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 江景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课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虞永平教授认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于各类课程活动中,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本文旨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创新幼儿园科学活动模式,使得课程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从而让幼儿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增加其探究、交往、表现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游戏化视角下的幼儿科学活动,教师以幼儿为本位,针对《纲要》中科学领域的具体要求和教育建议,通过家长访谈、问卷调查、查阅书籍文献等形式,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发展状况,把握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教师对3~6岁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学习、研讨交流,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全园幼儿家庭成员对科学启蒙教育的认识;接着,教师依据自己的观察和记录,分析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究行为、兴趣需要和能力发展状况,针对调查问卷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9月中旬和次年6月中旬,教师向本园两个大班90名家长、三个中班112名家长、三个小班169名家长发放了“翰林幼儿园3~6岁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发展现状”实名调查问卷,合计小、中、大班发放问卷共计371份,回收371份,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科学活动比较了解,并且表示愿意支持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内容。
通过数据统计,教师能够直观地看到家长对科学教育的态度和付出的实际行动,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阶段性跟踪调查,教师坚持“课程游戏化”视角,营造科学教育氛围,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实践研究,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例如,小班幼儿喜欢自然现象和熟悉的生活事物;中班幼儿对科普图书及科学游戏感兴趣;而大班幼儿喜欢高科技产品以及科技互动式展览类的活动——教师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活经验,设计融入与生活联系的小实验、小知识,并在科学活动中及时调整支持策略,同时对问卷中不太合理的调查项目进行优化,以期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分析。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根据小、中、大三个年龄段“3~6岁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发展现状”调查问卷结果,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和核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能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多维度梳理相应的科学游戏活动,让幼儿从实践中出真知。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于事物的感兴趣程度和注意力维持时间均不相同。科学活动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来开展,因此教师尝试创设不同的活动情景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如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小青虫的可爱形象和蠕动的样子设计科学活动“小青虫来了”;中大班的科学活动则充分利用实物、动画、情境等游戏手段和多媒体教学形式,把幼儿感兴趣的科学内容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挑战探秘类科学活动“吸管里的小魔法”,将游戏运用于科学活动之中,顺应幼儿爱游戏的天性,贴近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对幼儿的支持和引导使孩子们的探究富有成效,对拓宽幼儿科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教师积极创设丰富多元的科学活动氛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诸如科学探究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小组学习活动、科学区域活动、户外科探活动、科学实验屋活动、科学动画剧场、亲子科学制作、爱心义工走进课堂等。在多元化的科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注重将科学活动和其他领域活动相互融合和渗透,幼儿则通过观察、思考、实验、记录、分类等方法不断获得对科学现象的感知,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并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发展进行观察与评价,重点关注了幼儿过程性评价,探究了幼儿科学活动能力动态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开发。通过观察表及评价量表的开发、使用、调整,帮助教师及时优化支持策略,促进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及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不是随意确定的,必须要有科学依据及理论支撑。首先教师要树立“幼儿本位”的理念,深度解析各年龄段幼儿的思维规律及表现特点,利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幼儿科学教育理念和课程游戏化思想,了解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发展水平,准确把握科学教育的内涵,保证评价工具中各项指标的有效界定。
为了更好地促进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教师在专业理论的支撑下,设计开发“科学活动观察记录表”,采用白描记录法对幼儿进行个案跟踪。另外,针对幼儿探究行为的评价,制定“科学活动幼儿动作发展观察记录表”,从操作技能、操作时间、记录过程等八大板块设置指标,采取项目检核记录法。同时,结合室内外丰富多元的科学活动,我园还研发了“室内外科学活动评估表”,根据区域设置、材料投放、幼儿发展三个维度确立指标,并配以记录与分析对幼儿行为进行精准评估。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分析,面对不同的探究行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发挥不同的作用,把握幼儿的认知特点,重新设计观察表格,增加分析评价,及时调整策略。
教师在使用评价工具时不仅关注了幼儿的活动结果,也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探究过程——采用过程与结果兼顾的评价方式对幼儿科学活动中的表现作出综合性判断。
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它既是课程运作的终点,又是课程继续发展的起点。教师从多元化角度看待幼儿园科学课程评价,让持续的发展性评价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由此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持续发展。教师对科学活动进行观察之前要明确要求,根据目标选择几名幼儿为观察重点,刚开始设计了区域活动评估表(室内外)、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教师观察幼儿发展),以点带面进行观察,通过扫视来完成集体观察,从而获得有利信息,帮助幼儿对自身的行为或表现进行提炼和总结,通过行为检核结合观察实录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较为全面的、完整的评估。
评价幼儿多方面发展不能局限于单次活动的单方面评价,而要坚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关注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水平,教师结合科学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及时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究行为、兴趣、能力发展的观察、评价和阶段性反思,以求实践探索与理性思维有机结合,对评价内容进行优化。
教师结合相对应的活动及时调整评价工具,明确幼儿在该活动中应该获得哪些经验和技能,根据活动目标优化评价指标,再根据兴趣点和探究行为选择关键性的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进一步保证评价内容的科学性。例如,在沙水活动中,借助“幼儿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等级评价表”对幼儿进行评估时,教师发现设计的评价工具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对于沙水活动缺乏一定的聚焦内容。所以教师在正式进行评估前,需在原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依据本次沙水活动的主要目标进行适度调整,让指标内容更贴合沙水游戏——此做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也为教师后期优化评价工具、调整教育方案做足了准备,让评价更自然有效、更客观真实、更动态多元,真正推动师幼成长,提高了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质量。
综上所述,我园在课程游戏化视角下,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活动开展情况,结合问卷、活动、评价等方式创设科学活动模式,对3~6岁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发展现状、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开展、观察评价等进行实践研究,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经验,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