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名岗 黄浩琳
《史记·伍子胥列传》载:“阖庐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嚭伐楚,拔舒,遂禽故吴反二将军。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乃归。”〔1〕以此来看,孙武参加并主要谋划了这年的伐楚之战,因此吴王阖庐才听从孙武之谏,没有乘胜攻楚入郢。
“故吴反二将军”一个叫盖余,一个叫烛庸,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称“二公子”。这“二将军” 是吴王僚的同母弟。楚平王死后,吴王僚“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余、烛庸以兵围楚之六、潜……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2〕。当此之时,公子光趁机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3〕“吴公子烛庸、盖余二人将兵遇围于楚者,闻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4〕
从《史记》的记述我们知道:盖余是兄,烛庸是弟。封于“舒”的是烛庸,“居养”的是盖余。
这次伐楚,首先是“拔舒”,擒烛庸。“舒”本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与楚国相邻。《诗经·鲁颂·宫》说:“戎狄是膺,荆舒是惩。”〔5〕“荆”是楚,“舒”即“拔舒”之舒。“舒”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吴军“拔舒”后,挥兵向东北“执钟吾子”,“钟吾”在今江苏省宿迁市。再“灭徐”,“徐”在今安徽省泗县。最后“克养”,擒获降楚的盖余。
《史记》的记述取材于《春秋》和《左传》,吴王阖庐三年即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 年。《春秋》及《左传》有关于这年吴王阖庐伐楚的记载,现抄录如下:
《春秋·昭公三十年》: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6〕
《左传·昭公三十年》:吴子使徐人执掩余,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监马尹大心逆吴公子,使居养。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城之,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将以害吴也……吴子怒,冬十二月,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灭徐。徐子章羽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7〕
楚国使盖余(《左传》称掩余)“居养”,封烛庸于“舒”,让他们在边境对抗吴国,“以害吴也”。这次所谓“伐楚”就是针对这两位“害吴”的降将来的。
楚王使吴将盖余“居养”。“养城”,一般认为在沈丘县,沈丘以春秋沈国故地而得名,今为安徽省临泉县地。楚王使掩余“居养”时,沈国尚存,沈国是在掩余居养后的鲁定公四年,被蔡国灭亡的。所以“养城”不在沈国的地面上。从“与胡田以与之”看,掩余所居之养城紧靠胡国。因此,笔者认为“养城”应在沈丘县的东面安徽的临泉与利辛县胡集镇一带。
“胡田”是归姓胡国的田地,胡国本是依附于楚国的一个小国。楚以“胡田”给予吴将盖余,是楚侵占胡地,而且这个吴公子盖余正是7 年前擒获胡国国君的吴将,现在楚国强行把胡国的土地和人民划归胡国的仇敌,胡国对楚国深以为恨。
归姓胡国是舜帝之后,是商朝乃至更早的古国。1973 年陕西蓝田出土的周穆王时的麸叔鼎就是胡国的重器,麸叔即胡麸,他是胡国国君。春秋时期的胡国在今安徽省阜阳西南一带,紧靠楚国,在晋楚争霸中,因地缘关系而追随楚国。
胡国之事见于《春秋》以及《左传》。胡国是个小国,夹在吴楚之间,因参与了吴楚之间的战事而被记载。为了解孙武所谋划的吴国伐楚“克养”、擒盖余与胡国之关系等史实,我们还得从《春秋》《左传》等古籍说起。
《春秋·昭公四年》: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8〕
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9〕
公元前538 年,胡国参加了楚国在申——今河南南阳市北的会盟,七月接着参与伐吴。楚灵王使楚将屈申围困了吴国的朱方,八月攻克朱方,擒获了被吴国封于朱方的齐国叛臣庆封,尽灭其族。杜预注胡子说:“胡,国。汝阴县西北有胡城。”〔10〕
《汉书·地理志》载:
汝南郡:……鲖阳……汝阴,故胡国……慎阳,慎……〔11〕
杜预是晋朝人,他注《春秋》当据《汉书》。《晋书·地理志上》载:
“汝阴故胡子国。慎,故楚邑。原鹿、固始鲖阳……”〔12〕
从《晋书》和《汉书》的对比中可知,《晋书》之汝阴郡与《汉书》之汝南郡大体是一个地方,其中的“汝阴,故胡子国”完全是一个地方。
郦道元《水经注》之《汝水》最后说:“(汝水)又东至原鹿县,南入于淮。”杜预《释地》曰:“汝阴有原鹿县也。”〔13〕这是说,汝阴在淮河以北不远处的汝水东面。胡国就在汝阴。
据今阜阳利辛县和临泉县县志的记载,归姓胡国就在今利辛县胡集镇一带。胡国因是楚国的属国而参与楚国于公元前538 年伐吴。
胡国在安徽阜阳胡集镇一带,也得到了当地文史学者的查证,阜阳沈国磊讲:我市著名文史老专家司洪贤先生说“阜阳在周朝时为胡子国”。淮南孙治安在《皖北发现孙武唯一物化遗产:‘营泉’——兵家第一井》文中说:“春秋时期的胡子国,即今亳州市利辛县胡集镇,现存一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悠久历史的古井营泉。据地方志记载它属颍州‘七十二泉’之一。”这些是可信的。阜阳胡集镇是《史记》《左传》确切记载孙武助吴王阖庐伐楚的地方。
《春秋·昭公二十三年》载:“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髡、沈子盈灭,获陈夏齧。”〔14〕
这年胡国国君“胡子髡”因参加楚国领导的对吴鸡父之战而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有详细记载。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
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齧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诸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余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盈灭,获陈夏齧。”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15〕
这次打败胡国,杀死胡君髡的正是吴国将军盖余。三年后,楚平王死,第二年“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16〕这年四月,公子光弑吴王僚而自立为吴王。“吴公子掩余奔徐,公子烛庸奔钟吾。楚师闻吴乱而还。”〔17〕
盖余在鸡父之战中杀死胡国国君,使胡国人民深以为恨。没过几年,楚国又把胡国的土地 给了原吴将盖余这个胡国的大仇人,这使胡国人太憋气,不但恨盖余,也恨无道的楚国。但是,面对强大而霸道的楚国,胡国也没有办法,只能忍着。
吴王阖庐三年(前512),乃兴兵与伍子胥、伯嚭、孙武伐楚。这次伐楚,主要由孙武谋划,名义上是讨伐吴国亡将二公子盖余、烛庸。因钟吾国收留烛庸,徐国收留盖余,且两国不听吴国要其逮捕烛庸、盖余之命而放走了他们,所以钟吾、徐国也是讨伐的对象。
这次伐楚,牵扯到三个国家四个地方,孙武从开始就对四地进行了全面综合分析、研判,确定了攻取顺序,谋划好了四战之间的衔接,既出其不意而攻其不备,又充分抓住各方的弱点攻击他们,各个击破,结果势如破竹。
很下贱是不是,可我却做了很久,因为会场提供睡的地方。柔软的床垫,白到发亮的床单,让我可以睡得很好很香。
孙武指挥吴兵先进攻最弱的烛庸,“拔舒”。“舒”在今安徽舒城县。因为钟吾收留烛庸且不把他交给吴国,所以先攻下舒城,擒获了吴将公子烛庸。“拔舒”后接着伐钟吾。钟吾在今江苏省宿迁市,吴军从安徽的舒城转而向东北的钟吾,令楚军认为吴军回国而松了一口气。不料吴军“冬十二月,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灭徐”。徐国在今安徽省泗县,境内有山。在包围钟吾的同时,孙武派兵化装为民悄悄潜入徐国,堵截了源于山中的泗水。等到吴军到达徐国后,扒开山上的蓄水,水淹徐国都城,很快攻下徐国,徐君“章羽断其发”投降,“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
早在吴军伐徐之前,孙武就派吴国使臣到胡国执行“伐交”任务。胡国离盖余占据的“养城”很近。所谓“与胡田以与之”就是把部分胡国土地及人民划归盖余管辖,地和人都成了盖余的了,盖余收取胡人的地租。楚国是把胡国的土地和人民封给了盖余,这也就变成了楚国的。对此,胡国对盖余及楚国自然是又气又恨。胡人听说烛庸在舒城被擒,吴国又讨伐徐国,吴使一到,胡国就秘密而热情地接待了吴国的官员。
吴使先向胡君介绍了“拔舒”“执钟吾子”等战事的一些具体情况,然后向胡君说明吴国要剿灭盖余之意。胡君深受鼓舞,表示全力支持,因为这是胡国所求之不得的。吴使表示,只要胡国支持,攻克养城后,就会把胡田归还胡国。胡国君臣非常高兴,说会在粮食等物资供应方面竭尽全力支持吴军。吴使代表吴国与胡国签订了协议。胡国紧邻养城,有不少胡国人也在养城那边,除了物资支持,胡国还向吴军提供了许多情报。
吴使向吴王阖庐汇报了通使胡国的情况后,吴国又通过胡国向养城派去了公子盖余先前逃回吴国的部下,让他们暗中联系战友,传达吴国的起义和优俘政策,劝他们在吴军攻养城时起义。和公子盖余守养城的主要是其原来在吴国的部下,他们原本就是吴国人,早就盼着能回家了,所以大多数人都表示不再继续为公子盖余卖命了。无论是胡国还是养城内部,等待吴军攻城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
吴军灭徐后来到胡国,胡君早已为吴军安排好营地。吴军安营扎寨,打井安灶,很快便驻扎下来。养城的守军除了原来吴国的一些兵士,就是部分当地的楚国人和胡国人,他们早已听说吴军的厉害和战场形势,吴军围困养城后,起义的起义,逃跑的逃跑,养城很快就被攻克,公子盖余被擒,吴王阖庐下令杀了他。
吴军攻克养城可以说是很容易的,吴王阖庐很感谢孙武的谋划周全和得当,特别是得胡国之助而攻克养城,真的没想到这么容易,这本来是留在最后作为硬仗来打的。因为胜利,伍子胥、吴王阖庐等都产生了轻敌情绪,想趁机攻楚入郢,在孙武耐心细致的劝谏下,吴王他们才放弃了继续攻楚,吴军才安全地回到了吴国。
吴军撤走后,胡君收回了被盖余占据的胡田和百姓,胡国人民非常高兴,他们感谢吴国吴军的帮助,吴军打下的几口好井,因水质甘洌,也被当地群众保留了下来。胡君助吴军攻盖余并收回胡田得罪了楚国,和楚国的关系不断恶化。
楚国不但欺侮胡国这样的小国,连蔡国这样属十二诸侯的大国也欺压。蔡昭侯和唐成公到楚国访问,因为没有给宰相子常送与国君相同的礼物,而被子常扣留在楚国三年,逃出后,他们向北方同姓的霸主晋国请求讨伐楚国。
晋国在周天子的支持下集结18 国诸侯伐楚,胡国因无法忍受楚国的欺压,公开叛楚,参加了晋定公领导的这次伐楚行动。“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18〕在即将攻楚的关键时刻,晋国的副帅荀寅向蔡昭侯索贿,蔡侯不给,荀寅建议主帅范献子撤兵,18 国联军不战而退。
蔡昭侯万般无奈去求吴王阖庐。这时吴王仍念念不忘攻楚入郢,孙武说:“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19〕阖庐尝到了得胡国而克养城的甜头,自然同意得唐、蔡。蔡昭侯一到吴国,吴王阖庐立即同意,很快结成吴、蔡、唐联军伐楚,“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绩,楚囊瓦出奔郑,庚辰,吴入郢”〔20〕。
在吴军攻入楚国都郢城之后,楚昭王外逃,楚国一片混乱,“吴之入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21〕。胡国有点趁火打劫了。楚国安定之后,胡国国君胡子豹又不事楚,曰:“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22〕看来胡君确实烦透了楚国,已经豁出去了。结果,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 年,“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23〕。大国博弈,夹在中间的小国总是吃亏,弄不好就会亡国,古今中外亦然,胡国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