对合理的设计方案,即每班选取学号为10 的倍数的学生进行统计。随着调查方案的确定,笔者逐步引出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相关概念,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完成对数学概念的学习。
设计意图:课堂中,问题能够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然地生成一系列问题并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出本节课的相关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课后问题的设置应该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对本节课课堂的归纳与总结,此问题设置方式应该是闭环式的,让学生在总结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思维水平;二是对本节课后续问题的拓展与延伸,此问题设置方式应该是开放性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拓宽知识面。
师:现在,我们重新回归到上课前提出的问题:如何让所有学生选到自己心仪的社团课?
生:我们可以汇总每名学生的需求。
师:如何汇总呢?你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等相关技术完成。
师:很好,这种对所有学生所做的调查就是普查(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
设计意图:课后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的思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助力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科融合。
本节课笔者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设计问题串、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最原始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新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学习更加轻松,同时也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设计”的过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因此,数学的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