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果瓜:观赏植物变成了生态“恶魔”

2023-09-08 12:42上党少侠
天天爱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花冠恶魔种子

上党少侠

在林间散步的时候,也许你偶尔会发现一种由多枚果实聚成的球状植物。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单个果实更像南瓜籽,略扁,有瘤状突起,且布满长刺—— 这就是刺果瓜。

图/ 饶双

刺果瓜:来自遥远的南美洲

2019 年的国庆节,我去山西忻州参加一场公益活动。在活动期间,我和机构的兔子老师发现了一种此前没有见过的植物,经初步判断,应该是一种葫芦科植物。当时经过调查统计,初步确定其分布范围约三公顷,數量在数百株以上。

查阅文献并向植物学老师们请教后,我发现这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北部和中部的植物—— 刺果瓜。其实,它在我们国家其他省份早已存在,但在山西是首次被发现。

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 L.)为葫芦科刺果瓜属草质藤本植物。它攀爬能力强,生长扩展速度快,种子量大、繁殖力极强,全体被白色糙硬毛和短刚毛。刺果瓜茎长一般5 米左右,长者可达10 米以上。茎上有槽棱,密被长柔毛。茎节上生卷须,卷须密被白色长柔毛。卷须通常3—5 裂。叶片形状似黄瓜叶,长和宽近等长,通常3—5 裂;叶片两面微粗糙,被短柔毛,叶缘具尖细的短齿。

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花冠为黄绿色,花冠5 裂。雄花花序梗较长,排成总状花序或头状聚伞花序,花冠上有绿色脉纹;雌花聚成头状花序,花序梗较短,花冠也是5 裂,具绿色脉纹,柱头3 裂。

果实为浆果,一般是多枚果实聚成球状,成熟时干燥不开裂;瓜的形状,像南瓜籽,略扁,有瘤状突起,且布满长刺;每一个小果里面都有一粒种子,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圆形,比较扁平。

刺果瓜:观赏植物变为了“恶魔”

查询文献时,我发现刺果瓜原本是被当作观赏植物引入欧亚地区的,后来逃逸,成为一种恶性杂草,已在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成灾。

刺果瓜于2003 年首次在我国辽宁省大连市发现,2005 年其危害性首次见诸报端。现主要分布于北京市、辽宁省、山东省、四川省、云南省、台湾省。

刺果瓜可攀附到高20 米以上的邻近树木上,造成覆盖植物死亡;可借助邻近树木向外扩展达25 米,使其他植物因缺光或受压死亡,并形成单一群落。另外,刺果瓜还能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抑制“土著”植物的生长,从而形成单优群落,影响当地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刺果瓜耗水量和耗营养物质高,光竞争优势极强,可危害玉米、大豆、果树及其他农作物,在田间与作物竞争水分、光照、矿质营养及生存空间,严重时可导致作物大面积减产,以至绝收,并阻碍机械收获等农事操作的进行。研究发现,1 株刺果瓜苗可危害333 平方米的玉米田。刺果瓜入侵后,会缠绕玉米植株,影响其光合作用和授粉,进而使玉米减产。若防治不及时,可使玉米减产50%—80%,甚至绝收。

1999 年在台湾省、2002 年在河北省、2003 年在辽宁省大连市和山东省青岛市、2010 年在北京市都发现了刺果瓜。目前,云南省、广东省、四川省也发现其踪迹,大有扩张蔓延的趋势。

2017 年8 月28 日,刺果瓜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2023 年1 月1 日起,被列入中国《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图/ 饶双

刺果瓜:扩散方式多样化

身为植物,看起来刺果瓜行动能力会有所局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刺果瓜的“侵略性”,因为其扩散的方式比较多样。

首先,刺果瓜采用的是“多子多福”的策略。你应该不会想到,一株刺果瓜能产生成千上万粒种子。这就造成了刺果瓜的爆发式增加,极容易在一个地区形成优势物种。

其次,它利用的是鸟类传播的方式。鸟类食用刺果瓜的果实,却无法消化,只能完整排泄,从而将刺果瓜的种子扩散到各个角落。

再次,它利用陆地动物传播的方式。刺果瓜的果实外面具有小刺,会挂在动物的皮毛上,随着动物的行动传播。

最后,草坪引种、粮食调运、交通工具、旅游等方式,也会帮助刺果瓜传播。

刺果瓜的种子能在夏季的不同时间里萌发,让人防不胜防。

刺果瓜虽然难缠,却是可以防治的。

专家说,可在其不同生长期采用不同的人工方式进行清除:春季拔苗。在4 月中旬至5 月中旬刺果瓜的幼苗萌发期,采取人工分批拔除,可从根本上杜绝其传播。夏季剪秧。在刺果瓜的生长旺期,可采取剪秧的办法阻止根部营养供应,从而控制其生长。秋季烧果。在刺果瓜果实成熟之前,可将果实收集起来,用火烧处理,控制其繁殖和传播。

举例来说,发现刺果瓜这种外来入侵物种后,忻州当地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多次组织人工清除行动,刺果瓜疯狂扩张的势头被遏制,生长面积逐年下降。

刺果瓜、刺角瓜和刺瓜:并不是一种瓜

有人说,刺果瓜虽然是外来入侵物种,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啊。它的果实可食用,超市里卖得还挺便宜呢。这些人是把刺角瓜和刺果瓜混淆了。两者根本就不是一种“瓜”。

刺角瓜(Cucumis metuliferus)是葫芦科黄瓜属植物,为一年生草本攀缘植物。绿色茎蔓生,密生刺毛,具有棱蔓,茎节具卷须;叶片呈椭圆形,互生。刺角瓜的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花冠为黄色。

刺角瓜的果实看起来像是杂交出来的产物,外表既像火龙果又像海参,因此,它还有个名字叫“火参果”。切开表皮,内里像黄瓜和百香果,果肉细腻多籽。

刺角瓜长成这副模样,并非是想争个猎奇的头衔,而是一种比较高明的生存手段。它来自极其干旱的非洲卡拉哈里沙漠,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它长出了肉刺,汁水丰富的果肉可以储存水分。

刺角瓜“傳宗接代”的方法很神奇:刺角瓜熟透后,果肉会变成凝胶状,强烈膨胀后压迫果实内壁,并最终把种子如火山爆发一样喷出,所以,它又有“爆炸果”的绰号。种子扁平,呈长椭圆形,种皮为浅黄色。

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和中国等均引种栽培。

此外,还有人听说过一种叫刺瓜的植物。这会不会是刺果瓜的简称呢?

不是,绝对不是。刺瓜和刺果瓜根本就八杆子打不着,没有丝毫关系。

刺瓜(Cynanchum corymbosum)别名小刺瓜、野苦瓜、乳蚕、乳汁藤,为夹竹桃鹅绒藤属草质藤本植物。块根粗壮,茎的幼嫩部分被两列柔毛。叶为卵形或者卵状长圆形,触摸的感觉如纸质,相对比较薄,除脉上被毛外,无毛。花序为伞房状或总状聚伞花序,着花约20 朵;花冠绿白色,近辐状;副花冠呈大形,杯状或高钟状。果实为蓇葖果,纺锤状,具弯刺,向端部渐尖,中部膨胀;种子呈卵形。

刺瓜可全草入药,具有催乳、解毒等功效。

虽然刺瓜叫瓜,但不能食用,因为夹竹桃科植物大多都有毒。

猜你喜欢
花冠恶魔种子
美术作品欣赏
恶魔驾到奥列霍沃
《恶魔之 一》
桃种子
冰脊龙戴花冠
赶走生活中的“小恶魔”
可怜的种子
凤凰:你把花冠戴在我头上
捕捉“恶魔”的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