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有军,史 深,罗勇军,王希江,张晓兵,王 诚,王效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乌鲁木齐 830002)
蜱俗称草爬子,是陆生脊椎动物专性、非永久性体外寄生虫。根据Barker等[1]的分类体系,蜱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寄螨目(Parasitiformes)蜱总科(Ixodoidea),下设3个科,即硬蜱科(Ixodidae,成虫躯体背部有壳质化盾板)、软蜱科(Argasidae,成虫躯体背部无盾板)和纳蜱科(Nuttalliellidae,仅有1种分布于非洲南部)。全世界共有蜱类3科907种,硬蜱科约700种,软蜱科约200种,我国已描述定名的有2科10属125种,其中硬蜱科111种,软蜱科14种,新疆已发现的蜱有2科9属45种[2-3]。
1.1 生活史 蜱是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节肢动物,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硬蜱幼虫由卵孵出后寻找宿主吸血,饱血后蜕皮为若虫,若虫期只有一期,经吸血后蜕变为成虫,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经过一段孕卵期开始产卵。硬蜱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完成一代(从雌蜱开始吸血到下一代成蜱蜕出为一个生活周期,即一代)需2个月至3年不等(因蜱种、温度等不同而异),寿命为1个月到数十个月不等。软蜱的生活史与硬蜱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软蜱的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成虫有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的特征,软蜱若虫期达1~6期不等,完成一代生活史需6个月至2年不等,多数软蜱一般可活5~6年,甚至达十多年,乳突钝缘蜱(Ornithodorospapillipes)和拉合尔钝缘蜱(Ornithodoroslahorensis)可活25年。温度、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是蜱种分布及季节消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温度对蜱的生长发育影响最为显著[4-5],为了适应不良环境和自身发育的需要,蜱和其他昆虫一样,也有滞育现象。
1.2 吸血性 硬蜱和软蜱在吸血习性上有很大不同。硬蜱在各变态期均需在宿主体表寄生吸血,只要寻找到宿主,不分昼夜一次性吸饱,生活周期中除了蜕皮和产卵外,一般不离开宿主,甚至有些种类的蜱蜕皮阶段仍附着在宿主体表。吸血时间的长短也因种类和虫期而异,一般幼虫期和若虫期较短,而成虫期较长。硬蜱的吸血量很大,各期虫体吸饱血后可以胀大几倍到几十倍,雌性更为显著,有时可达一二百倍。软蜱的吸血时间较短,只有在需要吸血时才爬到宿主体表,吸血前绿豆大小,饱血后可达大拇指大小,吸血后脱落,隐藏在宿主的住处,吸血活动一般多在夜间进行[6]。
1.3 与宿主的关系 蜱在生活史中有更换宿主的现象,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宿主蜱:发育各期均在同一宿主上度过,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如微小牛蜱(Boophilusmicroplus)和盾糙璃眼蜱(Hyalommascupense)等;二宿主蜱:幼虫发育为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若虫饱血后离开宿主,落到地上蜕变为成蜱,然后成蜱再寻找另一宿主吸血,一个周期需要两个宿主,如残缘璃眼蜱(Hyalommadetritu)和囊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bursa)等;三宿主蜱:幼蜱在一宿主上吸血,饱血后离开宿主掉在地上蜕变为若蜱,若蜱再寻找宿主吸血,饱血后又离开宿主落地蜕变为成蜱,成蜱再寻找新的宿主吸血,一个周期需要三个宿主,90%以上的硬蜱均属此类,如全沟硬蜱(Ixodespersulcatus)、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草原革蜱(Dermacentornuttalli)、亚洲璃眼蜱(Hyalommaasiaticumasiaticum)等;多宿主蜱:幼虫、各龄若虫和成虫以及雌蜱每次产卵前都需寻找宿主吸血,每次饱血后又离去,通常软蜱都属于多宿主蜱[7]。
蜱通过敏锐的嗅觉(位于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的哈氏器Haller's organ有嗅觉功能)寻觅宿主,它对动物的汗臭和CO2非常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 m时即可感知,这时它由被动等待转换为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成虫在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到宿主体表。蜱类对宿主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嗜性,如草原硬蜱(Ixodescrenulatus)主要寄生于旱獭属(Marmota)动物体上或其洞穴中,舒氏扇头蜱(Rhipicephalusschulzei)主要寄生于黄鼠属(Citellus)动物体上,蝙蝠锐缘蜱(Argas vespertilionis)仅寄生于蝙蝠类动物体表等,但大多数硬蜱则有广泛的宿主,如全沟硬蜱可以在206种哺乳动物、120种鸟类和少数爬行类动物体上寄生。宿主的活动,尤其是鸟类的季节性迁移,对蜱类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
新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蜱类区系调查研究,目前已发现或记载的蜱类有2科9属45种,其中革蜱属(DermacentorKoch)、硬蜱属(IxodesLatrille)、璃眼蜱属(Hyalomma Koch)各8种,血蜱属(HaemaphysalisKoch)、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Koch)各6种,异扇蜱属(AnomalohimalayaHoogstraal)2种,牛蜱属(BoophilusCurtice)1种,锐缘蜱属(Argas Latrille)和钝缘蜱属(OrnithodorosKoch)各3种[8]。现按新疆八大地理单元分布列表,见表1。
表1 新疆蜱类地理分布Table 1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icks in Xinjiang
3.1 蜱类传播疾病的特点 蜱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了蜱媒疾病的流行特点,同时也是制定蜱类综合防治对策的科学依据。与其他昆虫相比,蜱类在感染、传播和贮存许多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其特点在于:(1)蜱类耐饥能力强,自身寿命和存活期长,病原体对蜱类一般不加危害,两者终生处于共生状态[9],同时蜱类吸血后可提高蜱体内病原体的毒力及增殖能力;(2)蜱类各变态期有严格的营养协调规律,病原体借助蜱各变态期均需吸血和交换多种宿主的机会,扩大感染与传播范围;(3)病原体在蜱体内各器官中分布广泛,有利于疾病的多途径传播和扩大感染机会;(4)蜱类具有经卵和变态发育期传递病原体的能力,某些病原体在蜱体内繁殖,一方面通过变态传递到下一个发育期,另一方面,雌蜱还能经卵传递到下一代,这样蜱不仅是传播媒介,而且可作为病原体的贮存宿主,同时病原体还可借此渡过外界不利环境及流行间歇期的不良条件,进而确保病原体的长期保存与传播;(5)在同一地区常有几种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一种蜱可感染一种或多种病原体,这种混合感染势必使自然疫源性和流行病学调查的诸多环节都变得格外复杂。
3.2 对人、畜的直接危害 蜱多栖息于森林、草原牧场、灌木丛及半荒漠地带,其宿主非常广泛,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甚至是两栖类动物,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给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蜱在叮刺人畜时,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糜烂、急性炎症等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若大量蜱类长期寄生在畜体上,可造成家畜营养不良、贫血和发育障碍,不仅毛皮易受损害,而且会使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者引发全身感染导致死亡[10]。有些蜱种(血红扇头蜱、刻点血蜱、草原硬蜱、拉合尔钝缘蜱等)在吸血的同时还将唾液中分泌的神经毒素注入到人畜体内[11-13],引起宿主上行性肌肉麻痹和瘫痪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俗称蜱瘫(tick paralysis),此病多见于儿童。
3.3 新疆重要的蜱媒疾病 蜱作为一种高效的病媒生物,对宿主最大的危害是传播疾病,可通过叮咬、涎液、基节液、粪便及捻碎的体液等途径感染人类,目前已知蜱类与83种病毒、32种原虫,31种细菌、20种立克次体、18种螺旋体、2种线虫、1种支原体、1种衣原体及1种巴尔通体存在着感染或寄生的关系,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14-16],现将新疆重要的蜱媒疾病分类汇总,见表2。
表2 新疆主要蜱媒疾病及流行特征Table 2 Main tick-borne diseases and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in Xinjiang
蜱类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对人类和畜牧业生产危害极大,因此,蜱类的防制显得极为重要,但蜱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活习性各异,在防制中应根据不同蜱种的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滋生,切断传播途径,保护人群为重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 环境防制 某些蜱种如残缘璃眼蜱通常滋生在畜禽圈舍的墙壁、地面、垫料、饲槽等缝隙及鼠洞内,故圈舍建设时要做到“三区分离”(人居生活区、畜禽养殖区及种植区),圈饲畜禽应及时清除垃圾、垫料,清理圈舍周围杂草,捕杀啮齿动物,墙壁地面应堵洞嵌缝,防止蜱类孳生,同时对畜禽体表进行定期灭蜱。放养牲畜采用牧场隔离、转换草场与畜体灭蜱相结合的办法防制。
4.2 化学防制 化学药物灭蜱是当前应用最广的措施之一,具有方便、经济、高效等优点,但使用不当或长期使用会引起人畜中毒,增加蜱类抗药性,污染环境[17]。因此,在化学防制时要严格按照浓度配比,交替或综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低毒高效、安全卫生的杀虫剂(如氯菊酯、马拉硫磷、敌百虫等),以达到满意的灭杀效果。现将常用灭蜱药物汇总列表,见表3。
表3 常用灭蜱杀虫剂Table 3 Common insecticides for ticks
4.3 生物防制 利用自然界捕食性天敌、寄生虫及病原体、有杀虫作用的植物等对害虫进行生物防制,如禽类、啮齿类、鸟类、蜥蜴、蚂蚁和蚊狮等可捕食蜱类,猎蝽科(Reduviidae)昆虫可侵袭小亚璃眼蜱和囊形扇头蜱,膜翅目小猎蜂属(Hunterellus)和嗜蜱蜂属(Ixodiphagus)的寄生蜂可在蜱体内(多为若蜱)产卵,从而杀死蜱类。白僵菌属(Beauveriaglobulifera)、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烟曲霉(Aspergillusfumigatue)、虫生真菌(Entomophagousfungus)[18]、昆虫病原线虫(携带共生细菌嗜线虫杆菌和发光杆菌)、糖蜜草(melines minutiflow)、除虫菊(pyrethrum)、鼠尾草(sage)及百里香(thyme)等杀灭蜱类效果显著。随着蜱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生物防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今后防制蜱类的重要手段之一。
4.4 遗传防制 利用辐射(60Co)或化学不育剂(三胺硫磷、甲基涕巴等)使雄蜱染色体产生易位,失去生殖能力,从而达到蜱类防制的目的;使用早熟素2(Precocene-2)熏蒸蜱卵,可使雌蜱部分或全部不育;通过种间杂交选育不育个体,使雄蜱不育,雌蜱卵无法受精,同时配合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聚集叮咬信息素(Aggregation pheromones)和集合信息素(Assembly Pheromone)等使用,可使蜱在自然界中不断衰减,达到灭蜱的效果[19]。
4.5 免疫防治 利用蜱的唾液腺抗原或肠、卵巢等组织提取物开发疫苗,蜱接触到注射过疫苗的宿主后大多数会被杀死,即使存活下来其生物学指标也大大下降,此法可有效控制蜱类。抗蜱疫苗在蜱类防制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技术和成本等原因,目前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应用[20]。
4.6 个人防护 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活动,野外工作人员在蜱媒疾病流行地区工作时需做好个人防护,要穿浅色光滑的“五紧”防护服、长靴长袜,佩戴防护帽,裸露在外的体表喷涂驱蚊油或避蚊胺等驱避剂,工作时尽量走在路中间,少与杂草接触,不在草木茂盛的地方扎营休息,工作人员应2 h相互检视一次。蜱常附着在宿主的头皮、耳后、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皮肤较薄的部位,如发现被蜱叮咬,可用酒精、乙醚、氯仿等麻醉蜱,或用油类涂抹蜱足跟部的气门使其窒息,再用镊子取下,切记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残留在皮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21]。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朝着“五个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及医疗服务中心)、“三大通道”(北、中、南三条通道)的规划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国际铁路、货运物流、旅游及人口流动变得日益频繁,加大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风险和传播速度。因此,加强蜱媒生物监测,采取合理有效的防制措施,对做好新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健康中国”起到重要作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