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华华
在我国,生本理念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几乎同时起步。可以说,生本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本身就是为课程改革确立核心思想。生本理念以科学教育观为基础,是对传统考本、师本理念的批判,是新课程改革“革除应试弊端”“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理论支点。
简单地说,生本理念是指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略设计等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即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目标,方法策略主动匹配学生,师生角色重新设定,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
不同对象、不同内容的生本教学在具体内容、方法、策略等方面有差异化需求。本文将围绕小学低学段的数学作业设计,就生本理念的实践进行探讨。
在“以考为本”或“以师为本”的思想下,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以使学生熟练、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为目标。作业设计与课堂灌输一样,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差异,具有强制性和教条性。也就是说,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但作业迫使其进行没有意义的重复性学习;而有些学生有知识或经验漏点,但作业不能照顾到个体的需要。而生本作业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二)”后,师本的作业是“将今天课堂上所学的每种图形画在纸上”,生本的作业则是“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剪下来进行图形拼接,看看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学生个体的兴趣,往往就是其需求点。
小学低学段学生的思维习惯、认知特征等方面与其他学段学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与成年人的认知特征区别更大。一方面,这些特征是由生理性的智力发育规律决定的。小学低学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极浅层的萌芽状态。他们有效的学习认知,主要是靠直观的体验、观察来完成,而不是抽象推理、关联想象。另一方面,小学低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非常少,处于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需求期,这也决定了他们对经验性、体验性的学习内容更感兴趣。所以,小学低学段数学作业应与学生直观认知习惯和需求相匹配,少一些纯抽象的数值、数理计算、推断、解析,多一些实践性的观察、体验、操作。
生本学习,特别是生本理念下的作业,学生多是在课下、校外独立完成,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在生本理念下,教师也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过度干预)。因此,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自主性、自律性有较高要求,而这恰恰是小学低学段学生的短板。由于接受学校常规教育时间不长,再加上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和责任担当,小学低学段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稳固的学习发展观,他们的学习行为不可能靠理想、责任、抱负等元素来驱动。要想保证作业完成质量、作业教育功能有所发挥,小学低学段的作业设计还需要具有自主驱动性,即让作业在内容或形式上能够吸引学生,使其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去完成[1]。
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课程改革之后“喊”了多年的“减负”,终于真正落地。“双减”政策之所以能真正落地,一是因为文件颁布的层级较高,二是文件对减负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针对小学低学段,《意见》明确提出不允许给学生留置课后书面作业。这个要求必须严格体现在作业设计中。其实,“双减”政策的核心基点也是“生本”,即减负是基于学生身心健康及综合素养发展的需求。
评价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常规手段。但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是量化的、结果型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的作业习题评判正误并给出分值。生本理念下的作业有明显的个性化、开放性特征,而且因落实“双减”政策,小学低学段基本没有了纸面习题类作业,作业结果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这样,教师就无法在统一标准下进行评价了。当前不少教师直接省略了作业评价环节,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评价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以及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意义,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取代的。因此,在生本理念指导下,教师不应省略评价,而是应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调整评价的目标指向,由原来的“用评价给学生定性”变为“用评价来指导学生成长”[2]。
“双减”政策要求低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教师进行作业设计必须严格落实。但是,教师不能教条、片面地理解政策要求,而是应仔细分辨政策制订的逻辑。就数学的学习而言,完全“无纸化”并不合理。例如,在讲解了“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13-9=?”“12-9=?”等数十道同质化的计算习题。这样的机械性作业确实应该杜绝。但是,一些具有活动性质、探究性质的作业,也没有必要完全回避用纸。比如,在讲解了“认识图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各种自己喜欢的图形,并用剪刀剪下来进行拼图游戏。这样的作业虽然用纸,但不应定义为书面作业。
当然,根据政策要求和学习需要,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活动型、体验型、探究型的无纸化作业。以“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教师可以不给学生布置同质化的书面作业,但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式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20 个玻璃球(其他材料也可,鼓励学生根据实际自选材料)自设情境进行计算练习。如:“我有16 个玻璃球,小明借走了8 个,我还剩下几个?”学生一边自设情境问题,一边从16 个玻璃球中拿走8 个,然后数一数还剩下几个。这种操作式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深度领悟计算数理,培养数感。
在课下自主和独立情态下,教师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自觉地完成作业。基于对小学低学段学生学习心理的把握,作业设计要想发挥自身的驱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内容上要选择小学低学段学生感兴趣的,比如童话情境、与学生生活关联度高的情境等;二是形式上既要有趣又要多样,如游戏、比赛、手工、实践任务等,这些形式都比较受小学低学段学生欢迎。此外,小学低学段学生的情感持续性较低,很容易出现兴趣迁移。所以,即便形式有趣,也要注意经常变化,以免学生产生兴趣疲劳。
例如,在讲解了“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将学生分组(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利用课后托管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购物模拟活动:森林王国新建了一个商业街,开了好几家商店,有卖水果的,有卖文具的……让学生分配角色,扮演顾客、营业员(活动中可互换角色),用样币进行购物模拟体验。这种具有童话味、游戏味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在活动中,学生自然能够巩固所学,熟悉人民币,还可以培养实践意识。
应试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主要是集中于课后的巩固。原因是两点,一是通过课后机械重复性作业,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等技能,二是小学低学段学生识字量相对较少,安排其课前自主预习的难度较大。在生本理念下,教师应该改变这种作业设计思路,课前先学作业应受到重视,原因如下:第一,先学作业能为课堂教学打下思维和情感基础,有效提升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第二,在没有学习新知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较少受“定式”影响,而先学作业具有较高的个性空间和探究空间,对满足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前,教师可安排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某个事物的长度。学生因头脑中没有尺子、刻度、单位等概念约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等素养,比如用笔、用绳子、用胳膊等事物来表达长度。一旦听过课,建立了米、厘米的概念后,学生的这种思维个性和创新空间就会逐渐消失。
课后作业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以“认识时间”这一课为例,课前先学作业是“你知道如何来确定时间吗?生活中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工具?你还听说过哪些时间工具?闹钟的表盘上有哪些东西?”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对时间表达的工具进行初步了解,尝试分析表的构成元素。而课后作业则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编写日程表,列出几点做什么”。课前作业的作用是为课堂教学提供经验材料,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提炼归纳的思维能力;课后作业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起到巩固作用。
数学知识源于自然、生活实际,是用数学语言对生活、自然的提炼。同时,数学又反馈生活,服务生活。因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都离不开对实际的了解。但这恰恰是小学低学段学生的一个短板。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较少,会影响其学习和运用数学的质效。因此,以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是一项重要任务。积累不仅可以提升当前的数学学习质效,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一系列课前、课中、课后观察、体验、探究活动。在课前,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角,“生活中到处都有角的存在,请大家在生活中观察,看一看哪些事物有角,想一想角有哪些特征。大家来比一比,谁观察、发现的角最多”。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用硬纸板剪成两个宽条,组装成一个简易圆规或表盘的指针。学生拨动指针,观察角的变化,总结角的种类。课后,教师让学生再次观察:“生活中的角有什么作用?这些角有什么特点?角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这组作业层层递进,由初步认知到操作体验,再到精细观察、探究思考,不仅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课知识,而且能为其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本理念下的数学作业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但是,由于小学低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他们参与完成生本化作业通常并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认知,也就是不清楚完成某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而目的性不强的学习往往会影响学习质量和效率。比如,某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学生不知道,所以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缺少强烈、明确的实践意识,不会有意强化训练。要想解决学习导向不清的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正确使用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提炼、归纳学习成果,使其自主学习由无意识逐渐发展为有意识。
例如,在讲解了“认识图形(二)”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用硬纸板制作一套七巧板,然后用七巧板进行拼图游戏。每拼成一个图形,家长就可以帮助学生拍照上传到班级微信平台。教师将学生的拼图作品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先让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使其通过自建评价标准实现对自身学习目标的定位(“我”认为这样好,所以“我”也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或像这样学),并培养其分析、判断、表达等能力。然后,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某某同学值得表扬。因为他不仅拼出了课本上展示的图形,还拼出了一些自己独创的图案。这种创新精神非常棒!”这样的导向性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低学段作业设计,教师应把握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抓住学生认知特征、构建自主学习驱动机制、落实“双减”政策要求、调整评价目标指向等要点。在实施策略上,教师可重点关注纸面作业理性归零、内容和形式丰富有趣、前后作业相互配合、体验探究帮助积累、优化评价使之发挥导向作用等。教师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可以促进其高质量、高效率地发展,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