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明,李文英,郑智聪
(西安理工大学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2月27日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其中明确指出在高校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提高实践教学比重。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到,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广大团员青年要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实践育人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高校不断强化理论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使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全育人”和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格局实现有机融合。
当前,实践育人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志愿服务类活动、文体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以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为主线,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以实践、知识学习和应用以及考察调研等方式来实施的一种育人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3]。青年时代是个“多梦的季节”,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形成了青年知识分子独有的精神个性:想象力丰富,思想活跃,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同时还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大学生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实践经验太少。青年学生想要了解国情、走入社会,就应该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形式,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寒暑假,步入社会开展相关实践、调研等活动,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验社会生活、认识社会、感知社会并提高个人能力的有效方式。现阶段,实践育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开展实践育人的过程中,要把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放在首位,坚持社会实践和创新思维、理论学习相统一,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构建完备的实践育人体系,应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以提升实践育人质量为目标,以宣扬红色文化、开展志愿服务、考察调研等方式为抓手。实践育人工作能够很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而开展实践教育最直接、最具吸引力与影响力的模式就是社会实践[4]。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应当构建以“提升能力、全程教育、特色突出、层次鲜明”为主线的实践育人体系。
提升能力指要将全面提升大学生能力作为实践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各种形式、方法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全程教育指在开展实践教育时,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应突出育人的目标,以各类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过程中,为达到育人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不断调整并完善方式方法。
层次鲜明指开展实践教育时要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个性,多层次、多类别实施。应当考虑教育内容的普适性,保障教育内容对所有学生均可适用,也要保证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保障每位学生都可以接受多种类型的教育。
特色突出指在开展实践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和专业要求分类进行,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保证高校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为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升教育质量、深化素质教育,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对实践育人的路径进行了拓展丰富,教育内容包含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第二课堂等多方面。与此同时,高校也在实践教育中不断纳入军事训练、红色教育、实践动手、社会教学、一线教学等内容,极大地拓宽了实践教育的教学路径,促进实践教育发展更加成熟。
总体看,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第一,开展实践育人前,要综合考虑、全面设计,不同的院校、组织以及单位对实践育人的重视度不同,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育人尚未完全发挥作用,同时承接社会实践的组织、机构、单位等并未很好地理解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对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指导深度尚有欠缺;第二,部分高校在设计实践活动和项目时缺少系统性、传承性,开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实践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相结合,导致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缺乏深入思考,不能深刻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第三,高校对实践育人的评价方式有待改进,如对社会实践的开展成效以新闻宣传报道、实践基地挂牌、实践基地协议签订等为主要指标,不能很好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实践意义,容易误导学生开展实践的方向,对社会实践长期有效的发展不利[5]。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有效方法,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具有以下特点:
1.实践目标明确。实践育人的目标需要在实践中明确,同时需要对实践的方式方法进行完善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社会实践应该具备明确的实践性,实践过程要有明确的目标,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原则,选取操作性较强的题目,经过前期筹备、实践开展、总结撰写、成果汇报等过程完成实践。
2.培养协作能力。高校育人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大部分以学生个人为单位布置安排任务,但同时实践育人要求学生要学会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大部分为“0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受其生活环境、家庭因素等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含: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等,这些形式决定了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人进行沟通并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实践,能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3.增强责任意识。实践育人要求学生培养锻炼自身的民族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将个人发展同民族复兴相结合,将个人所学同社会所需相联系。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与实践育人的要求相贴合,通过实践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提升专业能力。实践育人和社会实践的内核是一致的,都是“学以致用”。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了专业知识、政治理论知识、通识教育知识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特长,理论联系实际,完成预定目标,这是一种具有专业性、务实性、目的性的学习过程。
1.提升道德品质。通过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将道德修养学习落到实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感受社会现实,磨炼意志,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近些年来,国家呼吁学生前往条件艰苦、欠发达区域发展,这是因为艰苦奋斗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形成优秀品质。
2.强化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使用专业知识的途径和场所,是新的专业学习课堂。在这个新课堂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发现学习、探索学习,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寻找发现,同时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例如,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和专业相关的新技术知识,其通过对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实地调研,可以了解到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也不断强化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在专业知识得到延伸的同时,学生的体验更加丰富且深刻。
3.体验社会生活。如今的在校大学生都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络的发展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密不可分。网络信息十分丰富,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社会万象,由于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大、多样性、碎片化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都有较大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走出网络,走出宿舍,走向社会,让学生在体验现实社会中了解现实、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4.感受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从网络、书籍等各种媒介中看到,更可以在各类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中深刻感受。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无论是何种选题,无论是线上或是线下开展,必定会与实践所在区域的风土人情产生交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并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高校在对社会实践进行顶层设计时,要注重过程辅导,将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与党的最新理论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紧密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个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团队,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实践的开展过程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过程,提升了实践育人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
1.开展前期培训。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前,高校会针对需要开展社会实践的学生群体开展培训,主要围绕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方面,讲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基本特点、基本流程、开展方式等内容。教育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政育人功能。
2.组建实践团队。社会实践通常会采取团队实践与个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如果选择集中组队的方式,一般需要学生自行完成实践队伍的组建。组建实践团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队员寻找、文献查找、资料调研以及项目申报等环节,提升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开展实践调研。社会实践调研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负责,团队协作完成。调研工作可以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采访等方式开展,学生需要提前安排好实践计划,明确实践目标,规划实践调研内容,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要保障调研结果的质量。实践调研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成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
4.形成实践成果。通过社会实践调研,学生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将书本知识同实际相结合,用知识服务社会。调研完成后,需要对社会实践的过程、内容、感受进行归纳总结,使认识条理化、理性化、深入化,形成调研报告或者学术论文等成果。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本科期间主要以课程的学习为主,缺乏科研经历,社会实践可以很好地填补这一空白,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的效果。
高校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学工队伍的力量,对社会实践团队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和帮助。专业教师对社会实践的选题、开展以及成果形成都有很大帮助;学工队伍在实际操作、安全保障方面,可以进行全程跟进。高校的各单位、各部门要互相沟通合作,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作用。
社会实践可以作为“挑战杯”和“互联网+”等大赛的孵化平台,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初步成果,专业教师可以基于此进一步探索挖掘,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成熟的学术成果或者科技作品。通过引导培养,能够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术成果的转化质量和比例,实现“实践+科研”的教学目标。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紧扣青年工作的时代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以实践为导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以此来切实发挥社会实践的实践育人作用。例如,2022年西安理工大学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为: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要求紧紧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以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意义、有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青年大学生自己组队立项开展丰富有内涵的实践活动,让“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得更加实际、更具实效、更接地气[6]。
高校要积极探索新的社会实践工作模式,以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第一,每年社会实践工作可以开展立项发布会和优秀项目评选,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遴选和推优。第二,注重榜样引领,挖掘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的感人事迹、优秀案例,通过开展座谈会、结题答辩等方式,对优秀的实践成果、感人案例进行宣传,扩大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第三,定期对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总结,通过学生意见反馈、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建立社会实践成效评价体系,打造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实践育人品牌。
实践育人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将书本知识同实际结合起来,用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方式。同时社会实践因其开展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等优势,可以有效提升实践育人的功效[7]。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任何思想观念都离不开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思想方法,要提高大学生的这种能力,就必须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提高学生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