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芹
大卫· 爱泼斯坦/著
当今之世界,越来越专业化,所以对于如何成为专家,功成名就,就有了很多理论。例如,之前很多畅销书是关于“刻意练习”的, “一万小时理论”——在某一个领域内密集、集中训练一万小时,就可以达到专业水准。
但是,大卫·爱泼斯坦的《成长的边界》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以及学者研究,却认为将来之世界并不需要“专家”,反而需要“博家”。不要过早将“领域”确定下来,应当广泛参与、广泛接触,这些积累在未来不一定什么时刻就会发生作用。
作者提到的Tiger Woods是高尔夫球场上的天才选手,他的成长经历就是其父亲一手主导、一手训练、刻意练习、严格设计的结果,从会站立开始就接受了高尔夫球的专业训练。而另一位伟大的运动员网球巨星Roger Federer的成长经历则完全不同。他在年少时广泛接触了各类运动,直到青年之后才选择在网球领域专业训练。作者指出,针对更多有成就的运动员的研究表明,他们接受专业化训练的时间往往是青年时期。作者想要说明青年时期再开始训练更容易导向成功。
其实,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选择性偏差。年幼时就进行专业化训练,往往是父母的选择和执念,孩子的自身条件和天赋可能并不适合这项运动。而到了青年时期再针对某领域接受专业训练的人,是他们自己在广泛接触各类运动之后,对自己的天赋、长项、兴趣进行综合考量之后的自主选择,最终的运动成绩和成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并不是青年之后再开始专门训练容易出成绩,而是这些人是对这项运动真正感兴趣并有天赋的人。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凡是那些判断条件相对简单、因果关系较为直接的活动,机器人都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了。国际象棋上,如果仍按照传统规则,人类已经无法战胜机器人。现在的象棋比赛已经是freestyle,人机交互进行。研究发现,人机团队可以战胜纯机器团队。显然,加入人脑的战略制定,这个游戏又有了新的高阶玩法。
人类的长项并不是高度的专业化,而是跨领域联想和创新的能力。在未来,高度专业化的事情可能都会由机器人完成(Ta们做得更好),未来需要的是拥有“宽领域”的人。
科学家对人类智商的研究表明,每十年人类智商上升3个点。科学家也发现,由于用于测量智商的量表多是基于对抽象概念或者图形的联系、联想判断,因此这些量表大多侧重测量人类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据这个量表,人类对抽象事物理解的能力是在不断提升的。但如果改变量表,在对具体、具象事物的理解上,人类智商没有变化。
现代社会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是在提升的,因此,科学家认为这种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改善是教育的结果。可以说,受教育让我们的大脑“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而没受教育的我们则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个世界越来越由概念来解释。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人类智慧的边界是语言能够到达的边界。而我们拓宽自己边界的方法,就是广泛接触人类的智慧、语言和书籍。
对于学习这件事儿,教师是直接告诉你一二三解题套路,还是慢慢来,通过各种不同题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解题思路呢?显然,后者更是真正的学习。后者培养的是一种“元学习”能力。但是曾经很多的奥数班,可能都是一二三解题套路型的,短期之内貌似学生会做题了。但长远来看,这不是Ta琢磨出来的,Ta的思考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学者做的实验,我仅引用其中一个以空军学院学生作为观察对象的实验结果。在初级课程中最受学生好评的老师,其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表现反而乏力。那些在初級课程中由于课程难度、挑战性等原因而被打低分的老师,其学生在后续高阶课程中的表现反而更好。可见短期内的学习成绩不一定代表了学习的真正成效。
作为教师看到这个实验,也是莞尔一笑。教师不应当过于迎合学生诉求,而是应当切实以提升学生在该项专业领域内的能力作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评分,作为教师应当看,但又不必过于在意。
这类技能在人类的创新中发挥巨大作用。书中给出了很多学者所做实验的结果。例如,让一些商学院的学生对一家公司未来发展的可能战略提供建议,给不同组的测试者提供不同的参考资料,结果发现没有给对照公司资料的测试者提供的战略建议最少,给了一个相关行业对照公司的组给出的战略建议多一点,给了多个相关行业对照公司的组会更多,神奇的是,被提供不相关行业对照公司资料的组给出了最多的战略建议。
当然,战略建议的多少与其质量可能是两回事,但在事情没有做之前,谁又能判断建议质量的高低呢?想法数量多,至少说明了可能性非常多,创新来自于这里。
在财务分析的教学中,我总是孜孜不倦地告诉学生们要找到同行业的对照公司进行比较。看来,对于伟大和创新来说,就是要做别人没想到,要比别人不敢比。
梵高,在专心画画之前,曾经尝试做过无数的事情,都一事无成。34岁去学画,老师建议他去10岁小朋友的班。37岁,梵高去世。死后,他的画作才得到世人认可。JK罗琳也是一样,婚姻失败、单身妈妈、穷困潦倒,最后选择了自己真正天赋所在——写作。这样的故事是很多的。
人们开始思考,专业化早一点,可以使得人们积攒在相关专业领域内的技能;专业化晚一点,则可以多多尝试,更多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可能也能获得更多“通感”。那么,实践中到底怎样更好呢?有人做过相关研究。
在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学生申请大学时是直接锁定专业的,而苏格兰的学生则有两年大学的通识教育,然后再选专业。这就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的机会和数据。他们发现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学生在毕业后比苏格兰的学生更容易跳槽、转换专业领域;苏格兰学生虽然参加工作时专业技能可能较弱,但能很快赶上。
这个研究说明专业技能没有那么重要。对于教育来说,多多尝试、广泛探索本身就是核心。
书中举了无数的例子来说明作者的观点。Frances Hesselbein是美国一位非常知名的女性管理者,她年轻时因为父亲去世,中断了学业。她多年来是家庭主妇,只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对当地社团的管理工作,但她做的非常出色。她在54岁的时候,得到了她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并一路成为全国性社团组织领导者。GM的CEO曾说Frances Hesselbein能管理任何企业。我想能够得到这个评价,作为管理者她一定是洞察人性,并知道做事的方法。作者在她101岁时采访了她,她说她只是做好手头的事罢了。
作者说所有“黑马”都有一个特征——短视,Ta们不做什么宏图大志,Ta们着眼于眼前。
书中引用了一些针对专家预测是多么不靠谱的研究结果。
专家(尤其是刺猬型专家,非常专,对自己的领域、模型、结论深信不疑)无论在短期预测、长期预测还是任何领域的预测,全都一塌糊涂。狐狸型专家则稍好一点,Ta们往往属于广泛搜集意见,听取观点,很少自己下结论的专家。这类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會稍高一些。
有些学者设计了一些实验来比较专家和选择的志愿者针对某些事项的预测准确率,发现志愿者完胜。这些志愿者是挑选出来的具有广泛知识领域和兴趣爱好的人。作者因此认为,好奇心对人类太重要了。永远像孩子一样保持一颗对世界的好奇之心,不使其随成长而磨灭是多么重要。
在最后一章,作者说当他跟别人说他的研究结论——杰出的运动员往往是那些青年时期才确定自己专业领域的人时,家长通常有两种反应:一种根本不信;另一种则会问,那么我们做什么?作者的建议,就是多多尝试。当然他并不是反对拿学位、也不是说不要对某个领域深入研究,而是说生命是一场实验,要不停尝试。
人不能太窄,也不能为宽而宽。最为重要的是,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对生活充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