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美佳 李鑫宇 朱圣洁
摘要: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始于“二战”时期,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距今也不过四十多年的时间。因此,无论从外部条件还是内部条件来看,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志愿服务的机制体制亟须完善。本文从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内涵诠释、价值导向、现实困囿及优化路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创新发展模式、加强评估奖励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现状;现实困囿;优化路径
一、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内涵诠释
青年志愿服务是指青年志愿者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甘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及精力,为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而提供的服务工作。[1]科菲·安南曾就志愿服务提出过志愿服务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奉献。奉献精神无疑是崇高的,它排在志愿服务精神的首位,也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青年志愿服务便是青年志愿者在不求回报、不计利益的情况下,毅然投身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这种自主性与无偿性恰恰体现了高尚的奉献精神。
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青年志愿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扶助,而这种青年志愿者的友爱精神亦是人人平等的,不受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家庭出身、财产状况、教育程度等要求的约束。
互助。青年志愿者凭借自己的爱心与力量向处于困境之中的人群施以援手,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而那些获得立身之本的受助者们,同样再以自己的爱心与力量回馈到志愿服务中,帮助与关怀他人。
进步。青年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在提升自身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这涵盖着深刻的进步精神。进步精神也是志愿服务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青年志愿服务的始终。
二、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导向
(一)彰显了众志成城的蓬勃力量
青年志愿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它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诞生,同中国最鲜明的新时代主题相契合;而志愿精神更是与雷锋精神在本质上有着高度的统一,都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生机与活力。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青年志愿者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理解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奉献,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及社会价值。
(二)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
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2]新时代青年心怀大我、至诚报国,在爱国主义精神指引下,奉献个人的爱心、贡献自己的力量,义不容辞地投身于国家公益事业之中,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以小爱汇大爱、将小我融入大我,同心共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也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它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既尊重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突破陈规、革故鼎新,赋予自身新的时代内涵。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改革创新精神,敦促着新时代青年志愿者创新创造、向上向前。
(三)展示了无私奉献的青春担当
青年志愿者以为人民服务为准则。一个怀有社会主义道德、具有为人民服务意识的青年志愿者,必然能够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也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二者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品德的塑造上。青年志愿者以集体主义为准则。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这与志愿服务的本质相一致。而国家社会的兴衰荣辱也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三、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现实困囿
(一)制度尚未完善
制度问题是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青年志愿服务起着保障作用,同时也是完善与改进青年志愿服务的关键。我国志愿服务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才首次引入,1993年官方文本中才首次出现 “青年志愿者”这一称谓。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我国未能形成机制健全、结构完整、富有成效的志愿者制度,由此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屡见不鲜。尤其在青年志愿者的自身权益方面,往往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青年志愿者普遍没有接触社会,因此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争执纠纷时,他们很难拿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遭遇类似事件的时候,多是依靠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解决。并且一些不法组织利用青年志愿者的爱心与热情,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诱骗他们成为廉价劳动力,更有甚者误入了传销组织、加入了邪教。这些现象与志愿服务的初衷相悖,严重侵害了青年志愿者的自身权益,对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极为不利。
(二)模式因循守旧
当前,虽然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已然涉及城市社区建设、农村扶贫开发、社会公益、抢险救灾等领域,但实际上并未做到普及,其模式仍然单一陈旧。以高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例,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是集中在当地社区,帮助清洁社区卫生、去养老院关怀老人等,仅停留在浅层的服务之中,这些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并未起到实质性的教育、锻炼作用。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高校与社区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缺乏沟通,因此也未能开展一些具有突破性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二是由于志愿服务属于公益性活动,具有无偿性,因此志愿服务组织经费时常捉襟见肘,资金链条断裂的情况层见叠出,以致无法为青年志愿者提供经费支持以及维持志愿服务组织的正常运转,有时甚至需要青年志愿者自掏腰包,这对于那些尚未工作的大学生而言更是一笔稍显负担的支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长此以往,不利于保持志愿服务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三)参与动力匮乏
青年志愿者虽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但从人数上来看,参与力度仍然不足,且参与时间也十分短暂。由于高校与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不足,许多有关志愿服务的活动与项目得不到广泛、有力的支持与赞助,这也导致青年志愿服务青黄不接的现象时有发生。形式主义过于严重,甚至还有少数青年志愿者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志愿服务并不是做样子,而是要自心出发,由衷地想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并为之脚踏实地、付诸行动,毕竟助社会发展、促和谐环境才是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若继续放任这种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情况的发生,不予以纠正和改进,志愿服务只会与重担当重奉献的雷锋精神背道而驰,变得越来越形式化与模式化。久而久之,志愿服务便会在群众心中变质,作为志愿者团体主力的青年参与者也会愈加稀少。得不到践行与弘扬的志愿服务精神,就会越发缺少公信力与感染力。
(四)相关认知浅薄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保持着一种漠然置之的态度,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高校存在着强制性的志愿服务模式,导致部分青年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信念感不强、参与感较差,使志愿服务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影响了志愿服务最终的质量。一方面,这是高校与社会组织普遍对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教育重视度不高所引发的问题。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教育不到位,再加上高校强迫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象,会极大削弱青年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热情与动力,令他们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及积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一些新加入志愿者团体的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毫无经验,且后来者缺乏有经验的先来者的带领与指导,所以对于志愿服务的各方面事宜难免会手忙脚乱、有所疏漏,做不到尽善尽美。因此,如何让新时代的青年志愿者增强志愿服务的理想信念,并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是如今社会亟待攻克的一大难关。
四、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优化路径
(一)保障志愿服务合法权益
对于我国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尚未完善的问题,一是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志愿服务的监督力度,针对有关问题出台相应政策、提供法律援助,制定程序严密、配套完备、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志愿服务制度及其运行、保障体系。二是组织方面要着重培育青年志愿者的法律意识,坚持党的领导,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让法律真正落到实处。健全和完善青年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一方面,能够让广大青年志愿者在自身利益受损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还能够平衡社会整体利益、社会组织利益与志愿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推动三方利益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
(二)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志愿服务自然也不能故步自封,理当顺应时代变化、响应社会號召。新时代的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二是帮助弱势群体,三是做力所能及的事。除了以上三点,青年志愿者更应敢为天下先,锐意创新,探索新路。社会组织也理应肩负起培养青年志愿者的创新意识这一重任,推动青年志愿者勇做志愿服务的创新生力军。与此同时,新时代也是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互联网与数字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新媒体受到了广泛关注。[3]志愿服务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社会组织可以运用新媒体平台来发展和宣传志愿服务,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等定期发布文章来介绍、讲解志愿服务的活动与项目;另一方面,有效地整合资源,让群众能够参与其中、提出建议,社会组织再集思广益,不断对志愿服务进行改进。
(三)加强评估奖励机制
加强评估机制与奖励机制,是维护志愿服务长效运行的当务之急。社会组织可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安排多个负责人来对青年志愿者进行考察与评级,分别从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频率等方面来对他们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进行考核,再合理地、有针对性地给予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奖励。一是社会组织可以联合社区学习 “爱心超市”模式,为志愿者发放志愿服务积分卡,通过志愿服务换取积分,再用积分来兑换公交及轨道交通票、当地旅游景点门票、购物优惠券与商场停车费等;二是社会组织要定期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对他们的个人优秀事迹进行公示宣传,从而激励公益行为与志愿服务;三是社会组织根据评级结果,为青年志愿者提供便利,如评奖评优的优先资格以及作为招聘求职的加分项等。
(四)加强思政教育建设
思政教育对青年志愿者端正自己的志愿服务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青年志愿者的情感、认知及行为都有着引导意义与显著影响。增强青年志愿者的思政教育建设,一是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开设一些思政理论课,对青年志愿者进行理论指导,提升他们的内在精神动力及志愿者团队的整体修养。二是社会组织可以不定期举办团建活动,以让志愿者之间相互交流经验、沟通情感,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和谐性,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三是社会组织应当为新人青年志愿者配备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对他们的服务事项进行监督与帮助,避免出现失误与漏洞,从而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
五、结束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志愿服务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不会改变。同时,培养时代新人牢记使命、全面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正因如此,我们才理当培育更多堪当大任的青年志愿者,壮大志愿服务的队伍,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书写当代中国最美的时代华章。
参考文献:
[1] 彭柏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应秉持的道德理性[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6(01):99-106.
[2] 丁元竹,江汛清.新发展阶段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论创新与践行原则[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4):26-33.
[3] 邢占军,曹玉梅,王晓武.志愿服务组织有效性的维度及影响机制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2(03):139-15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课题研究资助项目“澳门青年志愿服务文创活动与产品的创新扩散研究” (项目编号:2022ZYLX3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佟美佳,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戏剧表演理论与实践;
李鑫宇 (通讯作者),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研究、新闻与传播;
朱圣洁,女,汉族,广东珠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