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赵秀娟
内向性格学生辨识度颇高。他们通常愿意独处,不太合群;沉默寡言,习惯倾听;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表情缺乏变化,保守矜持;深思熟虑,先想后说;害怕成为他人瞩目的焦点,更愿意在小群体里分享个人感悟等。据有关专家统计,内向性格者约占人群总体的25%。
作为小众群体,内向性格学生低调内敛,独来独往,因此存在感不强,很难引人注目。在教师眼里,内向性格学生大多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作业规范,学业优良,被归为“好学生”系列,在班级管理中亦属让教师省心省力一族。然而,教师也往往因此对内向、自律的学生关注不够,对其性格的完善缺乏及时的引领和指导,可能导致其性格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性格弱势还会固化叠加。个别内向性格学生频走弯路,可能会诱发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在校园生活中,教师对内向性格学生的偏见,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恨其“没良心”。“学习好的学生不知感恩,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学困生身上。”有的教师常会这样消极抱怨。据教育专家统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大多性格偏内向。
去年母校校庆时,笔者偶遇一位八十多岁的专家。老人性格内向,但谈及高中时期的班主任时,他顿时老泪纵横:“很后悔没有当面感谢我的老师,我在心里说了无数遍,可就是当面讲不出来。”内向性格者情感容易深藏不露,即便心里有翻江倒海的感动,表面上也是云淡风轻。“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其实,他们不是没良心,而是始终“静静地记得”。
“关切是问/而有时/关切是不问/倘若一无消息/如沉船后的海面/其实也是/静静地记得。”台湾诗人詹虹的这首诗,可以为内向性格者代言。因为,他们用更深沉的方式抒发、表达最真挚恳切的情感。
二是怨其“不知好歹”。人们大都喜欢“锦上添花”,教师也不例外,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讲课时频频眼神探询,下课后亦是嘘寒问暖。对此,学业中下等的学生颇有微词,认为老师偏心。但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对老师的“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并不领情,对老师的关心呵护亦缺乏积极回应,有的甚至认为老师是多此一举而流露出不胜其烦的情绪。比如,王老师常常询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懂了吗?会做吗?”问的次数多了,学生终于忍不住说:“老师,求您别打搅我了。”这句生冷的拒绝,让王老师顿生挫败感。
我们希望教师“富有教育热情”。但是针对内向性格学生,教师还要保持适当距离,就像冬天的太阳,暖而不炙。比如,段老师认为肢体接触会因物理距离的拉近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于是习惯于在早自习、课间时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外向性格学生颇为受用,还能积极回应老师。但是,一名性格内向的男生却总是偏头躲过。段老师很没面子,认为这名学生不认可自己。其实,如果他了解内向性格学生的心理,就会避免上述尴尬。
不是内向性格学生拒绝老师的关爱,而是性格使然。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天地里独自探索、乐此不疲。因此,建议老师对内向性格学生适度关注,偶尔点拨,创设“我在你身边从未走远”“忽隐忽现,却不离不弃”的情境。
三是嫌弃其“嘴笨”。有的老师认为内向性格学生天生嘴笨,甚至给新教师传授“经验”:“领导听课时,千万别叫内向性格学生发言。”其实不然,内向性格学生不爱说话,但不是不会说话。他们一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照样谈笑风生。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有些学校把学生是否积极发言作为课堂过程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显然对内向性格学生而言有失公平。
四是误以其为“社恐”。知名脱口秀演员鸟鸟对“社恐”的描述通俗易懂:“我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超过自己的感受。即便现在被老虎咬了,我也很难立刻喊人来救。没人救可能会死,可是一旦有人救,还得打招呼。假如武松路过,是叫武老师还是叫松哥?叫武老师太疏远,叫松哥又太亲近……”对比一下可知:“社恐”是恐惧交往;而性格内向却只是反感复杂、喧闹的社交环境。因此,老师们切记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社恐”的标签。
五是错以为其缺乏领导力。内向性格学生是否适合担任班干部,也是不少老师争论的话题。的确,班干部需要较强的亲和力、沟通力、感召力、凝聚力,面对应急事件能够尽快作出决断,这似乎都不是内向性格学生的特长。但是,纵观古今中外,卓越的内向性格领导人比比皆是,比如刘少奇、邓小平、林肯、普京等。事实上,内向性格者更为冷静谨慎,他们习惯于写出而不是说出自己成熟的计划、构想、观念等。在班干部团队中,内向、外向性格学生适度搭配,才能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作用。
一般而言,内向性格者认为外向性格者夸夸其谈,过于浅薄,徒有其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或心理课,引导学生求同存异,能够接受、理解并欣赏不同的性格,客观地认识自身性格的缺点。例如,内向性格者善于倾听,但长期只听不说就会导致自我封闭。此外,性格偏好也不能当作借口,比如,有的学生说:“我不爱热闹,就不参加班集体活动了。”其实,这是一种逃避。集体活动对内向性格学生而言,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以观察各类不同性格同学的特点,取长补短。
部分家长对内向性格的认知存在较大误区,找笔者咨询时常常提出必须把孩子转变成外向性格的要求。普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迫孩子外出社交,二是强迫孩子和父母交流,三是不允许孩子关门或经常推门而入。其实,内向性格者更需要独立的空间和安静的环境,那样才能进行冷静思考,作出清晰判断。
然而,有些家长热衷于和孩子交流,而且喜欢刨根问底,想知道孩子的一切: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思想动态、学校伙食、课外生活等。孩子在反感、厌倦之余,愈发关闭和父母交流的心门。因此,家长要学会忍耐、学会等待,不要强迫内向性格孩子表达。如果孩子发自内心地想和家长交流,家长就要认真倾听,决不敷衍。和内向性格孩子发生冲突时,父母一定要放下身段,低姿态、高水平地主动和孩子沟通。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难以接受他人性格和自己不同,因为性格差异在让人不舒服的同时,还容易引发误会、矛盾或争执。在写作《对外向性格学生怎样因材施教?》一文时,我提出了“同性(性格)相吸”的观点。在这里我想说,不同即是礼物,无论性格外向还是性格内向,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总之,性格内向很正常,强迫孩子变外向才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