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侠
徐州民政医院内科 221000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全身性血管疾病,内科住院卧床患者由于长时间制动导致其血流障碍因此更容易发生VTE〔1〕。内科住院卧床患者VTE发生率较高,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临床经验表明〔2〕,超过半数的内科住院卧床患者自身存在至少一项的VTE相关危险因素。由于VTE发生率高且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认为对VTE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进行预防〔3〕。近年来,我国的医院陆续开展了VTE 防治体系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旨在通过医院有力的防控降低VTE的发生率,提高住院患者生命安全〔4〕。近些年随着信息化技术与医疗工作的相互融合,已有部分医院开始尝试 VTE 信息化与自动化管理,借助信息平台和电子病历对患者VTE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从而有效降低VTE发生率〔5〕。然而关于VTE信息化与自动化管理在内科卧床患者中的应用目前尚缺乏相关报告,因此本研究将探讨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对内科住院卧床患者VTE的预防效果。
徐州民政医院内科共有临床护士30名,均为女性,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2.28±3.54)岁;工作经验为3~18年,平均工作经验(7.4±2.9)年;学历:中专3名,大专15名,本科12名;职称:其中护士长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5名,责任护士22名。所有护士对本研究知情并愿意积极配合,同时排除正在休假或准备离职的护士。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心内科住院卧床患者,分别在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实施前(对照组180例)及实施后(观察组180例)。纳入标准:①经各内科科室明确入组指征;②无其他严重性合并症或并发症;③精神状态良好、无严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均能够对于自我意愿进行清晰流畅的阐述;④患者及其家属享有知情权,并且签署该院正规的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疾病史、老年痴呆症、认知功能障碍、阅读功能障碍及沟通障碍患者;②合并严重残疾的患者;③合并心、脑、肝、肺、肾等疾病终末期患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实施前(2020年1~12月)行VTE常规护理管理,即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采用纸质护理记录单记录患者的各项情况,包括:①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ID号、入院时间、疾病诊断等);②VTE 风险评估:患者入院后应用Padua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患者VTE发生风险,对于Padua评分≥4分视为VTE高风险患者,对于VTE高风险人群主治医生需要对患者行D二聚体和下肢静脉B超检;③预防措施:对于Padua评分<4分的VTE中低危患者行常规性护理,即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多饮水、戒烟酒,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及行踝泵运动,对于年龄≥65岁的患者需行药物及物理预防,即皮下注射抗凝药物的同时佩戴抗血栓袜。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由内科与信息部共同构建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模型及大数据帮助内科护士通过人际交互的方式正确评价住院卧床患者VTE发生风险,具体措施如下。
1.2.1成立VTE系统管理小组 成立VTE专家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信息部工程师2名,VTE临床专家(即从事VTE护理研究工作10年以上,具有本科学历)3名、统计学专家2名及内科护士长1名共同组成。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并根据VTE预防指南,收集患者临床信息,经过反复商讨、验证及完善最后确定VTE系统管理相关模块及每个模块功能,并由信息部工程师编程完成。该管理系统以IPAD或手机为移动终端,以医疗信息系统为支撑平台,充分利用医疗信息系统资源,实现内科住院卧床患者信息化管理。
1.2.2构建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 系统主要功能包括VTE 风险评估、VTE 风险预警、VTE上报与追踪模块、健康教育模块等4大模块。①VTE风险评估模块:VTE专家小组基于Padua风险评估模型筛选出VTE高风险患者,在患者入院当天由值班护士采用iPDA评估引起患者VTE发生的高危因素,护士完成评估后,iPDA会自动对患者进行VTE风险级别评估,并根据不同评估结果给予患者预防措施,如评分为0分提示患者处于极低风险,不需要预防;系统评分为1~2分,提示VTE低危患者,需要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多饮水、戒烟酒,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及行踝泵运动;评分为3~4分属于中危,采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评分≥5分为属于高危,需要皮下注射抗凝药物的同时佩戴抗血栓袜,评估系统能自动设定VTE评估及上报时间,内科护士可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②VTE 风险预警模块:VTE专家小组于患者入院24 h内对其完成VTE风险评估,对于住院时间超过1 w的患者每周对其评估1次,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系统会根据VTE评估结果设置报警提醒功能,并根据iPAD界面中患者信息栏设置备忘及提醒功能,系统会自动提醒护士采取相关针对性措施。对于高危VTE患者持续进行动态评估至风险因素消失直至VTE风险评估量表评分为0分。系统完成评估后会自动生成评估时间及护士签名,评估护士通过设置提醒项及点击标注,系统会形成预警提示,其中红色为高风险,黄色为中度风险,绿色为低风险,护士可根据系统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患者评估时间及干预措施,对于系统显示为红色的患者评估时间调整为2 h评估1次患者下肢肿胀情况,每天测量一次D-D,同时需要皮下注射抗凝药物的同时佩戴抗血栓袜。对于系统显示为黄色的患者评估时间调整为8 h评估1次肢体肿胀情况,每3 d测量1次D-D,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及行踝泵运动。对于系统显示为绿色的患者每天评估1次患者肢体肿胀情况,每周测量1次D-D,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并多饮水,同时尽早下床活动。③VTE上报与追踪模块:确定VTE上报内容及流程,与信息系统对接形成有效的VTE信息化上报系统,并制定VTE三级质控制度,患者明确VTE后由值班护士于24 h内上报护理部,上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入院日期、住院号、VTE危险因素、VTE登记、VTE发生部位、患者临床症状等。护士上报患者信息后,VTE信息化管理平台会自动将信息推送给VTE专家小组,VTE专家小组了快速跟踪患者VTE评分、风险等级及干预措施设置的合理性,并对患者开展持续、动态的评估,充分获取患者相关信息后,与主治医生到病房实施联合查房,并向患者讲解VTE发生原因,提出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VTE管理平台上填写指导意见。科室护士可登陆系统查看VTE专家小组提出的意见,并根据意见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指导。④健康教育模块:VTE专家小组联合信息专家为患者制作VTE预防视频,并对患者展开针对性健康宣教。VTE患者风险防范意识与患者对VTE危险因素了解、VTE知识掌握及防范程度有密切关系。通过强化患者VTE相关知识对预防VTE有积极的意义。如通过向患者发放图文并茂的《VTE预防宣教图册》;在病房内为患者播放VTE预防宣教视频;在科室走廊上张贴VTE宣传图片;每个月为患者举办1次VTE预防讲座。
1.2.3对内科护理人员进行VTE培训 VTE专家小组针对内科全体护士组织一次信息化管理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都能掌握信息化系统操作和使用的方法。采取时点调查的形式,由VTE专家小组随机抽取内科住院患者,了解VTE 健康教育及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每一次调查都需要详细记录调查患者的总数量和健康教育落实数量,尤其要对高风险患者的健康教育情况进行重点记录。
比较实施前、实施后内科护士血栓预防知识评分、内科患者血栓评估时长、患者VTE发生率、VTE上报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①血栓预防知识:采用自行设计VTE相关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包括VTE基本概念(15条目)、危害(15条目)、风险因素(15条目)、临床表现(15条目)、预防干预措施(10条目)等5个维度,合计70个条目,每个条目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总评分0~70分,分值越高提示护士血栓预防知识评分越高。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33,效度系数为0.863,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②血栓评估时长:包括VTE评估时间、数据处理时间、结果处理时间。③VTE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④VTE漏报率:VTE漏报率=VTE漏报例数/入组总例数×100%。⑤医疗纠纷:包括语言冲突和肢体冲突。⑥患者满意率:采用住院的《VTE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包括VTE健康知识宣教、VTE评估效率、VTE预防措施落实、VTE预防效果、住院环境等5个维度,合计25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4分,总评分为25~100分,总评分>90分为满意。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63,效度系数为0.880,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实施后内科护士VTE基本概念、危害、风险因素、临床表现、预防干预措施及VTE疾病知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内科护士血栓预防知识评分比较(分,
实施后内科患者VTE评估时间、数据处理时间、结果处理时间均短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实施前后内科住院患者VTE评估时间长比较
实施后内科患者VTE漏报率、VTE发生率、护患纠纷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后内科患者满意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实施前后患者VTE漏报率、VTE发生率、护患纠纷及患者满意率〔n(%)〕
本研究说明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可提高护士VTE知识水平。以往心内科护士对VTE认知水平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对VTE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等知识掌握较差〔6〕。而应用信息化静脉血栓系统后再三向护士强调预防VTE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关质量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强化了护士对住院患者风险评估,使VTE防控观念渗透到科室每个护理人员,不断提升护士风险防控意识〔7-8〕。此外,科室采用三阶梯培训方式,确保科室每个护士获得有效的培训,提高护士学习知识水平〔9〕。
本研究说明信息化静脉血栓系统可提高内科护士VTE评价效率。考虑可能由于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整合了电子版的VTE风险与预防评估表,而电子版的VTE风险与预防评估表代替纸质记录单,有助于护士快速评估VTE,并能有效节省护士记录时间,提高护士工作效率〔10〕。另外,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将护理措施划分为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三个部分,系统能将结果自动导入到医院NIS系统中,医护人员若需要了解患者的情况可以随时登陆系统查看,能节省护士查阅患者病历时所需时间〔11〕。此外,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具备促进医护人员交流的功能,让护理信息系统与医疗信息系统的联系更加密切,医师完成 VTE 风险评估后,记录单可以自动关联评估结果,从而避免了冗杂的沟通、核对环节,提高了医护协作、沟通的效率〔12〕。
本研究说明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可降低内科住院卧床患者VTE发生率。这是因为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可帮助护士更加及时、准确的了解患者的 VTE 风险评估结果,从而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从而有避免引起VTE的危险因素,降低了患者VTE发生率。研究指出,针住院卧床患者,加强 VTE 相关知识宣教,详细地向患者解释VTE预防知识与方法,这对于降低VTE发生率有积极影响〔13-14〕。既往临床护士由于工作繁忙,采用传统的手工记录单评估患者VTE发生风险容易出现错漏,加之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不到位,容易导致VTE发生率较高〔15〕。而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将患者的各项数据整合到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中,能够借助信息系统读取数据,并对高风险病例做出预警,从而加强高风险患者监测,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降低VTE发生〔16〕。
本研究说明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可提高内科住院患者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患者VTE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这是因为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提高了内科护士VTE风险防范意识,使护士能做到及时上报,有效预防VTE〔17〕。另外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能节省内科护士VTE风险评估时间及报告书写时间,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使护士能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确保患者护理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提高了患者满意度〔18〕。
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可提高内科护士VTE管理能力,降低内科住院患者VTE发生率,保障住院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目前信息化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系统在本院使用时间较短,系统运行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系统不稳定、数据容易丢失,在日后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与信息部完成系统性能,确保系统使用过程更加稳定、流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