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何建明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3-09-09 14:13:31
东吴学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文学创作

佘 飞

2022年10月30日,“国之大者·第二届何建明文学创作学术会”在苏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苏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工业园区宣传和统战部主办,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工业园区何建明文学工作室承办。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副主席何建明,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院长何向阳,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徐剑,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胡平,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黄宾堂,《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王必胜,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尧,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孟繁华,江南社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徐国平,上海大学教授许道军,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张谦,《东吴学术》编辑部主任刘浏,及江苏省文联、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新闻出版局、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工业园区宣传和统战部、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等多个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共5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院长何向阳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作家何建明文学创作所展现的“国之大者”与之精神内涵,对何建明40余年的60多部作品的重大社会贡献和特殊影响力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研讨。会议主题主要围绕何建明的创作特点、经验展开,同时又不局限于何建明个人的创作经验,而是整个中国当代文学趋势与问题的展开。当中涉及到报告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诸多议题,为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何向阳(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院长)指出,在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掀起学习二十大精神的高潮之际,召开“国之大者·第二届何建明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正恰逢其时。在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作家始终在场,中国文学不曾缺席。何建明及其作品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个。首届学术会的主题是“新时代的叙事”。国家叙事的概念和创作方向,既是何建明提出来的,也是他创作的一大特色,即题材的国家性、时代性和人民性,专家们对此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在文学界,特别是在报告文学领域,获得了强烈反响。这些年国家叙事概念和创作方法已经被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广泛运用,并在实际创作中积极推进了报告文学文体的发展。同时,在推动文学重大题材高质量发展方面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届学术会的主题是“国之大者”,国之大者在党的报告中屡次出现,是治国理政的标识性概念,体现了对国家治理中的国事国运等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牢记国之大者,不负时代使命,更是新时代作家的责任。何建明可以说是文学中关注国之大者,书写国之大者,有着强烈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的作家,排列成一个浩浩荡荡的书墙一样的作品,就是文学如何表现“国之大者”的一种具体的、实在的注释。何建明以自己40余年的辛勤努力与奋斗精神,以他现象级的文学创作实践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和表率。

王尧(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指出,作家和时代的关系是文学中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也困扰着不同类型的写作者,包括文学研究者。随着媒体的发达以及非虚构的兴起,报告文学受到各种各样的观察和思考。何建明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这个方式和他所有的作品成果一样意义非凡。他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思想者,他的作品体现的是一位作家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和使命担当。其次,何建明通过报告文学重构了文学的宏大叙事,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兴起以后对宏大叙事有所解构,宏大叙事在小说和其他文体里面是有所退却的,何建明对重大主题、重大事件的书写,通过自己的方式重构了宏大叙事,所以他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20世纪以来,中国革命、现代化建设,包括基层社会种种的历史的画卷,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多年以后,如果我们从文献里面来看20世纪以来的中国,看现代中国,看当代中国,何建明这些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文本和参照。第三,何建明对报告文学文体和艺术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报告文学是一种文体,非虚构不是文体,非虚构是一种方法,在这个方法之下,它可以有文学文体,也可以有非文学文体,报告文学是不能动摇的。

章剑华(江苏省文联主席)认为,何建明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报告文学创作的范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创作立足于时代叙事。报告文学是我国当今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体,也是最能记录时代,反映时代,讴歌时代的文学样式,同时具有真实性、在场性、文学性、可读性等特点。何建明所有的作品都着眼于大主题、大题材,表现出时代的大气象。第二,作品充满了家国情怀。时代叙事也好,国家叙事也好,都必须对祖国、对人民、对我们的家园充满感情,作家需要带着感情和情怀去创作。何建明的笔下始终充满细致入微的家国情怀和民生情结,始终张扬着对社会和时代强烈而鲜明的使命感,始终怀着对国家、对人民深沉的爱,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构建了这个时代的文学高峰。有学者指出,我们讲出什么样的故事,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民族,坏的叙事能解构一个民族,好的叙事可以形成一个民族,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天性,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的意义,所以文学创作对于我们社会,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导向意义。同时他指出,何建明的创作很好地回答了讲什么中国故事和怎么讲好中国故事:一是文学创作要有先导性。我们的文学创作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记录时代,反映时代,讴歌时代,引领时代。二是创作题材要有典型性。我们这个时代有大量的题材,但是在这么丰富的题材当中选取什么题材进行创作,要有非常敏锐的视角。三是作品主题要有深刻性。文学创作不单是提供一个故事,反映一个事实,还要通过作品来揭示社会的真理,时代的本质。

何建明(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指出,报告文学领导特别重视,部门特别重视,地方特别重视,写作的对象特别重视,社会特别重视,但是在文学圈里还不是很受重视。但报告文学在社会上的贡献,是我们其他文体不可能有的。我们一直在研究文本的功能,而没有研究报告文学的社会功能。这个现象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术问题,值得被关注、研究。其次,何建明结合自己的创作,对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提出了个人的评判标准:第一,首发作品发行量必须达到10万册。第二,十年以后作品能不能再版?第三,作品能不能改编成影视作品?这是十年前何建明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现在又增加了两条标准:第一,这部作品对当代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能不能起点作用?以及作品对国家治理、国家的发展进步有没有作用?在何建明看来,报告文学的社会功能是第一位的,如果报告文学不能达到强烈的社会功能,那么它的文学性是毫无价值的。同时,要实现报告文学的社会功能,只有通过文学性来加强,才可能实现其社会功能。第二,要有关注国家的情怀、关注人民的情怀和关注时代的情怀,要站在文本的情怀当中完成这三个情怀。

徐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以“襟怀”“气象”“文心”三个关键词说起。他首先指出这样一个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界羞于谈宏大叙事,宏大叙事的报告文学更是被人诟病。提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没有脱离宏大叙事这一命题。在何建明的作品中,题材广泛,天地山水,民生烟火,全被写进了作品,而这些创作恰恰是宏大叙事,宏大叙事的背后所体现的是作家的胸襟和情怀。第二,“气象”。徐剑认为,虽然中国的报告文学只有百年历史,但是报告文学史传的传统却是3000年,甚至是5000年历史。从夏商周开始,我们就有史官制度,古代的史官专门记录国家的大事、战争、灾难、民生,乃至朝代的更替,这其实就是宏大叙事。若是认真看古代史书,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都是报告文学。因此,报告文学中蕴含着“上古气象”,而这种气象正是发自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百年正道沧桑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下来?或许报告文学就能起到像《史记》一样的作用。第三,“文心”。文心就是要求写真实的东西。好的报告文学就像《史记》一样。中国作家的文心应该上接天心,下接地气。文心从哪里来?从大海来,从大山来,从人民来,从烟火中来,在何建明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有很好的展示。

丁晓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主席、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认为,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之所以取得了这么巨大的成就,是因为深刻地把握了所处时代的伟大主题,善于发现具有“国之大者”重大价值的写作题材,能够遵循报告文学作为时代文体的创作规律,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发展这种创作形式,能够牢记伟大时代赋予这个时代歌者的使命和责任,将报告文学写作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和生命存在的方式。并从“何建明报告文学的精神地理学”角度进行了阐释。他指出在何建明60余部作品当中,很多报告文学作品属于地方书写,有不少作品体现了高度的精神地理学写作的自觉意识。何建明对书写对象独特的地名地理精神意向的挖掘与表达,构成了具有何建明报告文学特色的重要价值,也是他的作品对社会、对地方文化所做出的一种独特的贡献。具体体现为三点:第一,独特的精神地理的发现、挖掘,为作品的时代主题找到了精神的根脉。第二,独特的精神地理的诠释,为作品创设了主题表达的基线。第三,独特的精神地理新表达,为区域创作具有标识度的新的精神形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践行。

张陵(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文学评论家)从“民生文学”的角度做了主题发言,他提出民生文学这个概念可以在报告文学理论当中慢慢崭露头角。首先,他指出,新时代最根本、最灵魂的东西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说起来很大,其实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民生。第二,“民生”是报告文学特有的概念,在西方的理念当中,人民的概念不是像我们这么理解的,西方文学理论是讲人性的概念,讲人的价值、人道,反映的是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出来的文学理论思想,对我们中国是有启蒙作用的。但是“人民”该是我们的文学理论,是我们社会主义所特有的东西,尤其是报告文学所特有的东西,这是报告文学今天对中国文学思想的一个贡献,但是这个贡献还没有被阐释,还没有被展开研究。随着“以人民为中心”这种思想不断地发展,民生文学这个概念其实是可以被我们接受的,而且这里面的内涵可以被进一步挖掘,这会形成一种报告文学特有的思想。第三,民生文学思想背后,其实已经有很多报告文学在实践了。第四,今天的小说理论讲人性,老局限于西方化的东西。小说理论跟报告文学理论不一样,报告文学不会去讲人道人性的问题,报告文学反映现实,但是不讲现实主义理论。

胡平(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指出,何建明的创作可以代表不同阶段的文学面貌,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常常以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现象和事件作为报告对象,同时出现全景式的纪实,这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特点。《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恐惧无爱》等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新世纪时期,我们的报告文学是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重要特征。主流意识形态的题材增加,同时不回避社会矛盾,但是主流、支流还是分明的,何建明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根本利益》《为了弱者的尊严》《国家行动》《北京保卫战》《生命第一》等作品可以代表这一时期报告文学一半的样貌。在新时代文学时期,报告文学的主题创作分量加重,何建明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那山,那水》《浦东史诗》《德清清地流》《诗在远方》等作品体现出这种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何建明在这一时期又开辟出另一条十分适合自己创作个性的创作道路,即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路线。这些创作大多属于红色题材创作,是主题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南京大屠杀全纪实》《革命者》《忠诚与背叛》《雨花台》等都是上等的报告文学作品。三个时期走下来,他的创作势头反而能够一浪推一浪,也是题材在推着他不断地往前走,应该说确实比较少见。有些题材与他共生,有了他才有这些题材的开发,这种现象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王必胜(《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指出,何建明之于纪实文学或者报告文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创作有四十多年,跨越了新时期、新世纪和新时代,是一位报告文学倾情的写者。他创作的时间长,著作多,获奖多,影响大,在当代作家中,尤其是在纪实文学作家当中并不多见。他的作品多反映重大事件,突出主题性,他以宏大叙事对社会世相、人文历史、精神心理,进行深切而生动的书写,形成纪实报告的大家气象。他认为,何建明的创作有以下特点:第一,聚焦大题材,书写社会问题。第二,注重从事件中开掘深意,反思问题,作品具有反思性。第三,擅于描绘英雄精神和典型的力量。其次,在文学表现方面,作品具有这些特点:第一,作品细节丰富,注重诗化的提炼。第二,作品艺术表现丰富,文意开阔。第三,语言具有散文化韵味,情节展现上强调辩证互动。

黄宾堂(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以《革命历史题材书写的新视角——以 〈革命者〉为例》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何建明新时代以来的报告文学创作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革命历史题材是何建明很重要的发力点,相继出版了《忠诚与背叛》《南京大屠杀全纪实》《革命者》《雨花台》等产生很大反响的力作。革命历史题材是一块巨大的资源宝库,如何取舍、驾驭和呈现,检验着作家的格局、思想和表现力的高度。他认为何建明在这一领域的创作中有新的追求和突破,体现在:第一,通过人与史的相互塑造,搭建历史的逻辑架构。第二,以生命的选择建立价值架构。第三,用文学激活历史,让人物熠熠生辉。

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指出,报告文学一方面它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另一个方面,它在飞速地发展,这个状况本身就是对经验式的争议的巨大嘲讽。改革开放以来,在40年的文学发展当中,报告文学曾经几度引领风潮。报告文学以它特有的真实性和文学性获得了读者和文学界的关注,成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文学成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何建明就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其次,对于报告文学主旋律创作和歌颂性的特点提出,我们不必讳言,正面歌颂是非常重要的,当代文学的动员时代结束之后,表达和反映国家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包括英雄模范,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的。作家有义务彰显一个国家的民族的价值,有义务让更多的人理解国家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最后,针对报告文学中真实性和文学性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提出,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文学性更重要。好的报告文学首先表现在文学性方面,文学性包括对人与事材的选择,对关乎人性人情的书写,这些书写一定会涉及到修辞和其他文学手法。我们从报告文学经典作品中被感动,都是因为报告文学作家对那些感人的人与事的动情书写。如果仅仅是真实性,报告文学和通讯和报道还有什么区别呢?何建明报告文学最重要的经验,也是对文学性的恪守和探索。

王晖(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从跨媒介传播的角度分析了何建明作品的社会影响。首先,他指出了何建明报告文学跨媒介传播的特点。何建明报告文学作品形成了多种媒介的共同传播,不同角度的传播,不同观感的传播,使得文字阅读单一的传播,变成了文字、声音、影像的综合立体式传播,实现了作品从纸媒到融媒的转换。传播形式从原本的单一化、纸质化的传播,向多元化、数字化的传播转向。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扩张了作品的影响力,同时,在跨媒介传播的立体交叉整合当中,作品获得了新的意义空间,从而延展了纸媒作品的生命力。其次,他指出了何建明报告文学跨媒介传播的原因。国家叙事是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最显著的叙事特点,也是他创作当中的自觉意识。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跨媒介传播,跟他聚焦社会关切度高的热点事件和时代主题密切相关。可以说从新世纪到新时代几十年发展的过程当中都有何建明报告文学的身影。第三,他指出了何建明报告文学跨媒介传播的意义。何建明报告文学通过跨媒介传播之后,阅读、观看、收听的受众以亿为单位,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报告文学纸媒传播的接收数量,是几何式增长。跨媒体传播能够让媒体在竞争的同时找到同舟共济的良好形式,带来“双赢”或“多赢”的效果,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适应网络融媒体时代特点,是报告文学甚至是所有文学样式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即如何在今天传播报告文学、传播中国报告文学,以及如何传播文学、传播中国文学。

钱江燕(上海作协办公室主任)指出何建明的创作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为: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现实生活的深度贴切和高度敏感;充沛的创作动力和热情;娴熟而又创新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大家的风范,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深度思考。她提出:第一,报告文学创作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获得生动的素材才能创作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第二,报告文学的创作必须具备对现实生活的贴近和深入,锻炼精到的观察透视能力,对社会生活的脉动,人民情感和心理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这样才能精准寻找到创作的题材。第三,文学创作必须守正创新,以文学素养和创新实践的努力撑起纪实文学创作的专业标准,才能写出真正能打动人、陶冶人的作品。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文学创作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时代报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现代企业(2018年6期)2018-09-21 05:21:16
《一墙之隔》创作谈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6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0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