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航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6)
1810年由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等人创建的洪堡大学理念是德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洪堡大学理念是在德国启蒙运动、新人文主义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欧洲大学的发展情况,以柏林大学的建立为实践土壤而形成的新的大学观念,其中蕴涵的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德国的启蒙运动
洪堡大学理念并不是灵光乍现的产物,而是基于当时的思想潮流以及社会背景,以柏林大学的建立为实践土壤而形成的新大学观。18世纪前的德国大学一直延续着中世纪大学的传统,效仿意大利和法国,其在大学的发展上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建树[1]。这也是由于民众长期处于宗教的影响之下,思想禁锢,且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使国家四分五裂,人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深层次思考本国教育的发展,在借鉴他国经验的过程中并没有新的突破。而德国的启蒙运动在18世纪中期发展到高潮,人们更加关注自由和个性发展。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不再禁锢在宗教方面,而是崇尚理性,更加注重科学知识的研讨与传授,提倡宗教宽容,使一些由宗教引起的冲突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由此,德国启蒙运动中的重自由、重理性、重科学、提倡宗教宽容的精神为日后洪堡大学理念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2]。
2.新人文主义运动
新人文主义运动是德国民族思想觉醒的象征[2]。新人文主义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运动起源于德国,崇尚古希腊的文化,重视科学、哲学以及人的精神自由。洪堡大学理念的创建者威廉·冯·洪堡幼年受到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在求学中对古希腊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人性的修养以及精神的自由有着更深刻的见解,在洪堡大学理念的相关论述中可以发现其存在着很多关于科学、自由、人性等方面的论述,这也得益于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启示。此外,在新人文主义运动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这些人在洪堡大学理念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人文主义运动为洪堡大学理念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奠定了科学、自由思想的基石。
3.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18世纪末期,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了欧洲领先的水平,产生了一大批如康德、谢林等著名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产物,近代哲学一开始就以人类理性为权威,认为人类理性是真理知识的产生源泉[3]。
因此,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促使着人们理性思考知识的产生与传授科学、自由等一系列真理性的问题。其中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里,自由首先是先验的,纯粹实践理性,即纯粹意志乃是自由的源泉,而自由又是道德的基本前提[4]。这为后来洪堡大学理念中自由、修养等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1.欧洲大学陷入危机
德国的大学与欧洲其他大学一样是中世纪大学的产物,18世纪的德国大学也与其他欧洲大学一样陷入了民众的信任危机之中。其作为中世纪的产物延续着大学相应的特权,产生了一些负面的社会事件,同时学校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使民众对大学产生了一定的信任危机。当时的大学作为中世纪的产物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大学亟须进行相应的改革。除此之外,一些打着宗教名义的政治战争使得学校学生数量急剧减少,德国大学的发展遭到了重创。
2.新大学观的萌芽
18世纪德国大学的发展无疑是困难的。在18世纪初,德国大学的招生数量急剧减少,比如海德堡大学在1701—1705年期间只招收了80名学生[1]。但是到了18世纪末,德国的科学及学术地位恢复如初,这是由于18世纪中期正处于启蒙运动的全盛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强大的革新力量[5]。在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传统观念和宗教的教条主义产生了怀疑,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探索真理的学术自由观念开始萌芽,其产物便是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以他们为代表的大学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学术自由以及对于学术探索的鼓励,但是在当时只是初步萌芽,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念,却为洪堡大学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3.普鲁士战败法国
1807年普鲁士大败于拿破仑军队,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失去了大部分领土,法军强迫关闭大部分大学,这其中就有哈勒大学[1]。于是哈勒大学的校长就带领部分教授离开了柏林找到了普王——威廉·三世,请求在哈勒大学的基础上建立一所新大学,普王回复到“好,有勇气!国家应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1]。所谓的“精神力量”就是教育,“物质上的缺失”就是国家危亡所丧失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换句话说,就是教育是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可缺失的手段或者说是重大环节。在此社会背景下,洪堡大学理念的形成就与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柏林大学是洪堡大学理念诞生和发展的地方,它的建立开启了德国大学的新篇章,洪堡大学理念逐渐形成,站上了学术历史的舞台。1809年,洪堡意外地被举荐为文化和教育司司长,他在仅14个月的任期里聘请了众多优秀学者,促使了柏林大学成功建立且为柏林大学留下了具有独特价值的教育信念,洪堡大学理念初具雏形。虽然在柏林大学建校之日洪堡辞去了教育司司长的职位,但后续的实践者推动着洪堡大学理念在发展中得到完善,影响至今。
洪堡大学理念开创了“研究型大学”新纪元,教学与科研成为大学的两大重要职能。陈洪捷教授在《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书中,总结了洪堡大学理念中的四大核心概念:修养、科学、寂寞、自由[1]。其中学术自由的思想至今依旧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此外,洪堡大学理念的提出更新了德国大学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促进大学自由发展科学的同时也实现了国家的“再生”与“复兴”。
洪堡大学理念将大学视为学者社团,但与此前不同的是,中世纪时期学者社团的主体是教师,而新大学观中的学者社团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是独立的研究者,学生是受指导的研究者。即科学研究与探索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可以在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相应的研究。大学成为兼具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高等教育机构。
自中世纪大学之始,大学的任务是教学,科研在科学院中进行,大学只是单纯的培养人才的机构,这就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脱节。学生只有理论的建构,没有实践的操作,教育脱离了人与社会的发展,大学也就被定位成“教学型大学”。而洪堡大学理念开创了“研究型大学”的新纪元,反映在大学的任务上就是“科学而达至修养”,大学不仅要培养有修养的人才,而且要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视为大学的两大重要职能。
在洪堡大学理念中,希望通过大学教育培养出有修养、有理智、个性自由的完人,培养出“类似希腊人”的德国人[6]。在此之前,德国大学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满足国家官吏的要求,所学习的知识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国家的需要成为大学输送人才类型的主要依据,这与我国古代科举制后期极为相似,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限制人才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洪堡大学理念对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普通教育、科学教育、修养教育,使人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培养出探索科学的有修养的“完人”。
1.培养目标——修养
修养一词的出现是受到了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1]。修养一方面注重人的自由发展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不追求外在的目标,只注重内在的成长。因此,修养主要是强调一种非功利性、纯粹的人才培养目标。修养虽然是建立在个人发展之上的,但是却符合国家及社会的利益,修养不仅能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还能保证社会的和谐进步。
2.教育内容——科学
洪堡大学理念中的“科学”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科学,它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它将科学视为一个整体,认为脱离科学而认识的事物是片面的。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也是精神的活动,科学被看作思辨的产物,几乎等同于哲学。此外,科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密不可分,科学是培养有修养“完人”的重要教育内容,“科学至上、研究至上”不仅成为德国大学聘任教授的一大标准,而且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3.先决条件——自由
自由是实现科学探求的先决条件,一个缺乏自由属性的场域是难以进行纯粹的科学研究的。因此,学术自由也是德国大学发展多年的核心原则。学术自由在德国大学发展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大学自治,也就是教授治校,将教育交给真正懂教育的人;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自由与学生的学习自由,这也是德国大学最重要的标志。教师有极大的权利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兴趣选择自己的授课内容,不必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学生进入学校后不必拘泥于某一课程计划的设置,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自主全面发展,例如选课自由、转换大学的自由等。
4.必要条件——寂寞
在洪堡大学理念中,寂寞就是要摒弃外在的杂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进而探求科学发展以养成修养,即寂寞是达到自由的必要条件。寂寞对于大学发展的影响,较多地体现在教授与政治以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上。受到寂寞的影响,德国教授与政治保持着极大的距离,专心居于象牙塔内探求科学,在追求纯粹知识的同时不掺杂其他的外在因素,将学术活动作为生活的主流。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寂寞作为大学中最不可忽视的内容是达到自由最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自由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先决条件,最终由科学达至修养。
洪堡大学理念中,大学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于此前的依附关系,而是一种“兼性共生”的关系。一个自由的大学与国家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大学自由去探索科学的同时也需要国家提供一定的支持,以保障实现自由探索科学和培养人才的任务[6]。大学培养有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以符合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这是大学自由带给国家的价值。大学“利益”的实现需要国家给予大学充分的自由,而大学回馈给国家的“利益”便是全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二者在不同形式下“各取所需”却又目标一致地为了生存、发展、繁荣、稳定,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洪堡大学理念奠定了整个近现代大学的思想话语体系和制度基础[7]。洪堡大学理念至今依旧被奉为圭臬,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能、培养目标、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洪堡大学理念将大学的职能从单纯的教学转向教学与研究并重,由此引发在现代大学的建设中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的思考。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发展科研的功利性愈发明显,而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影响了后续的人才输出。因此,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既要注重科研对于人才培养、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又要抓好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途径,只有获得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只有在高校中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洪堡大学理念要培养“完人”也就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与提倡的通识教育以及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培养“完人”的过程中要重视普通教育,洪堡大学理念将普通教育视为一种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进入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如今,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共同知识基础”[8],即开设的通识课程最为重视的就是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在此基础上进入深层次的研究学习,以培养兼具应用技能与创新性思维的高质量人才。
洪堡大学理念提倡研讨班的教学形式,即在教授的组织与引导下,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在交流中既可以补充已有的观点也可能会激发出新的灵感,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问答模式。研究生阶段的组会便是研讨班的一种延续,学生在各自导师的带领下就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探索,这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础,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除此之外,讲座制也是洪堡大学理念中所提倡的内容。讲座制发展到今天,其形式变化可能呈现出些许不同,但是依旧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如今众多高校都会邀请一些大师、名家举办讲座,以此来拓宽学生学术视野。
洪堡大学理念强调学术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选择课程,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学习自由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设定自主规划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这是教学自由的体现。此外,学术自由还表现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志趣选择科研方向及内容,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学术自由提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性,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且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并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