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着力点探究

2023-09-11 10:00杜德省赵梦洁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思想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时代

杜德省 赵梦洁

摘要: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勾勒出崭新的图景,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文章分析思想引领、需求牵引、平台助推、队伍驱动、理论支撑、机制保障等现实着力点,得出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关照主体需求满足、优化网络平台建设、提升队伍网络素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创新网络育人模式的结论。文章提出具体实践路径:其一,用马克思主义筑牢信念之基,用马克思主义导正舆论之向,用马克思主义破除谬误之壁;其二,以保障主体生存需求为出发点,以对接主体话语需求为关键点,以重视主体尊重需求为落脚点;其三,提升平台建设质量,趣化平台推送内容,完善平台互动机制;其四,聚能专业队伍建设,聚力网络技能培训,聚焦信息素养提升;其五,助力学科交叉范式革新,提升基础理论研究时效,赋能评价激励机制升级;其六,融入“大思政”理念,纳入网络文化建设,嵌入网络监督机制。文章旨在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思想性、针对性,实现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网聚人、以网化人、以网育人”,引导当代大学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着力点;思想引领;主体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4-007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及提升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CSZJ6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1]305。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深受网络信息影响。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应主动顺应技术变革,科学把握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瞄准现实问题及其着力点,不断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使互联网更好地成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新场域。

一、思想引领: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

新形势下,互联网俨然成为主流思想争夺的战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应然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念之基、理论之源、行动之向。

(一)用马克思主义筑牢信念之基

高校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依托独具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重大节日、重要活动为切入点,创设互动议题,通过网络传播的“交互感染”强化参与者的情感共鸣,让大学生在参与中实现价值观念的自觉内化[3]。

(二)用马克思主义导正舆论之向

互联网为各类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沃土,因此一些社会思潮可能很快凝结成网络思潮。这些网络思潮是现实问题的反映,有着一定的民意基础,极易弱化主流思想的影响力。高校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奏响主旋律,推动网络思潮正向发展。要推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通过“重构算法推荐‘内容池的信息占比”[4],加大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的流量扶持力度,提高信息曝光度,占领舆论制高点。

(三)用马克思主义破除谬误之壁

网络信息掺杂着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易诱导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干扰其人生选择。高校应对网络空间各种错误观点进行证伪、祛魅、回击,在对错误思想的批驳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

二、需求牵引:关照主体需求满足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5]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诉求,增强其内心获得感和归属感,才能推动教育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一)以保障主体生存需求为出发点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这里的利益,重点指的是物质利益。对大学生而言,基本的物质利益需求莫过于就业问题。高校可依靠大数据技术,向大学生推送就业、升学等信息,进行“一对一”就业帮扶。可以通过不定期摸排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家庭困难、就业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等特殊群体更好地规避心理健康风险。

(二)以对接主体话语需求为关键点

高校应聚焦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话语需求,创新内容表达形式,“摆脱书斋气息浓厚、学术意味浓重的纯粹‘说教窠臼,着眼于现实的人的基本立场”[7],从而打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场、活动域,便于大学生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做到情感共鸣、精神共振,于潜移默化中完成主流价值传播和思想观念引领。

(三)以重视主体尊重需求为落脚点

在马斯洛看来,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对高校而言,一方面,要推动教育主客体的单向互动转变为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让大学生在互动中展现个人价值,增强其被认可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在多元开放的网络虚拟环境下打开师生沟通的“话匣”,弱化师生距离感,满足大学生受人尊重的需求。

三、平台助推:优化网络平台建设

(一)提升平台建设质量

新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以提升大学生参与线上学习活动的活躍度。高校要加大官方微博、微信、学习强国等平台的开发力度,借鉴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的运营经验,打造运行速度快、体验效果好、类目明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升平台的体验感和育人质量。

(二)趣化平台推送内容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推送内容要善用网络语言,用真挚的感情打动人、用有趣的内容吸引人。高校应把握主题的思想高度和话语的理论深度,保证内容推送的原创性和引领性。此外,应强化对元宇宙、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网络前沿话题的捕捉能力,利用大学生的求异求新心理,吸引他们持续关注平台推送的内容。

(三)完善平台互动机制

高校应增设平台互动栏目,采用社群互动、直播课堂、资源共享、热点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黏性和使用率。例如,采用专业化的团队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及时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线上交流响应度,减少学生在线等待时间,增强其网络参与的获得感[8]。

四、队伍驱动:提升队伍网络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9]。因此,高校应从多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网络素养。

(一)聚能专业队伍建设

高校要遴选一批活跃在网络社会之中、精通网络话语的思政工作者,引领其他思政工作者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网络素养。要提高对网络“意见领袖”的重视度和支持度,利用名人效应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同时,高校可从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型网络公司聘请专业人士,入校讲授网络运营及传播等内容,培养思政工作者的网络思维。

(二)聚力网络技能培训

思政工作者如果缺乏独立自如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再完美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规划都只能是空谈。高校要制定专门的网络技能培训方案,对课程学分和学时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思政工作者加强网络技能学习。例如,开展网络应用技能培训、危机管理能力培训等,提升思政工作者捕捉信息、引导舆论的能力。

(三)聚焦信息素养提升

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日益加深,倒逼思政工作者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思政工作者应提升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递能力,丰富理论知识,激活理论宣教的人文关怀与实践温度。要“强化联合、共享、定量、精准等数字育人思维,以主体价值理性驾驭技术工具理性”[10],利用智能媒介实现自我赋权。

五、理论支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理论基础打得牢固,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校要想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样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助力学科交叉范式革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涉及内容广泛、理论难点众多、理论体系复杂,亟须大量研究者共同关注、共同投入、共同推进。”[11]高校要紧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干学科,充分挖掘其他各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构建多学科协同的理论研究队伍。同时,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化逻辑,致力于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12]。

(二)提升基础理论研究时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与时俱进不要当口号喊,要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1]540。理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焕发不竭的生命力。高校应注重理论研究的指向性、现实性与前瞻性,深入研究网络实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实践、人际交往、思想观念等的变化。要加大基础理论研究,使基础理论研究走在最前沿。

(三)赋能评价激励机制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效益、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13]。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和调动人的创造性与主动性。高校应建立完善科学公正的表彰激励机制,通过评定优秀研究成果、优秀应用对策等形式,提升思政工作者开展理论研究的获得感和满足感,进而推动理论研究真正多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六、机制保障:创新网络育人模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通过融入“大思政”理念、纳入网络文化建设、嵌入网络监督机制等方式,创新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网络运行规律的网络育人模式。

(一)融入“大思政”理念

高校要打通各子系统间的微循环,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各环节紧密衔接、各岗位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要抓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活”起来。要挖掘家校社企育人潜力,通过邀请家长、校友、模范人物等开展线下线上校园交流活动,提升协同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纳入网络文化建设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4]网络文化环境影响人并塑造人。高校应依托校园网站集群和新媒体矩阵,深耕区域特色文化和学校校史文化,创作一系列高质量的“网络名作”,进而吸引、激励、鼓舞大学生。要坚持“引进来”,加强与网络新媒体公司等的合作,通过项目立项、招标委托等形式吸引专业团队参与策划创作校园网络文化作品。

(三)嵌入网络监督机制

完备的网络监督机制可以及时捕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漏洞和不足,缩短发现与处理问题的周期。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网络制度监督,建立健全工作成效评估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制,确保网络育人工作通畅;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畅通意见反馈、投诉渠道,正面对待学生、家长、思政工作者等提出的意见建议,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监督。

七、结语

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更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举措。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以思想引领、需求牵引、平台助推、队伍驱动、理论支撑和机制保障为现实着力点,积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在大学生学知识、长见识、增本领的关键期,将网络作为铸魂育人的助推器,使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变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最大增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5,540.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97.

[3] 王爱祥,王阳.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8(7):119.

[4] 张杨,高德毅.算法推荐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1(7):94.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7] 陈国华,郑磊.“遮蔽”与“解蔽”: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及其应对[J].理论导刊,2023(2):122-123.

[8] 杜德省.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1:150-157.

[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01).

[10] 徐稳,葛世林.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3):48.

[11] 謝玉进,王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9):27.

[12] 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中的“学科本位”意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2.

[13] 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21-05-29(01).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作者简介 杜德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赵梦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时代
探究新时期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保障机制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讨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