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教育厅 刘凤彪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个体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技能技艺的同时,拥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基础,秉持何种价值观念,决定着其全面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成长受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教育的发展首先是教育文化的发展,“五育”融合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欲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新思想观念、优化教育生态,彻底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分数第一、升学为要的“唯分数”等传统“五唯”思想。
基于此,实现“五育”融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人才。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这样的政治方针指导下的教育,显然坚持的也是这样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所以,新时代我国教育最大的政治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
教育的这一基本属性奠定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基础,奠定了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社会实践基础,自然也是“五育”融合的价值指引和思想引领。
教育的政治属性使教师这一职业也天然地拥有了政治属性,教师的政治性绝对不可以虚化、弱化、淡化、边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教师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2013 年教师节,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其中第一个就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2014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第一个就是理想信念;2016 年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其中第一方面——坚定理想信念、第二方面——厚植爱国情怀,也都指向政治责任……
教师在践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把政治责任牢记在心,必须把知识传授和思想熏陶统一起来。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教育制度、教育体制受制于经济基础,同时又为经济基础服务,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贡献力量。“五育”融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实现教育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具体要求。
教育活动中包含着各种关系和矛盾,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及思想品德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的历史方位下,科技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工种层出不穷,一些旧的行业、工种被淘汰,原有的社会分工格局被重新规划。回首人类历史,职业种类的更新、细化以及社会分工更新的速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与此相伴,新的思想、观点及社会现象也不断涌现。我们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快捷、便利、舒适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物质极大丰富、生活节奏加快、思想观念及生活模式多元带来的方向不明、思想摇摆、耽于享乐、精神贫瘠、意志消沉、审美情趣低下等种种困惑与病象。
我国新时代教育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艺,更要有先进的理念,善于创新的品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志存高远的家国情怀。因而,新时代教育要德技并重、知行合一。就像列宁早年指出的那样:“我们决不能像旧学校那样,用数不胜数的、九分无用一分歪曲了的知识来充塞青年的头脑,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只学共产主义的结论,只背共产主义的口号。这样是不能建立共产主义的。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面对时代要求,教师如何才能不辱育人使命?
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在讲授某一特定知识或安排相关实践教学、社会活动的同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其吸引力、说服力往往比思政课更强。
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懈提升学习力、教育力。教育力是传授知识、传递文明、塑造精神等能力的集成,是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要素。教师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完善自我,提升教育力。这就要求教师有强大的学习力,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教育改革是打破僵化固化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根除顽瘴痼疾的过程,是对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五育”融合看似是教育教学实施这一局部的动作,实际牵涉到整个教育治理体系的改革。其中,教育评价导向尤为关键。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要求党委和政府、用人单位、学校、教师等教育评价主体的观念、意识与之相适应。这是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根本所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帮助学生确立最基本的发展方向、奠定最基础的能力水平。学校教育提供了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赓续和进步。
在教育评价改革中,学校是教育评价改革落地的关键。学校要主动参与教育生态治理,承担学校的主体责任,真正从观念上认同、坚定“五育”融合,在办学实践中贯彻落实“五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