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昌善译版《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得与失

2023-09-10 16:28梁田
雨露风 2023年7期
关键词:冒号悲歌巴德

梁田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一部历史特写,描写的是人类历史中出现的十四个故事。所有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产生在难得而又短暂的灵感勃发的时刻。[1]1看似偶然的事件却推动着历史向着某一个方向发展。因此这部小说的翻译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小说,它不仅要保留原文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切实描述,还要考虑到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性。

《玛丽恩巴德悲歌》是歌德晚年时所作的一部爱情诗歌。自这首诗歌之后,他永远告别了爱的激情带来痛苦的时代,进入心境平静、勤奋写作的暮年。[2]《南极探险的斗争》讲述的是第二个到达南极点,然而在归途时丧命于暴风雪的斯科特小队的故事。作者在文章末尾赞颂斯科特队长的死亡为“伟大的悲剧”。此章中的部分以《伟大的悲剧》为题,由黄继忠翻译,被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中,成为中小学生了解悲剧故事的启蒙性读物。本篇文章将对照舒昌善先生翻译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与史蒂芬·茨威格的原文版本,以上述两个章节为例,探讨翻译中出现的得与失现象。重点分析在翻译此类小说时出现的问题与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所失之处

舒先生认为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文学地位是因为“遵循真实原则”。他在“译者后记”中道,“茨威格的历史特写始终遵守真实的原则。茨威格刻意追求的是,让读者从他创作的历史特写中既能欣赏到文学的美,又能获得真实的历史知识”[1]383。鉴于这一题材以及作者目的的特殊性,在翻译时要兼顾忠实原文和文学性两大要点。这样才能使作者的“真实性原则”在目的语国家中得以体现。下面将重点探讨译者在翻译时出现的处理欠佳之处。

(一)译者题记和脚注

1.译者题记

译者在本部小说的每一章前都加了题记,以《玛丽恩巴德悲歌》为例,由于本章中出现了歌德创作的《玛丽恩巴德悲歌》原句,译者就在本章开篇附上了6页半的背景介绍以及整首诗的翻译。此书加上序言共有15章,其中14章译者都做了译者题记,介绍故事背景。14章文本内容约369页,共包含34页的译者题记。译本每章取平均值约为27页,其中译者题记约占一章多的篇幅。因此译者自身增加和创作的文本篇幅显得略长。

每章的译者题记都紧靠文章小标题之下,此格式易让读者将译者所做的背景补充误认为是原文内容,会产生阅读的断层感。原文中的故事虽彼此独立,但各章内自有其叙事的连贯性和逻辑。茨威格在写作时就已经加入了相应历史事件的描写,所以读者可以脱离背景进行阅读,不做增译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作者的写作风格。译者在翻译时应尽量避免大篇幅增译文字,这样目的语读者才能更加客观真实地去理解文学作品。

2.文中脚注

在译文中译者采用脚注的形式给部分词汇做解释。在《玛丽恩巴德悲歌》中共有16处脚注;在《南极的探险的斗争》中共有20处脚注,且在此章中部分页数的脚注占整页篇幅的半数之多。脚注内容包括地点名称的解释:卡尔斯巴德(Karlsbad)。人物姓名的解释:乌尔丽克·冯·莱佛佐(Ulrike Freiin von Levetzow,1804—1869)。特殊名词的解释等。

脚注是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去了解文本,但注释过多会影响阅读。从遵循原文的角度来看,译者脚注不属于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而是翻译时额外所做的添加。虽然必要的脚注在阅读时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过多信息的堆砌反而会使读者产生阅读疲倦。

因此,对译者而言,应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创作或者添加文字内容。这样才能使异国读者体味到原汁原味的文章。

(二)标点符号

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标点符号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人们会用顿号分开中文句子中第一次并列的词汇,而在德语中却常用逗号。

在《玛丽恩巴德悲歌》中共有19处冒号,其中7处冒号后是玛丽恩巴德悲歌诗里的原文,1处冒号出现在歌德诗歌里,另外11处均连接的是文本内容。冒号在德语中有引用、说明和举例的意思。在中文里冒号可以在说话时用在称呼语的后面用于提起下文;用在“说”这个动词后面,表示说话内容;用于解释说明;用于总结上文等等。在本章节中冒号多用于引起下文和解释说明。

原文:Aber tiefsten Schmerzes ewiger Genosse, ist in verdunkelter Stunde der alte Tr?ster da:über den Leidenden neigt sich der Genius, und der im Irdischen Trost nicht finden, ruft nach dem Gott.[3]127

舒譯:天主——这个古老的安慰者、内心最痛苦的永恒伴侣——来到他的身边。因为这位天才已经悲不自胜,在人世间又得不到安慰,于是只能向天主呼唤。[1]151

译者在翻译时,打乱了句子结构,加入了破折号。破折号是表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意的转换、跃进,或表示语言的中断、延长等,“破”就是语句突然被打断,“折”是把意思转到另一个方面。[4]并且译者直接删除了原文的冒号,改用句号,但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德语冒号在此处与中文冒号意思一致,用于引起下文。所以最恰当的处理方式则是保留原文中的标点。这同样也启示我们,在翻译时如果源语言和目的语中的标点符号有相近或者相同的用法,沿用源语言中的标点是最为恰当的;如果同种符号用法有所不同,可斟酌原文文本适当使用目的语读者能理解的标点。

(三)诗歌翻译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翻译体裁。文学翻译所具有的五大基本特征(“忠顺矛盾突出”“译者要懂文学”“上下文作用大”“气质高雅”“创造性强”),诗歌翻译一个也不少。[5] 诗歌翻译要求之高,也导致其翻译难度之大。在翻译诗歌时“音、形、意”都应做到尽善尽美。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首先要对诗歌内容有准确理解,其次要注意诗歌的形式。由于德语和汉语从属不同语系,在“音”一方难以达成与源语言相同的模式。因此,至少要保证内容和形式上相吻合。以《玛丽恩巴德悲歌》为例,舒先生在翻译时大都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但在形式上尚有待完善之处。

原文:La?t mich allein am Fels, in Moor und Moos! [3]130

舒译:让我独自留在这沼泽里、青苔上、岩石边![1]151

在此句翻译中,译者做了语序颠倒,但最佳做法应当保留原语序。原文中的顺序是“Fels, Moor, Moos”,译者可以直接将其按顺序翻译,“在这岩石边、沼泽里、青苔上”。诗歌翻译不同于其他句子翻译,其篇幅本身较短,因此更要遵循原文语序内容,不能随意删改、颠倒内容。

原文:Ins Herz zurück! dort wirst du?s besser finden,

Dort regt sie sich in wechselnden Gestalten:

Zu Vielen bildet Eine sich hinüber,[3]129

舒译:回到内心深处去找吧!你会在心中有更多的发现,

她会在你心中变幻出无穷姿态;

一身玉体会变成许多形象,[1]153-154

“玉体”一词,在中文里有“美人身体”的意思,汉语里有“玉体横陈”一类的词语。但在现代汉语语境里会使人联想到“性感、美女、欲望”等词汇,在德语原文中并没有表达出这层意思。“Gestalten”是中性的名词,可以翻译成“形象、姿态”等词汇,使用“玉体”会使读者曲解作者的意思。

(四)隐性与显性

在《玛丽恩巴德悲歌》中作者對某些意象的描写十分隐晦,通过上下文,读者其实可以理解作者的意图,达到一种朦胧美的艺术效果。而译者通过翻译直接把隐藏在文本间的内容给表达出来了。

原文:Sein starres Wesen ist magisch aufgeschmolzen in diesem Sommer, und aufgetan, wie seine Seele nun ist, verf?llt sie dem alten Zauber, der ewigen Magie. [3]126

舒译:就在这一年夏天,他的那种刻板的秉性神奇地消失了,而且心扉洞开,整个心灵被那古老的魔法师——永恒的爱的魅力所攫住。[1]149

在原句中“Zauber”一词应该翻译成“魔法、魔术”等而非“魔法师”,在原句中并没有出现“爱情”这个词汇,原文的意思是“古老的魔法,永恒的魔力”。而译者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想翻译出来了,将原本隐性的文本给显性化了。这样直接的表达会损失原文的美感,减低读者阅读的乐趣。

二、所得之处

舒先生认为本书的艺术特色除了遵循真实的原则以外还拥有娴熟的旁衬手法,隽永的心理刻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随意联想。“倘若说,小说尚能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扣人心弦,那么传记或历史特写更要借助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使读者入迷”。[1]387译者在翻译本部作品时,也达到了“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水平。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对原文文学性的处理,比如书面化语言和相应的修辞手法,译者在翻译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延续了原文的表达,通过此种翻译可以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

(一)书面化语言

在《南极探险的斗争》一章的翻译中,译者翻译时尽量避开了口语化的表述,而选择使用一些书面语言或者是四字词语。这样不仅使读者能够了解原文,而且也加深了内容的文学性。

原文:All die Mühsal, all die Entbehrung, all die Qual- wofür ?[3]227

舒译: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无穷的痛苦烦恼——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呢?[1]272

其中“Mühsal、Entbehrung、Qual”指的是“苦难、贫困、痛苦”的意思,斯科特发现自己不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后,在回程时,他写下这句话,字里行间暗含着无尽的辛酸与苦痛。译者选择使用四字词语表述,这更贴近目的语读者,瞬间就能让人体会到人物经历的艰难险阻以及人物的心理状态。此处的翻译较为传神。

(二)文学修辞的翻译

在本书中,茨威格使用了很多的文学修辞对文本进行处理,译者翻译时也巧妙地沿用了这些修辞手法。

1.拟人修辞

原文:Aber das junge zwanzigste Jahrhundert reckt ungeduldig seine H?nde.[3]217

舒译:但是,年轻的二十一世纪急不可待地伸出了自己的双手。[1]261

此处译者翻译时仍以“二十一世纪”作主语,将其拟人化,保留了原文“伸出手”的表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渴望探索南极,探索未知的情态。

2.比喻修辞

原文:Südpol und Nordpol, das Rückgrat ihres Leibes, diese beiden fast wesenlosen, unsinnlichen Punkte, um die ihre Achse seit Jahrtausend schwingt, sie hat die Erde sich rein gehütet und unentweiht.[3]217

舒译:这就是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地球躯体上的两块极小的地方,是地球从自己创造的人类的贪欲中拯救出来的两块地方:南极和北极——地球躯体的脊梁。[1]260

此处额外加入了破折号,但与上文联系,行文连贯,语义畅通,处理得当。在这个句子中茨威格将南极和北极比喻成地球的脊梁,译者将句子的结构稍作调整,并且加入了破折号来解释说明,巧妙地颠倒了上下的语序,但仍然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法,这使目的语读者更易理解、接受,增添了阅读乐趣。

三、结语

由于历史特写体裁具有特殊性,导致对翻译的要求比一般文学作品更严苛。在注释和文章的结构上,舒昌善先生做了很多的改动,添加了过多译者主观性的内容。而在文章文学性的翻译处理上,译者能够将源语和目的语完美转换,既保留原文的修辞、语用等,也能够从读者角度出发,使译文达到了“行文流水”的境地。本文暂以两章内容为例,对其中个别翻译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笔者旨在探讨处理相关翻译问题时,译者应当选取何种翻译手段。综上所述,在翻译时应当兼顾原文文本和忠实文学性翻译,《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译版较好地满足了读者对于这本文学作品的构想,在这本书中读者能够基于真实的历史事实,欣赏到文学与语言的美。

注释:

〔1〕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M].舒昌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武健.历史长河中刹那间的“偶然”——读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J].江苏教育, 2017(35):80.

〔3〕Zweig, Stefan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M]. Frankfurt am Main: S.Fischer Verlag 1997.

〔4〕刘丽芬.破折号标题:结构——语义——翻译视角[J].外国语文,2015(6):109-117.

〔5〕桂乾元,周美华.诗歌翻译是翻译的“黄灯特区”——论诗歌翻译[J].语言与翻译,2012(3):47-51.

猜你喜欢
冒号悲歌巴德
千古悲歌霸王祠
小冒号的烦恼
冒号的用法
小冒号飞进句子
巴德巴小说《悲惨人生》的形象分析
最负责的友情
海豹的悲歌
别下悲歌——蒋光煦与别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