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探析*

2023-09-11 06:52:39黎聚才陈鹏磊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精品育人

黎聚才 陈鹏磊 张 霞∣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推进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工作对提升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深刻把握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价值意蕴,遵循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理念,注重问题导向、标准引领、精准施策和协同推进,探索形成推进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与工作机制。

一、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价值意蕴

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即要一体化构建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支持与保障的课程建设框架,同时要确保选修课程建设与学校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相融合,以避免出现选修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弱化、虚化与边缘化现象,最终形成全课程育全人的格局。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要通过提升选修课程质量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

(一)提升选修课程质量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构成。其中,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施以来,普通高中积极探索,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校本选修课程,积累了选修课程建设经验,但其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定位不准确、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就是要破解当前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困难。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把选修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到质量上来,通过“前期建设—申报立项—专项培训—过程指导—评估验收”等环节,坚持边实践边改进,以进一步明确定位、强化管理、提升质量,实现选修课程的特色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从而全面提升选修课程建设的品质。

(二)建设各级优质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市县和学校要“依据本地本校教情学情,着力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其他特色资源”,并指出“课程教学资源以资源包方式呈现,资源包包括微课视频、在线学习任务单与课后练习等”[1]。将精品选修课程资源列为各级基础教育资源库的专题内容,形成知识拓展、社会实践、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等不同类别的资源群,可以服务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促进薄弱高中的发展。

(三)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并就拓展综合实践渠道、完善学校课程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健全指导机制等作出明确要求[2]。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推动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的课程共建、资源互通,拓展学生综合实践的渠道,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功能,从而深化育人方式的改革。

二、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理念遵循

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逻辑与内涵。笔者综观重庆市各普通高中开展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探索发现,要真正使选修课程成为精品课程,需要普通高中准确把握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理念,并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精品选修课程建设要实现三类课程的有机融合

普通高中要厘清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的关系,以确保育人目标贯通一致、内容协调配合。一方面,学校要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设计拓展性、整合性课程;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地域和本校特色、学生发展需求开设校本课程。从内在逻辑来看,精品选修课程建设要形成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从三类课程来看,精品选修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拓展和整合;从学校课程建设来看,精品选修课程建设要从知识拓展、兴趣特长、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等不同类别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二)精品选修课程建设要推进各方资源的有效贯通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形势,普通高中面临“育人资源更加丰富、育人要素更加多元、育人过程更加复杂、育人空间极大拓展”[3]的现实状况。在此背景下,推动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工作绝不是靠一个或几个教师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实现各方力量与资源的有效贯通。在课程开发上,学校要充分吸纳课程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社会专业人士的集体智慧,完善多方参与开发机制。在课程实施上,学校要提倡“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课堂、校园和社会等校内外空间,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基地、各科研院(所)等场地开展社会实践、职业体验,以实现课堂教学与校外资源的有机结合;根据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专长,邀请其走进学校为学生授课和提供指导,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

(三)精品选修课程建设要着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有助于推进学生选课走班的顺畅运行,并通过完善选修课程、落实选修制度、建立选课系统、落实学分管理等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学习需求。学校要给不同的学生以个性化教育,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课程的多样化与特色化。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旨在丰富课程供给,体现学校文化,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其潜能。同时,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过程也应是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过程,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举措,以便为落实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精品选修课程建设要激活教师群体的课程能力

教师的课程能力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教师顺利完成包括显性和隐性在内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构成的整合系统[4]。从逻辑与实践视角来看,课程能力包括课程理解、决策、规划、开发、实施、评价、研究等能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特征。教师群体的课程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选修课程的质量。因此,在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中,学校应通过多元培训、立体指导、精准赋能和成长激励等措施,树立育人为本的课程观,提高广大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动性与专业性,促进教师课程研究、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提升,从而激活其课程能力,全面提升选修课程的质量。

(五)精品选修课程建设要形成评价闭环

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工作的成效,需要依靠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来评判。具体而言,普通高中要将课程建设落脚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上,以持续改进、分层负责、以评促建为原则,从学校选修课程体系建构、选修课程资源建设、选修课程设计与实施、选修课程考核评价等维度,构建可考核、测量的指标体系,完善课程建设质量监测评价办法,以形成课程建设质量的评价闭环。这对于普通高中准确认识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规律与要求、准确把握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问题与策略具有重要价值。

三、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在遵循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理念的基础上,普通高中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标准引领、精准施策、协同推进,逐步推进选修课程建设工作,以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

(一)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选修课程建设难题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配置合理的师资团队,开展扎实的过程建设,形成丰富的配套资源。目前,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表现在重申报立项轻过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成果物化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等三个方面[5]。普通高中应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选修课程建设难题:围绕团队建设切实做好团队成员的遴选组建、培训指导、研讨交流、考核评价等工作;注重过程建设,修改完善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研制课程实施纲要,有序开展教学实践,并通过常态化专题推进会、工作简报制度、课程建设成果展示活动等举措,推动选修课程的持续改进;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教学大纲、教学设计、配套作业、教学录像、微课程等基础性资源,以及典型案例、教学反思、教育故事、教学论文等拓展性资源,提升成果的特色性、应用性与可推广性。

(二)坚持标准引领,科学构建选修课程建设框架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是衡量人或事物的依据与准则。学校要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一是构建课程建设框架,从课程研究与师资、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共享与应用等五个维度确立框架结构和建设标准,指引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方向,规定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内容;二是完善课程建设管理规程,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规范经费管理、做好成果推广等方面,明确项目建设贯穿始终的要求和规定;三是健全精品选修课程评估验收标准,对团队建设、保障措施、活动发展、资源建设和特色效果等制订可考核的评价制度,实现以评促建。

(三)坚持精准施策,全面提升选修课程质量

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选修课程要紧紧围绕学生“需要什么”,把党和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加强课程建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理念来引领,搭平台来赋能,强机制来深化,提高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供给能力。如普通高中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针对学生在知识拓展、兴趣特长、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现状与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建设“适性扬才”的课程体系,以推进和引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并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课程评价,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与实施,以全面提升课程质量。

(四)坚持协同推进,全面凝聚选修课程建设合力

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学科课程与生活融合育人的有效载体。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需要政策与机制、师资与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在具体实施中,普通高中可以五个协同为抓手,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连通、多元协同的时空场域:推进课内与课外协同,实现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推进校内与校外协同,实现校内外育人资源的互联互通;推进线上与线下协同,实现精品选修课程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校内部门协同,推动学校教务处、教导处、学生处等部门各负其责,培育项目建设团队;推进省、县、校三级协同,加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普通高中的研讨交流,打造课程建设共同体,不断引导各方资源向课程建设汇集,从而形成建设合力。

四、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工作机制

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持续推进,长效的工作机制是关键。具体而言,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应聚焦行政层面的组织领导机制、教研层面的研究指导机制和学校层面的持续改进机制,构建省、县、校三级贯通的长效机制,使选修课程建设宏观有领导、中观有指导、微观有落实,以确保课程建设的实效性。

(一)建立行政层面的组织领导机制

将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纳入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重点工程,优化顶层设计,对立项课程予以建设经费资助,并持续推进项目建设。完善协同管理机制,落实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普通高中学校的职责,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和保障作用。成立项目办公室,做实过程调研、中期检查、评估验收等各项工作,完善工作机制。

(二)健全教研层面的研究指导机制

将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纳入学科教研的内容范畴,设立专题教研活动,展示和交流课程建设成果。完善多元培训机制,将选修课程建设纳入各级培训的内容,对选修课程建设的框架和标准、管理规程和评估验收要求等进行培训讲解,深化学校、教师对选修课程建设内容和策略的理解与把握。建立立体指导机制,通过组建省级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团队和成立课程建设联盟,凝聚一批高校专家、学科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开展过程调研,并按需精准指导。

(三)完善学校层面的持续改进机制

将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纳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事项,搭建展示交流平台,组织选修课程教学竞赛、课例展示等活动,开展关于课程实施纲要、课程教学资源、课程建设论文等的评选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课程建设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组织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的调研和专业指导,聚焦关键问题,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组织开展课程实施与效果评估,形成问题预警、动态更新与淘汰退出机制,以促进校本选修课程的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精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16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心经精品
中国篆刻(2017年7期)2017-09-05 10:01:26
心经精品
中国篆刻(2017年5期)2017-07-18 11:09:31
心经精品
中国篆刻(2017年2期)2017-05-17 06:20:25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46
港珩隆2015大型春季拍卖·精品荟萃
收藏界(2015年5期)2015-05-25 10:07:32
普通高中教育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