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星,姬孟丹
(1.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2;2.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6)
“公司治理”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MBA、EMBA 学习的主干课程,我国公司治理实践从20 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至今有30 多年的历史,它从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上升到一个学术领域,并逐步发展为一门学科。2020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管理科学部正式将公司治理列为工商管理二级学科。我国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组织嵌入的中国式公司治理模式,集合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优点,突出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公司治理”课程思政,在介绍公司治理一般规律和全球范围典型模式的同时,以“聚焦中国”为主题推介中国独特的治理机制、治理模式和典型案例,通过了解中国企业成功治理实践和传统文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挖掘并提炼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智慧,讲好中国公司治理故事,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课,不是简单的课前五分钟,也不是简单的说教一些政治新闻、事件,而是在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004 年,党中央出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上海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试点。2020 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了周密安排,强调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当前,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课程思政”“新媒体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精准思政”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有关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研究,主要从课程思政的内涵、精准思政、互联网与课程思政、新媒体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等角度进行了研究。王学俭,赵文瑞[1]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形态、新模式,对课程思政、精准思政、微思政等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课程思政与新媒体相融合,实现课程思政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王妙妙、纪建强[2]专门对精准思政进行了研究,认为实施精准思政需要把握和精准定需、精准滴灌、精准评估三个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大平台,精准推送思政信息,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韩宪洲[3]对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建设的深化思路、实施效果评价的策略。李辉、孙晓晖[4]从课程思政精准性、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精准思政的定义,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分析了精准思政需要精准到不同对象的必要性,并对精准思政的现实基础、实施可行性作了分析。吴满意、景星维[5]对精准思政的内涵生成和结构演化做了探索,分析了精准识别、精准定制、精准滴灌、精准评估的精准思政的过程,论述了精准思政的高效性、针对性、全时性、智能性特征,提出精准思政的结构演化过程,从信息挖掘、智慧学习到管理控制。王学俭、石岩[6]分析了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实施的难点,从国家、学校、教师角度提出了实施策略。何良伟、靳玉军[7]从新文科背景下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问题进行了研究,强调思政与基础课的融合、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思政与实践课的融合,提出了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协同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本研究主要基于在新财经改革背景下,“公司治理”作为管理类主干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使用先进教学平台,融合新媒体,实施精准化、智能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以企业家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助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的管理类人才。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者,教师以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和爱国情怀,增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增长个人才干和本领。课程思政是位居首位的最直接的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影响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8]。这对企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突出党组织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作用。“公司治理”课程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深入挖掘中国企业成功治理经验,发挥课堂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用企业家精神感染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在企业发展历程和治理经验中,体会公司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公司治理”课程思政既要重教书又要重育人,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制度背景和公司治理实践,围绕中国特色讲解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与基本原理、中国实践与国外做法的对比中凸显我国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巧妙地将专业与思政有机融合。“公司治理”课程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是心灵上的洗涤,让学生深入学习了公司治理之道,学习了做人之道,体会了国家治理之道,增强广大学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的责任感、使命感。
“公司治理”课程内容涵盖了公司的发展历史、公司的力量、公司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高层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信息披露等,每一部分内容都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宪法与法治精神等思政元素。在公司委托代理理论中,结合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带领学生讨论个人未来作为经理人将如何行事,如果自己是股东又如何考虑,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股权结构知识点中,通过对双重股权结构的讨论,认识“平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股东权力方面的重要体现;通过将我国出现的大股东“掏空”行为作为反面事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诚信”“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束大股东不道德甚至违法违规行为,从而促进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的建设历程,深化学生对我国国情及我国在董事会制度建设方面短时间内取得的重大进展的了解,增加认同感,提升自豪感,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和爱国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高质量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倡议”“四个自信”等关于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文件政策纷纷出台,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特别是中国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党委会与国有企业治理”这一成功实践,带领学生讨论党组织在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意义,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树立将个人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结合的远大目标和理想。通过华为、海尔、京东、阿里、海底捞等具体企业案例,分析企业存在的目的,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比如,讨论华为的共同价值观治理模式,在治理层实行集体领导,不把公司的命运系于个人身上,集体领导遵循共同价值、责任聚焦、民主集中、分权制衡、自我批判的原则。华为拥有完善的内部治理架构,可以做到让各治理机构权责清晰、责任聚焦,但又分权制衡,使权力在闭合中循环,在循环中科学更替。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华为任正非作为优秀企业家的情怀和格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讨论,居安思危的精神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阐述的可持续原则,从任正非在二十年前《华为的冬天》到世界500 强企业;从华为承受美国政府压制到鸿蒙系统的问世,都显示了中华民族在危机面前的团结精神,以此来唤醒学生个人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共同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紧扣“公司治理”课程知识点,从网络热点事件中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育紧跟时代节奏。比如,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国有企业的担当与作为,发挥的社会功能,从而引申到公司的力量知识点。从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事件,讨论独立董事的重要性,如何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深化学生对独立性的理解,引导学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纪律检查和党内监督的重要指示。独立董事监督大股东、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职能,可以引申到从公司治理实践层面深刻领悟社会主义社会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为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企业管理人员“选好人、用对人是头等大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坚定信念、人事担当,牢记自己的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等重要论述,深刻理解经理人科学选拔和审慎履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经理人应该如何做,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良好的职业道德,面临各种诱惑应该如何做,面对挫折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从国有企业“59 岁现象”,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思政元素,通过分析因“59 岁现象”而身败名裂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体会依法履职、在法治的框架下行动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宪法与法治意识,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经理人的职业道德。
“公司治理”课程思政是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停留在课堂,而且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24 小时全方位无缝衔接,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解读使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增加行动的自觉性。课程思政是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聚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呈现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因此,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与法治精神、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结合中国企业实践加大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通过沉浸式教学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
公司治理理论源于企业实践。公司治理作为决定公司效能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历史传承等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公司治理体系。“公司治理”课程包含大量的企业案例和思政素材,从我国治理实践来看,我国古代晋商、徽商、闽商等商业组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字节跳动、美团、京东、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涌现。这些生动的案例和背景素材,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了解实践。
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课程内容为主要框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思政元素,设置“热点资讯”“行业前言”“聚焦中国”“抗疫专栏”等栏目。按照课程内容分布,从思政育人目标、思政元素与相关知识融入点等方面着手,建立课程思政大纲,挖掘课程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并探索每个知识点的课程思政融入点,使课程思政真正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提高思政教育的体验感和使命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课堂讲授与分组讨论相结合[9]。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组织学习小组;教师根据课程进度,设计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综合选题;组长组织讨论,全组共同收集整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汇总讨论;以PPT 的形式汇报,师生点评(也可云班课在线互评)。此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营造互助合作的学习气氛。从股权结构设计、董事会决策、经理层执行、信息披露、治理模式等角度入手,选取并分析有代表性的案例,由案例引申并提出需要思考的理论前沿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材学习,最后再回到现实问题,并且把公司治理出现的问题经过深入讨论,师生一起归纳出答案。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观察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复杂难懂的理论模型,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答疑;对教学重点,给学生布置结合实际分析的相关讨论或论文作业,并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之一。针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企业未来的治理模式、治理机制和治理策略。结合古语“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才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规也”,通过模拟召开董事会,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提升学生对董事会构成的理解,充分认识董事勤勉义务和忠实义务,树立个人的职业理想和追求。
课程思政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作用,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动课程思政工作联网上线,打破传统时空限制,以讲故事的形式、可视化的表达、差异化的传播、互动式的交流,提升课程思政的时代感和吸引力[10]。高校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发展需求和学习状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触动点和共鸣点,强化师生互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融合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网络学习的“第三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网格化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利用学习通、智慧树等网络教学软件开辟“公司治理与四史”模块,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充分挖掘国家治理经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做法,比较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公司治理体系上的差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公司治理体系的经典论著,加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结合企业所有权性质和经理人激励,通过相关案例,组织学生线上讨论国有企业和企业家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爱国”“敬业”的价值观在经理人激励和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并勉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经济学家熊彼得说,企业家是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家能让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成为与土地、资本、劳动力并列的第四大生产要素。“公司治理”课程拥有大量的国内外公司治理企业案例,这些成功企业的企业家,体现了敢于承担不确定性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例如,海尔的张瑞敏在20 世纪80 年代接受青岛电冰箱厂,敢于砸冰箱,注重技术研发,成就了今天的海尔;任正非在20 世纪90 年代毅然决定投资芯片研究,舍得把公司股份分配给员工,实行全员持股治理模式,并且在美国政府的压制下勇于为国家作出企业贡献。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视频播放等形式分享这些企业家的经验做法,以榜样示范引领,使学生学习、对照、效仿,产生共鸣。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诠释“敬业”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在个人专业领域深入研究,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善于捕捉外部机会,锻炼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意志,培养“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知名企业家、优秀校友进校园、进课堂,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线上交流,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分享企业的治理经验。通过企业家的亲身分享,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公司治理”课程思政围绕人才培养,在课程教学、热点事件、中国企业改革实践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通过教学创新改革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体验感和使命感,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教学空间,织密课程思政的网格化教学体系,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企业治理的历史经验,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认同,树立法律意识,追求企业家精神,提高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和才干,最终实现课程思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