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鹏飞 李恩
摘 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社会发展都对传统民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在创造社会历史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中原地区早为中国富饶之地,因此当地民居凝聚了高超技艺和珍贵艺术价值。然而,由于保护不力,许多优秀的建筑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作为保存相对完整的合院式民居,任家古宅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装潢方面,都是河南郑州难得一见的建筑瑰宝,显示出不凡的气派及深厚的家学底蕴,极具研究价值。采用实地考察和文献综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任家古宅的空间布局、装饰艺术和文化意义,通过对中原地区民居形态和背后文化思想的研究,深入挖掘传统建筑蕴含的文化价值,以期有效继承和延续文化遗产。
关键词:中原地区;合院式民居;文化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在毁坏与拆除中消失,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实际上具有的价值没有获得大众的充分认识。在当前现实社会中,部分建筑丧失了地域文化特征,导致建筑风格混杂,城市建筑杂乱无章,整个城市失去了地域性特色。我们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传统建筑文化正在随之衰落。最近几年,我国城市工作会议经常将“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作为目前城市更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实践准则。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民居对于城市建筑发展与传承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其材料、形式、布局和装饰的研究,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城市更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1]为了有效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需要关注传统地域建筑的精神特质和传统建筑形态所蕴含的内涵。保护当前现存的古建筑及建筑遗址,研究其中蕴含的传统建筑文化,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越来越多学者提出要保护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或者建筑设计应注重与地域文化相融合,从而实现当代建筑的多元化发展[2]。
一、中原合院式民居建筑研究方法
传统民居的设计和形式不仅受到建筑专业因素影响,更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若采用单一的建筑学方法进行功能布局、空间组合、建筑材料和构造分析的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对此,本项目会综合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以建筑理论为指导,使之具有全面性、整体性与系统性。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整理了基础信息,并科学分析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外观装饰等。在此基础上,系统归纳了鄭州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和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期为保护郑州传统建筑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结合现存中原民居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二、任家古宅简介
本文选择以郑州市中原区任家古宅为典型实例有以下方面的原因:首先,郑州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4]。其次,郑州传统民居是中原建筑史中的宝贵建筑遗产,能体现中原建筑发展的辉煌历史。最后,目前对郑州传统民居的研究相对滞后,而任家古宅作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保存较为完整,装饰精美,建造技法高超,是典型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5],具有代表性。对其中蕴含的传统建筑文化和精神内核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原传统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任家古宅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清乾隆年间开工建设至彻底完工,历时63年。据介绍,古宅原为七进七出,连房带院占地达三十多亩(1亩约666.67平方米)。该宅是由任家祖辈任君选所建,传到任德润后才逐渐竣工,建筑设计考究精致,雕刻装饰巧夺天工。任德润曾任布政使,官属清代二品大员。因此,皇家恩赐了任家“辅翼国政”大匾,目前仍悬挂于宅门上方,显示了当时任家的名门望族地位。尽管经过百年沧桑,如今任家古宅规模缩小到两进,但整体依旧古朴静谧,毫不逊色于周围的别墅庭院,更显示出其珍贵之处。作为一处幸存下来的清代古建筑,任家古宅历经百年,显得格外珍贵。
三、中原合院式民居建筑分析
(一)古宅院落平面
任家古宅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合院式住宅风格,青砖灰瓦的外观与北京四合院有所不同。通过测绘平面图可以发现,任家古宅的布局以纵轴对称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由中央正堂分隔成前、后两个等大的院落,它对两汉时期“前堂后室”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实现了很好的传承。宅院的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宅院最主要的建筑——正堂、堂楼,并且均为坐北朝南的朝向,中轴线东侧分布东厢房和东楼房,西侧分布西厢房和西楼房。东厢房稍高于西厢房,东楼房最高,堂楼则是整个宅院中的最高点。从南到北,整个宅院的建筑高度呈现逐渐升高的态势,象征着步步高升。任家古宅建筑功能分明,各部分有序分散,建筑风格简洁而又沉稳,给人一种巍峨的感觉。
任家古宅共分两进院落,两进院落的布局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整个院落以正堂为中心,向周围散布开来,并呈围合式的布局。贵客可以穿过堂屋进入后院,仆人则通过正堂两侧的小道进入后院。同时,前后院落中的建筑都围绕着庭院围合分布,内聚性强,起到了限定庭院空间范围的作用,使得整体更加规整,居住环境封闭整齐。
前院称为“大厅院”,由大门、倒座、正堂以及东西两侧的厢房共同围合而成,院落空间开阔宽敞,通常用于迎接宾客或举行重要的家庭活动。前院的四个角落分别种有蜡梅、兰花、竹子及菊花。
后院称为“堂楼院”,由堂楼和东西楼房组成,均为二层,院落空间较小,并且封闭感更强。后院主要为家族成员的居住场所,其中堂楼供族中长辈居住,东西楼房供晚辈起居。东西楼房如今已因年久失修而无人居住。
(二)古宅立面特征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一书中有“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单体划分为了三部分。三段式特征在传统建筑立面设计上的表现为:“上分”对应的是屋顶;“中分”对应的是屋身,其中包括墙柱构架;“下分”对应的是台基[6]。
1.屋顶
任家古宅采用硬山式屋顶,屋面起坡角度通常为45度左右,起坡高度约为单层屋身高度。山墙的砌筑材料为青砖,在山墙上部有菱角檐、抽屉檐等形式的砖封檐作为装饰,同时还有防火的功能。任家古宅的屋面主要采用素青瓦铺设,形式主要分为合瓦屋面和干槎瓦屋面。
我国古建筑中屋面类型有多种:合瓦屋面指的是将底瓦和盖瓦按照一阴一阳或一正一反的顺序铺设;干槎瓦屋面则为了节省用料,只是将仰瓦错缝相互搭接;筒瓦屋頂不多见,多以深绿或暗黄的琉璃瓦为主体,用于祠堂、关帝庙、圣王庙、圣祖庙等宗祠、庙宇,以彰显其恢宏气派。
2.屋身
建筑的屋身分别有前檐墙、后檐墙以及两侧山墙四个部分。任家古宅所有建筑墙体均用青砖砌筑,同时,山墙上侧还设置了雕刻装饰,雕刻技法考究,精美绝伦。门窗设计于前檐墙部位,以矩形门窗洞口为主。大部分的民宅都是用木板做的,只有极少数的客宅和厢房用的是隔扇。板门是用钉子把垂直的木板与后面的横木拼接在一起形成的。山墙边的窗户,大小不一,造型各异,装饰也很朴素,常称为“山花眼”[7],而任家古宅采用矩形窗洞。建筑的后檐墙通常没有窗户,非常封闭。
3.台基
建筑物的底座分别由台明和埋深两部分构成,即底座露出地面的部分和隐藏在地面以下的部分。任家古宅的地基很简单,大部分都是长方形的平台,台明部分都是由青砖和青石堆砌而成,或者在台面的边缘用石头堆砌而成。在中国民居建筑中,台基是重要的建筑组成部分,不仅作为建筑结构部件,起到防水防潮和稳固建筑屋基的功能,同时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起到突出建筑立面造型的作用,使建筑形象更加均衡稳定[8],衬托出台上建筑的雄伟和高大,彰显建筑的尊贵和层次,是封建等级制度影响下的产物。台明一侧的台阶数量通常为奇数,样式主要采用“垂带踏跺”。还有一些民居建筑为了方便进出室内而没有台基,只在房屋门口处置一道高门槛,避免雨水倒灌。
(三)建筑材料
建筑的营造基于各种材料。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写:“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9]任家古宅以木、砖、石、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取材方便,节约成本,同时材料分布广,数量充足并易于建造。
木:木材具有保温隔热、质量轻、吸声性能好和抗震性强等优点,是一种天然的多孔材料。任家古宅建筑中广泛采用了榆木、杨木和椿木等本地木材。榆木线条美观,力学强度高,特别耐腐朽,不易变形和开裂;杨木和椿木则更容易加工,主要用于小型构件和家具的制作。
砖:任家古宅使用青灰色黏土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该材料耐高温,且耐久性和保温性好,加工简单,常用于墙体的构造。墙面可以通过砌筑方式和灰缝的设计来实现肌理感的展现。
石:传统的石材一般直接从自然岩石体块中开采或加工而成。在任家古宅中,青石和大理石是主要的石材,其易于加工,强度高、耐磨、耐压且耐久,被广泛应用于台阶、柱础等重要细部。
瓦:“瓦,土器已烧之总名”,指将黏土泥料处理成需要的瓦片形状,然后进行干燥和焙烧步骤,最终而成的建筑构件。任家古宅中常用的瓦为青瓦和脊瓦。青瓦为一种非釉面的1/4弧形瓦,表面呈青灰色;脊瓦主要用于屋顶之上,大多为圆弧形。
除了以上建筑材料外,任家古宅还使用了麦秸秆、草类等特殊建筑材料,这些自然的材料在民间容易获取且经济实用。在建筑的夯土墙、土坯砖和屋顶垫层中添加适量的麦秸秆或草筋,可以起到类似钢筋的作用,从而增强建筑强度和韧性。
(四)建筑构造
就中国传统建筑承重体系而言,传统民居的承重体系一般有以下几种:
木结构支撑:传统民居的主要材料是木头,因此其承重体系多为木结构支撑,涉及大梁、小梁、椽子、柱子等构件,它们均匀分布于整个建筑中,并通过拼接等方式形成牢固结构。
砖石结构支撑:北方城市常使用砖石或者土坯作为建筑材料,因此这些地区的传统民居的承重体系通常是由砖墙和石基组成,通过向上和向外斜向的排列方法来提高抗震性和建筑稳定性。
大土堆支撑:大土堆支撑体系可以称为“夯土墙”或“土坯墙”。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在草原和沙漠中生活,他们会采用当地的黏土、沙土等土壤制作土浆,填充到夯土墙的模板中,一层一层夯实形成土墙,作为建筑围护和支撑结构。
这三种承重体系各有特点,但它们的设计都采用对称式布局,体现了中国建筑的道法自然对称美学[10]。由于材料短缺、造价昂贵,只有那些富贵人家才会选择建造木构架承重的房屋,如任家古宅就为抬梁式木构架承重。
综上所述,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传统民居不断地演绎出适应时代的新面貌。任家古宅体现了中原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并吸收了不同地域文化。任家古宅布局之工整,结构之精巧,装饰之美观,营造之精细,文化内涵之深厚,深刻诠释了中原传统民居所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及特殊美感,展示了当地居民在人居环境设计和建造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参考文献:
[1]刘克成.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4(1):9-13.
[2]秦红岭.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重新认识与构建[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吉林省建设厅.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吉林: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05:119-125.
[3]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4]郑州概览[EB/OL].[2023-06-06].https://www.zhengzhou.gov.cn/views2/index.jhtml#s.
[5]段晨.河南民居的地域性建筑文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6]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15.
[7]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
[8]党君和.豫西南盆地民居样式与区划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11):137.
[9]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53.
[10]李国祥,李恩广.论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合艺术[J].江西建材,2022(3):87-88.
作者简介:
崔鹏飞,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技术科学。
李恩,河南工业大学建筑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节能设计与被动式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