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在萧友梅先生的引领下逐步进入正轨,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教育体系上都愈发成熟。筝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在现代以前,筝一直作为一种俗乐乐器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现代以来,我国的民族器乐以及传统文化越发受到重视,筝作为重要的民族乐器进入了专业教育行列,甚至登上了更大、更具专业性的音乐舞台,而这一切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们对于筝乐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专业筝乐教育系统的形成进行概述,以便新一代古筝工作者总结经验,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一、箏乐教育体系的形成
(一)专业音乐教育基地的诞生
1927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与萧友梅先生在上海共同创办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定名为“国立音乐院”,1929年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该校是我国开办的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可以说是两位先生为我国开启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先河。[1]
1938年4月10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正式宣告成立,并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逐渐强大。抗战胜利后,延安鲁艺结束了它在当地的光荣使命,并在党中央的号召下迁至东北解放区办学。1948年沈阳解放后,鲁艺更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1952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进行了专业音乐院系的调整,作为综合艺术学院身份的鲁艺历史正式终结,音乐专业独立出来成立了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1953年,在音乐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2]自此,沈阳音乐学院作为鲁艺的音乐种子,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光辉使命,继续生根发芽,为我国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
(二)最早的专业古筝教育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专业音乐院校加强民族音乐的教学,成为必须认真贯彻的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各院校的民族音乐教育比重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1950年,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聘请了曹正先生来校任教并开设了古筝专业。1953年经曹正先生举荐,山东的赵玉斋先生也来到了东北音专任教。自此,古筝艺术在专业音乐院校中有了自己的“门户”。其后,全国各大高等音乐院校相继设立了古筝专业。
1955年,中央音乐学院邀请了山东张为昭到校教授古筝,1956年聘曹东扶执教;1956年,浙江王巽之在上海音乐学院负责古筝教学;1956年,潮州派苏文贤到沈阳音乐学院任教;1959年,客家派罗九香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1960年,曹东扶至四川音乐学院执教;1964年,曹正先生又从沈阳音乐学院调至中国音乐学院任教。[3] 至此,古筝艺术已全方位地进入了专业音乐的行列。
在课程设置方面,此时的传统音乐理论教育已经受到了充分的重视,除了和声学、作曲法等西方音乐理论之外,还增设了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
二、古筝教育体系的逐步细化
(一)古筝演奏法的革新
古筝教育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古筝艺术的发展。以往的古筝艺术一直是以民间俗乐的方式面向大众,而现代的古筝艺术则更加具有独特性与专业性。比如在演奏法上,以前多为筝传人对后代进行口传心授,而这种方式难免因受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演奏效果。现今的古筝演奏法基本已经标准化,在基础教育上更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演奏法的发展离不开古筝教育家们的改革,下面笔者将对于三次较有代表性的革新进行概述。
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筝艺术家赵玉斋先生借鉴了钢琴的演奏手法,对古筝演奏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开创了现代双手弹筝的先河。在革新后,左手也可以在筝码的右侧与右手同时弹奏,使得古筝在音乐效果上变得更加丰富,更具有层次感。
与此同时,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巽之先生在借鉴琵琶、古琴等传统民族乐器演奏手法的基础上,创新出了长摇、扫摇、快四点、双八度的双托大撮加上滑音等演奏技巧,还系统地开发了能够表达不同意境与音乐效果的多种刮奏演奏方式。这些演奏法与演奏技巧的创新,使得古筝艺术得到了又一次丰富和提高。
20世纪70年代,河南古筝艺术家赵曼琴先生在借鉴学习钢琴、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手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快速指序技法体系”,研究出了快速指序的演奏技法,这种演奏技法直接解决了古筝演奏中单手演奏时快不起来,尤其是无法单手演奏速度较快的七声音阶旋律的问题,使古筝的演奏方法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3]
这些教育家们的改革对于古筝艺术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筝演奏法的丰富无论是从创作者还是演奏者的角度来看,都更具有挑战性,筝演奏法的丰富不但丰富了筝乐艺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提高了专业古筝教育的难度,此时,专业古筝教育迈入了一个更现代、更科学、更具系统性的新阶段。
(二)古筝教材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专业古筝教育的奠基人做了大量踏实的基础建设工作,他们积极地创作新作品,深入挖掘整理传统音乐,并以谱册、教材的形式出版发行,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筝乐教材较为稀缺的问题,为古筝艺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研究成果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显现。1958年,曹正先生出版的《古筝弹奏法》(音乐出版社)填补了我国古筝教材的空白,其中包含了13首练习曲以及12首乐曲,并单独介绍了演奏技法符号,已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1961年8月,在西安召开了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会议,会议由曹正先生主持,对于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对古筝教学的高、中、初级教材进行了规范并对弹奏指法进行了审定。[4]
20世纪70年代前后,专业古筝教育家大多已经受到了系统的专业音乐教育,他们开始弥补专业古筝教育中教材的缺失,创作了大量的古筝教程。其中,部分教程至今依然受到专业古筝演奏者的喜爱。较有代表性的有:杨娜妮《初级古筝教程》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阎俐《古筝教程》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除了以乐曲为重点的作品集之外,这一代教育家们还以专业训练为目的编写了许多古筝练习曲集。这些古筝练习曲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难度,涉及不同手指的基本技巧练习、组合指法练习、长短音阶、琶音等基本训练,这类古筝练习曲集的出现使得古筝教材在专业化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较有代表性的如:刘燕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筝练习曲》(2003年)、项斯华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每日必弹古筝指序练习曲》(2004年)等。
21世纪以来,音乐教材层出不穷,各音乐院校的专家陆续编订了许多古筝基础教程,并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贯穿其中。此时的教材中,古筝基本演奏技法的分类更清晰、演奏难度的层次更加鲜明,在演奏的重点难点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细化,具有极高的规范性与系统性。较有代表性的如:李萌《古筝基础教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林玲《古箏入门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
三、古筝教育体系趋近成熟
(一)各项专业赛事的诞生
音乐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们的努力下,筝乐艺术不再拘泥于传统,在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萌生了新的枝芽——诞生了众多具有极高的技巧性、更具有时代意义、也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作品。古筝作为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独特艺术,更加受到音乐界的重视。许多具有极高专业性的赛事舞台也向古筝艺术张开怀抱,时刻激励着古筝演奏者,如:
文华奖:2002年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华民族管弦乐学会承办的“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民族乐器独奏比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政府主办的国家级民乐赛事。2005年,第二届顺利举办,这一届的比赛将民族乐器独奏比赛改为“演奏比赛”。确定了琵琶、古筝、二胡、竹笛四种乐器作为独立的乐器组进行比赛。可见,此时的筝乐艺术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金钟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于2001年创办,是由中宣部批准设立,并由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界综合性专业大奖,与戏剧梅花奖、电视金鹰奖、电影金鸡奖并列国家级艺术大奖。2005年金钟奖设立了古筝组,对于筝人来说是巨大的荣耀,越来越多人注意到了古筝这门艺术的独特地位,同时它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高度重视。
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2007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首届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这是中央电视台设立的一项全国性的电视文艺赛事。此后,专业古筝演奏开始向社会群众展示成果,不再拘泥于业内,这一举动也吸引着更多的古筝演奏者进入专业音乐行列。
如今,这三项赛事依然是专业古筝演奏者梦寐以求的舞台。演奏者们不仅可以通过比赛展示演奏成果,同时还能向外普及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这既是为专业古筝教育家、演奏者开设的一扇展示教学成果和选拔人才的窗户,也是为专业古筝演奏者搭建的一架实现艺术梦想的阶梯。其中包揽三项赛事奖项的得主如宋心馨、刘乐等演奏家在继续深入挖掘古筝艺术的同时,几乎都已投身教育行业,继续为我国培养着优秀的古筝演奏者。在这些赛事中,不仅有《林泉》《西部主题畅想曲》这般技巧华丽的现代作品,还有很多将传统作品作为参赛的必选曲目,比如客家《出水莲》,潮州《柳青娘》等。
(二)增设更丰富的辅助课程
理论课:古筝艺术经由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已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系统。比如在专业古筝教育中,也就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古筝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增设了许多可以辅助学生加深对作品了解,丰富学生眼界的课程。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古筝演奏本科生的必修课有视唱练耳、和声与曲式分析、民族器乐概论、民族器乐创编等课程,选修课有乐律学,即兴伴奏等。其中,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和声与曲式分析授课时间长达三学期,视唱练耳的授课时间长达四学期。可见在专业院校的古筝教育中,辅助性课程也愈发受到了重视。还设有中西方音乐史,和声学,曲式分析等更符合当代音乐创作特点的基础课。
实践课:在上述的理论课程中,民族器乐创编、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这两个课程,在授课与考试内容中,都包含了创作或改编民族器乐作品以及民歌演唱的内容。除了上述几门理论性课程之外,校内还开设了合奏课、重奏课、艺术指导课以及钢琴演奏课程,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这些课程的设置更具现代音乐教学特点,更加符合现代音乐教育的要求。
四、结语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筝艺术的发展之快令人不可小觑,现代古筝艺术的地位是老一辈教育家用心血铸就的,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学术精神将这门曾经不受重视、被称为“俗乐”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带到了专业音乐的行列中。在现代的专业古筝教育中,专业教育者摒弃了曾经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逐渐将筝乐独有的艺术特征量化,以使其得到更好、更完整的保存。但在教育过程中依然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与完善,比如在现代专业古筝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演奏能力与演奏曲目不匹配,从而导致无法较好地掌控作品,在演奏曲目的选择上过于“超前”。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古筝艺术在近年来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现代筝乐作品的难度日益增高,中小型曲目的创作却停滞不前,专业演奏者们都铆足了劲挑战高难度作品,却忘记了演奏能力的提升是积累而来的,一味地追求“难度”反而容易迷失方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在挑战高难度作品前先完善好自己,返璞归真。作为新一代筝乐教育者则更应借鉴经验,与时俱进,摒弃那些对于筝乐发展不利的因素,继承好老一辈筝家的敬业精神,时刻反思,时刻保持清醒,让专业古筝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古筝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刘春慧(1999—),女,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古筝演奏。
注释:
〔1〕乔建中.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资源[J].音乐研究,2003(2):5-10.
〔2〕高延胜.延安鲁艺的创建发展及其历史贡献[J].艺术品,2021(3):74-81.
〔3〕曾洁婷.试论古筝艺术的发展沿革与创新[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4〕阎爱华.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J].艺术百家, 2002(3):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