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事 体察入微
——读王燕的《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

2023-09-09 14:13朱静宇
东吴学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陆文夫王燕商务印书馆

朱静宇 宋 婷

被誉为“陆苏州”的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在文坛引起过重大的反响。不过,由于我国当代文学的数量特别巨大,文学潮流更迭非常迅速,有许多作家未及仔细研究与阐述,便匆匆消散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2005年陆文夫去世至今的近二十年时间中,尽管有王蒙等人所写的回忆录《永远的陆文夫》和王尧编的《陆文夫研究资料》两书出版,以及几篇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和一些零散的研究文章,但是一部专门、系统的陆文夫研究专著也没有。这与汪曾祺、路遥等作家的研究状况大相径庭。正如王燕在专著《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的“引言”里所说:“翻阅以往出版的多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关于陆文夫及其作品的研究,正逐渐缩减篇幅,从原来的专章专节的研究,发展到基本只出现在两处。”①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第一处是在介绍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时,《小巷深处》是位列“百花齐放”中的一朵小花,而另一处则是1980年代中期“市井文化写作”的一位参与者。因此,如何在我国琳琅满目的当代文学画廊中揭示与重塑陆文夫的形象与价值,完整而准确地评价他的文学贡献和创作个性,便成了王燕这部专著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如何系统而全面地切入陆文夫创作的研究?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住他的创作追求和个性特征?我们觉得,王燕在该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首先,“双重视角”的发现与运用。

对于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重要作家的全面研究,必须要有可以统领全书的理论方法。它不是对一个作家某个侧面的观察,也不是对某种创作技巧的分析,而是要能对这个作家做出整体的评价与描述。既要贴近作家的创作实践,又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这其实是对一部高质量学术论著的普遍要求。

在该书中,王燕发现“双重视角”可作为研究与分析陆文夫创作特点的理论支撑。她在梳理与体悟陆文夫的作品时,觉得思想探索性和艺术审美性的追求贯穿了他创作道路的一生。思想探索性是指作家的主观创作意图,是面向现实需求和引导读者的,而艺术审美性是面对读者、迎合阅读需求的。她感到陆文夫是一个胸怀远大的作家,从少年时就逐渐萌生出了浓郁的家国意识,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她又认为江南水乡的精致、细腻、灵秀,再加上陆文夫对大众文学的特殊偏爱,使其对于艺术的追求比起同时代的许多作家都更为强烈。所以,她感到运用“双重视角”的观察角度,可能最为适合于对陆文夫创作的把握。应该说,这种对思想探索性和艺术审美性双重视角的重视与运用,也是经典现实主义批评理论的要求。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关于剧本《济金根》的通信中,就曾明确表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就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努力方向。王燕感到在陆文夫这里:“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他始终坚持文学的社会功能,坚守文学创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又始终心系读者,探索着小说审美价值的最佳表现,而且陆文夫在各个时期的写作实践表明,他一直在努力解决好这一课题。”①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38-39、56、124-1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在此,一方面是经典现实主义批评理论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研究者在熟研作家的具体作品后的直观感受。王燕从陆文夫这一特定个案中,敏锐地发现了陆文夫创作的主要特点,并决定了自己开展研究的思路。

其次,寻根溯源、深入爬梳、知人论事的研究特点。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样,作家也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所塑造的。因而,细致入微地寻找作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敏锐地发现一般研究者未曾注意的方面,就成为区别研究成果优劣的主要内容。可喜的是,我们发现,在这部长达三十余万字的陆文夫研究专著中,王燕静观默察,潜心体悟,真正取得了知人论事的研究效果。

先看她对陆文夫“思想性探索”方面的论述。论者花费了不少的篇幅介绍陆文夫的生平经历,觉得陆文夫从长江边的泰兴起航,有着丰富的求学经历,并拥有一个多彩的幸福童年,这些自然影响到作家的心性。所以,她指出:“都说童年经验是奠定人生体验的基调,可以猜想陆文夫的童年基调是无拘无束的欢乐,所以他的文风的主调也是明快幽默的,总是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即便是讽刺批评也是带着温良敦厚的气息。禀性温良才能有‘糖醋’心情,才能品尝咀嚼出酸酸甜甜的人生滋味。”②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38-39、56、124-1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在当代文坛上,陆文夫常被称为是“糖醋现实主义”作家,王燕从他的少年经历入手揭示这种风格的来源,显然扎实可信。又比如,对于“四人帮”粉碎以后陆文夫归来不久的几个作品,像《小贩世家》《特别法庭》等在叙事与内容上略带拘谨,她是这样分析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政治上跌了跟头的陆文夫确实是十分小心的,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毕竟悲剧看多了心有余悸,谁都不想无端跌个跟头,连累家人亲属一起再受磋磨,他的革新与求变都是顺势而为的。”③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38-39、56、124-1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这段分析中肯、实在、准确。在谈到世纪之交陆文夫后期创作数量的衰退与平庸时,王燕说道:“当上作协副主席、人大代表,还有其他各种头衔,进入官场便身不由己。陆文夫越是想要保持谦虚、谨慎、文人本色,越不得不参加各种会议、各种应酬,在人事纠纷中去应付和周旋,花掉大量的精力。另外,《苏州杂志》的编辑出刊,他都亲力亲为,必然影响到他的创作,毕竟年事已高,创作的最佳年龄段已经过去了,不能像以往一样专注写作一事,小说创作的节奏明显减缓。”①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165、260、32、118、277、14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而且,写小说要有一种善良的天真,看透了也就没有了。这样的心态,自然影响到陆文夫晚年创作风格的转变。王燕的这种判断,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再看她对“审美性视角”的观察与把握。陆文夫的艺术手法与技巧在当代文坛是独树一帜的。对于它的成因与源流,王燕是这样解释的:“探索视角(倾向性)决定了他的现实主义文以载道创作立场,而艺术视角(审美性)使他确立为读者想的创作理念,这与‘苏州三老’的通俗文学创作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尽管陆文夫主观上一直否认和撇清,认为自己与鸳鸯蝴蝶派的创作无关,然而,从阅读接受来看,创作流派或者艺术风格的界定有时可能不在于作者的创作初衷,而是读者或者评论者根据阅读感受贴的标签。”②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165、260、32、118、277、14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苏州三老”是指周瘦鹃、范烟桥和程小青,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文夫在苏州工作时与他们相聚甚密。他们的审美趣味与艺术爱好显然对陆文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总结道:“这一边是‘探求者’同人们面向现实的‘为人生’的文学追求,另一边是鸳鸯蝴蝶派老文人崇尚精致的‘为艺术’的文化追求,这些对于他日后创新文学观念、双重视角创作特性的形成,还有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③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165、260、32、118、277、14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这样的观察,自然是论者在了解了陆文夫的人生轨迹与艺术爱好之后才能作出的准确结论。

同时,王燕还认为苏州的地方戏曲与文艺也对陆文夫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评弹,她认为就对陆文夫的创作具有直接的借鉴与启发意义。“由于长期生活在苏州,受到苏州评弹艺术的熏陶,他的小说很有点评弹的艺术韵味:时而行云流水,时而无语凝噎,看似平淡的叙述,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短篇小说《小贩世家》就能体现这种叙事艺术的特色。”④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165、260、32、118、277、14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她觉得《小贩世家》看似平铺直叙,却叙述得曲折有致、顾盼生姿,明显受到了评弹艺术的影响。

在王燕看来,作为一个在五十年代就成长起来的当代作家,陆文夫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坚守文学的使命担当,但另一方面,他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熏陶,并对苏州的评弹等古典艺术保持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这就使得他的文学创作既有了思想内涵,又有了阅读张力。他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位有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他达到了所处时代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的高峰。”⑤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165、260、32、118、277、14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由于能体察入微、知人论事,她的这一论断自然也就公正合理。

第三,感觉敏锐、勇于发声的评论风格。

尽管对于陆文夫的研究并不是一门显学,不过,自20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大半个世纪里,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学术成果。人云亦云、炒炒冷饭,显然不能满足学界的要求。可贵的是,在王燕的这本专著中,她常能凭借对作家作品的熟悉以及自己敏锐的艺术感觉,大胆地进行分析,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发表于1983年的中篇小说《美食家》,常常被研究者誉为陆文夫创作的代表作。王燕认为,《美食家》以美食为经、时间为纬,将中国当代社会波诡云谲、反复无常的历史巧妙地串联了起来,无疑是陆文夫小说创作中的最高代表。不过,她并不就此满足,而是继续寻找与挖掘这部小说之所以赢得读者的秘诀。她指出,在这部小说中,陆文夫采取了我国古典小说与传统艺术的技巧,与我国的传统美食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精巧绝伦的艺术文本。“充分借鉴传统话本与苏州评弹的艺术手法,采用章回体的结构、全知全能的视角,把长篇压成中篇,制造一波三折的冲突,构成了一个传统的叙事小说,这些都可以说是《美食家》艺术上出彩的地方。”⑥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165、260、32、118、277、14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如果说,《美食家》在令人捧腹的叙述中反映着历史的沉重和人生的无常,是一般文学研究者大都注意到的特点,那么,将传统艺术手法与苏州经典美食描写结合起来的讨论则是论者的独到发现。

又比如对中篇小说《井》的评价。王燕认为,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当时创作环境相对轻松,再加上陆文夫本身审美体悟的深化,作者在这时的创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因此,在写作《井》时,作家达到了一种自在状态,完全按照人物性格的演进加以描写。主人公徐丽莎原本是个可怜、可悲,甚至有点愚蠢的女人,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遭遇,她根本没有了活路。于是,在小说最后,陆文夫写着写着,就把徐丽莎写死了。王燕觉得,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的主体意识强化了。陆文夫已“不再拘泥刻板的主题写作,任由文学形象在笔下自由发展。”①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161、103-104、9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她感到,这时期的陆文夫处在最好的创作状态。

其实,王燕的感觉敏锐与勇于发声并不仅仅体现在对作家的歌颂与赞扬上,有时,她还会对作家作品进行直率的批评。这更显得难能可贵。《献身》是陆文夫复出不久之后发表的作品,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认为《献身》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其中的爱情观明显超出了当时“怨而且怒”的伤痕文学,也超出了传统小说“破镜重圆”的大团圆结局,体现了作者陆文夫温润和谐的人生态度。同时,她又坦率地指出:“在我看来,卢一民献身理想和事业值得嘉许,但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有负婚姻和家庭……事必谈社会主义、谈事业,现在看来未免矫揉造作……卢一民如此公而忘私的‘献身’显得有点不近人情。”②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161、103-104、9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文学是人学。当人物形象逸出正常合理的人情与人性时,它的真实性便自然会受到责疑。王燕对此的批评显然是客观公正的。

20世纪六十年代初,陆文夫的《葛师傅》《二遇周泰》等小说曾在文坛引起广泛的反响,并得到了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茅盾等人的高度肯定。不过,王燕也尖锐地指出,“从双重视角创作的角度研究这些作品,显然探索性视角以压倒性优势主宰着创作,以致某些作品忽略了艺术性,存在不足。”同时,“政治挂帅的硬伤如同产品的瑕疵,镶嵌在探索时期的小说中……因而使这些小说出现选材雷同、表现手法落俗的问题。”③王燕:《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第161、103-104、9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从论者选用的双重视角衡量,她觉得这类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均存在有不小的缺陷。

总言之,这是一部有着新颖学术观点的陆文夫研究新著。王燕选取的双重视角不仅对陆文夫创作的思想与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而且在艺术手法与技巧上系统、详细地揭示出了陆文夫创作的特点与个性。该著者在研究中呈现出来的见解与成果,定会加深人们对于陆文夫创作的理解,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

猜你喜欢
陆文夫王燕商务印书馆
Optical simulation of CsPbI3/TOPCon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advanced light management
Plasma activation towards oxidized nanocarbon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oint injection for back pain in patients w ith primary osteoporosis
茅盾与陆文夫
一种缘分
商务印书馆120年
陆文夫与《苏州杂志》
——由《苏州杂志》解读陆文夫的三重身份
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股东财产权分析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