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摘要:明確火灾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为此,就火灾事故调查中物证损毁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并就相关的防范措施作一概述,以期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物证损毁问题,建立高效的火灾物证收集和火灾事故调查机制,确保火灾调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关键词:火灾调查;物证损毁;问题原因;防范措施
物证收集是火灾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火场中收集物证,从而准确判断灾情的原因,物证收集水平决定了火灾调查的工作质量。但根据实际工作开展情况来看,火灾事故普遍具备毁灭性、突发性、现场复杂的特征,部分痕迹物证损毁,不能为火灾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全面性提供必要保障。在这一背景下,对物证损毁成因的深入探讨与防范控制,是切实提高火灾调查工作质量、还原案件真实情况的重中之重。
1 火灾事故调查中物证损毁的原因
1.1 造成火灾现场勘验前物证损毁的因素
1.1.1 火场人员与现场群众行为
其一,从火场受灾人员角度来看,在出现建筑火灾、电气火灾等火灾事故时,大部分受灾人员都会产生恐慌心理,在负面情绪驱使下做出一些不理智行为,如猛烈敲击门窗、携带过多物品后再行疏散、人员拥堵、人员踩踏等,这些不但会产生额外火灾损失,还有可能造成火场重要物证的损毁。与此同时,部分受灾人员选择使用灭火器等消防器械来扑灭初期火势,在有效控制火势蔓延范围、减轻损失的同时,也会损毁一部分的火场痕迹,不利于后续火灾调查工作开展。
其二,从现场群众角度来看,在火灾出现后、消防人员抵达火场前存在时间差,火场周边部分群众在好奇心驱使下驻留观察火场,并在火势有效扑灭后协助开展现场救援工作,如搬运伤者、抢救物资等。由于现场群众未接受过相关培训,不了解相关技能与专业知识,在进出火场期间很有可能造成物证损毁。同时,部分火灾当事人为逃避责任、减少自身损失而违规进入火场、造成火场重要物证损毁的后果[1]。例如,在某店铺火灾事故中,老板为挽救铺面与库房内堆放的物料,未经允许进入火场清点物品、向外搬运货物,导致火场物证损毁大半。
1.1.2 消防救援行动
在灭火救援行动开展期间,迅速扑灭火势与救援现场受灾人员是消防人员的首要目标,保护火场物证属于次要目标。根据各类灭火救援行动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在必要情况下,消防人员将使用水枪、水炮等消防器械来扑灭着火点,并采取大面积翻动火场、搬运障碍物等措施来清理疏散通道、组织受灾人群有序疏散至安全区域,这类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火场物证,且这一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1.1.3 调查延迟
在火灾事故出现后,受到外部环境侵蚀等因素影响,绝大多数火灾痕迹将随着时间推移而持续减弱,最终消失不见,因而对火灾调查工作时效性提出严格要求。由于火灾调查工作复杂,需要提前做好人员装备调配、调查询问等前期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完毕后,调查人员方可进入火场现场勘验、提取物证,时常因火场调查延迟而无法提取到足够数量的物证,很难通过还原火场真实状态来查明案件。例如,在出现室外火灾时,各类火灾痕迹与尸体等物证将受到气温、空气流动、水分侵蚀等诸多因素影响,一段时间后出现痕迹消退、尸体腐烂变质现象。
1.2 造成火灾现场勘验期间物证损毁的因素
1.2.1 勘验程序与方法不当
火灾现场勘验流程由环境勘验、初步勘验、细项勘验以及专项勘验四道核心步骤组成,各道步骤的适用方法存在明显差异,应引导调查人员循序渐进地了解火灾情况、完整收集各类痕迹物证。但在部分火灾调查行动中,调查人员并未严格遵循规定要求依次开展各项工作,存在不符合现场勘验流程、错误选择勘验方法的问题,导致现场勘验报告缺乏实际参考价值,并未真实、全面地反映火灾事故发生过程并确定火灾起火点。从勘验流程角度来看,部分调查人员在未确定起火范围、现场器械未就位情况下直接开展静态勘验工作,或是在静态勘验进程过半后直接进入动态勘验环节,因所提取物证痕迹数量有限而无法准确还原火场情况、火灾过程[2]。而从勘验方法角度来看,没有根据痕迹物证状态、附着物品类型来选择恰当的勘验方法,如在勘验起火点倒塌结构中的痕迹物证时,调查人员使用铁铲等工具来清理倒塌结构,导致结构表面燃烧残留物遭受破坏。
1.2.2 物证收集方法不当
在火灾调查期间,各类型物证的存在状态、外部特征与内在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如果调查人员盲目采取收集方法,有可能改变物证特征状态,致使物证丧失实际参考价值。例如,调查人员收集短路痕迹时,盲目在现场各处部位寻找短路痕迹,不但会增加工作量,还会因繁琐操作行为而破坏包括短路痕迹在内的多处痕迹物证。而在收集爆炸起火喷溅物时,部分调查人员直接使用铁锹等工具在现场开展扒掘作业,无法在扒掘过程中保持全部痕迹物证的完好状态,其部分痕迹物证随着扒掘废料一同被处理、没有做到有效收集。
1.2.3 违反程序
在现行《火灾事故调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中,对火灾物证提取程序和操作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果在物证提取环节存在各类违规操作行为,都有可能引发物证来源不清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时造成所提取物证缺乏法律效力、无法投入使用的后果。例如,在火灾现场调查人员数量为1人,或是调查人员和火灾案件存在直接利害关系时,将无法向所提取物证赋予法律效力[3]。
1.3 造成火灾现场勘验后物证损毁的因素
当前主要存在送检保存不当的难题,调查人员没有根据所提取痕迹物证类型来选择恰当包装材料,而是均使用塑料包装袋等简易材料进行包装保存,导致物证在运输、保存期间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出现物证变形破损、挥发、污染等多项问题,物证检验报告不具备参考价值和法律效力。同时,在物证交接、保管期间,由于技术装备与经验匮乏,时常因保管不当导致物证损毁或是出现物证混淆等问题。
2 火灾事故调查中物证损毁问题的有效防范措施
2.1 加大火灾现场保护力度
为保证火灾现场不受破坏,真实还原火灾发生过程,消防部门以及公安部门必须加大对火灾现场的保护力度,明确掌握火场保护方式、保护范围、保护流程、各类痕迹物证保存方法等方面的标准要求,具体如下:
第一,火场保护方式。一方面,根据火灾类型与火场位置选择恰当保护方式、明确保护重点。例如,在建筑室内出现火灾时,需要在室外门窗处设置警示牌,必要时派专人驻守门窗部位,禁止现场群众、无关人员进入火场。另一方面,明确掌握各阶段的火场保护重点,例如,在火灾持续期间,火场指挥员在不影响行动开展、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应约束救援人员行为,如优先采取喷雾、开花水等形式扑灭着火点,必要情况下再使用直流水来扑灭着火点,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得破拆、变更火场内物品位置。
第二,火场保护范围。正常情况下,要求火场保護范围涵盖全部燃烧现场以及可能与火灾事故有关的各处地点,需要根据现场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保护范围,火场保护范围过大将会影响周边道路交通、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并增加工作负担,保护范围过小则会造成部分痕迹物证损毁。同时,在后续火灾现场调查期间出现无法确定起火点位置或者事故类型为爆炸火灾与电气火灾时,应进一步扩大火场保护范围。
第三,火场保护流程。当出现火灾事故后,由消防、公安等多个部门共同组建火灾事故调查组,组织火场辖区派出所干警、起火单位保卫人员等前往火场开展保护工作,禁止保护人员、周边群众未经允许随意进出火场,不得触摸、移动与拿取火场物品,并在接到《解除封闭火灾现场通知书》后完成火场保护工作。
第四,痕迹物证保存方法。不同类型痕迹物证的理化特性、有效保存时间、外部因素影响系数存在明显差异,调查人员应根据痕迹物证类型来采取恰当的现场保存方法。例如,对于酒精、汽油等易挥发的液体痕迹,应在火灾扑灭后迅速采取密封保存措施,对附着在残垣断壁上的液体痕迹进行拍照固定。对于地面等践踏面上存在的火灾痕迹,应该物证位置处撒布白灰进行标记,并在表面覆盖塑料布等材料进行遮盖保护。而对于遇难者尸体,应及时将尸体搬运至火场外的临时物证保管区域,避免因火场二次燃烧、爆炸而破坏尸体,并在尸体搬运期间禁止原有附着物脱落、沾染其他物质,还要在火场中使用白灰来标记尸体原始位置,后续等待法医入场检验[4]。
2.2 规范火场勘验操作
为保证勘验成果真实反映火场情况,也为后续火灾调查工作开展提供准确依据、明确方向,必须对火场勘验操作行为进行规范控制,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开展:
第一,明确勘验范围。调查人员根据已掌握资料信息来初步划定火场勘验范围,在环境勘验与初步勘验期间,根据新搜集证据线索来持续缩小火场勘验范围,最终锁定起火部位,对起火点开展细项勘察与专项勘察工作,在爆炸起火现场还应把远离起火点的抛出物纳入勘验范围内。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火场勘验范围设定不当问题,避免因勘验范围过大而加重工作负担、延长火场调查周期,或是因勘验范围过小造成痕迹物证遗漏。
第二,把控勘验流程。将火场勘验流程拆分为静态勘验、动态勘验两部分,在火场勘验工作开展前,调查人员重点检查现场人员设备是否配置就位,以及检查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确定无误后,即可进入静态勘验环节,以环境勘验、初步勘验为主。随后,在静态勘验完毕后,调查人员对勘验成果进行汇总整理,确定无遗留项目、勘验操作行为符合标准后,再进入动态勘验环节,以细项勘验、专项勘验为主,最终将勘验结果整理成表。
第三,优选勘验方法。为提高勘验精度,减小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需要采取仪器勘验方法,在现场配备碳化深度测定仪、刺磁测试仪、回弹仪等仪器设备,由调查人员操作各类设备来勘察火场痕迹,如使用乙醇快速检测管来检测结构物和物品表面是否残留酒精、汽油等可燃液体。同时,在使用简单工具时,要求勘测人员掌握正确的工具使用方法,如使用小毛刷反复扒掘结构倒塌部位表面,以此来提取燃烧残留物等痕迹。
2.3 明确火灾现场物证提取注意事项
为确保从火灾现场中收集到足够数量、涵盖各方面的痕迹物证,要求调查人员明确掌握物证提取环节的各项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以此来约束物证提取操作行为。一般情况下,应重点掌握提取方法、提取内容、提取程序三方面的注意事项,具体如下:
第一,提取方法。一方面,为保证物证不受生物等因素污染,要求调查人员提前检查所使用毛刷等工具、包装材料是否处于洁净状态,穿戴一次性手套开展作业,将所提取物证放入包装袋内进行密封保存,并在包装上记录物证提取时间、物证原始位置等信息。另一方面,搭配采取录像、拍照等手段来固定物证,如果后续出现物证状态改变、包装破损、物证挤压变形等问题时,可以使用录像、图像资料作为火灾调查凭证。同时,明确各类物证的提取方法,如使用注射器与静电沉降等方法提取高浓度气态物证,使用脱脂棉球擦拭物品与墙地面表面来提取液态物证[5]。
第二,提取内容。要求调查人员提前根据已掌握信息来判断火灾肇事嫌疑人在火场中可能接触与使用到的全部物品,将其作为物证提取内容,按顺序依次提取此类物品表面中的燃烧残留物、四周喷溅物等痕迹物证,避免出现物证提取遗漏问题。同时,还应重复多次开展物证提取工作,通过增加提取次数来收集到更加完整的火灾物证。例如,在出现建筑火灾事故时,重点从火场墙壁、地面与纸张等可燃材料中提取物证,后续检测是否存在助燃物质,以判断火灾事故类型、是否为人为纵火。
第三,提取程序。调查人员应严格遵循《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等相关规定来开展物证提取工作,记录物证提取过程,做好自查。例如,将调查人员数量控制在2名及以上,提前审查调查人员是否与所负责火灾案件具备直接利害关系,并要求各名调查人员均具备执法资格。同时,将火灾现场所提取痕迹物证转交给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专门性技术鉴定。
2.4 物證送检保存
首先,调查人员应根据物证类型来选择恰当保存方法,如将纸张类物证平整放入信封中进行密封保存、禁止折叠纸张和中途开启信封,将血迹等受气温明显影响的物证放入容器中进行密封保存、在运输送检期间营造恒定温度环境,将可燃性液体物证放入玻璃瓶中密封保存、在瓶口设置胶木盖或金属盖。其次,严格把控物证送检时间,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所提取物证送至第三方鉴定机构,如果实际送检时间超出规定要求,则根据物证状态采取相应措施。最后,设立物证保管部门,由该部门专职开展物证临时保管与长时间保管工作,集中资源来提高物证保管部门的工作水平,在技术、装备助力下,最大程度延长物证有效保存时间,预防物证混淆使用、丢失、损毁等问题出现[6]。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火灾调查结果真实、准确,通过锁定起火原因来改善防火工作方案,预防同类火灾事故反复出现。消防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火灾调查与物证提取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入剖析物证损毁原因,积极落实火灾现场保护、规范火场勘验操作、明确火场物证提取注意事项、物证送检保存等相关的防范措施,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国消防事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孝海.火灾物证损毁原因及防范措施研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8,31(7):38-41.
[2]杜志刚,梁韡.火灾物证损毁原因及防范措施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19,5(18):24.
[3]朱林彬.火灾调查中物证损毁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消防界(电子版),2022,8(2):51-53.
[4]刘一锡.火灾调查中物证损毁原因及防范措施探讨[J].消防界(电子版),2021,7(23):39-40.
[5]董静.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嬗变与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6]李兴刚.火灾调查中物证损毁原因及防范措施探讨[J].今日消防,2022,7(1):103-105.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physical evidence damage in fire investigation
Li Bo
(Dongguan Municipal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Guangdong Dongguan 523000)
Abstract: Only by clarifying the cause of the fire and formulating reasonable preventive measures in a targeted manner can the probability of fire be effectively reduced. To this end, the reasons for the damage of physical evidence in the fire investigation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levant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summarized. It is hoped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reduce the damage of fire physical evidence, and establish an effective fire physical evidence collection and fire investigation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fire investigation.
Keywords: fire investigation; physical evidence damage; cause of problem; preventive 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