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儿科研究所 政晓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3~6岁(学龄前)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儿童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和家长若能及早识别、及时干预,便能有效纠正,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小宝今年4岁了,在幼儿园经常含着大拇指津津有味地吮吸着,午睡时老师将他的手从嘴里轻轻拿出来放进被子里,可不一会儿小宝的手指又不由自主地放进嘴里了,这样反复多次。小宝妈妈说他在家里也是这样,导致小宝的手指经常蜕皮、发炎,爸爸还因此打骂过他,但是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应对技巧:家长一定不要大声训斥孩子,有时候越强硬制止,孩子就可能越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家长应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多与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活动,如玩游戏、搭积木、讲故事;也可以引导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增加孩子手部的活动量。有的孩子吮吸手指是由于过于敏感、情感脆弱和自卑等原因,对于此类孩子,家长要多陪伴和关爱孩子,鼓励孩子多与同龄孩子玩耍,帮助孩子克服这些不良心理。长期吸吮手指会导致幼儿牙齿排列不齐,严重的会出现嘴巴前突,影响孩子的容貌。针对此种情况,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如专用的纸套、夹板)帮助孩子戒除这种不良习惯。
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妈妈说:“我家孩子都3岁了还不会自己吃饭,每天追着喂,半天也吃不了半碗饭,不好好吃饭会导致各种生长指标不达标,我看着就来气……”这类孩子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吃饭速度慢以及异食癖等各种进食问题,长此以往甚至会因长期咀嚼不良而影响到口腔肌肉的运动功能。
应对技巧: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就餐环境,切勿批评打骂孩子,以免孩子对吃饭产生抵触心理;让孩子一起参与餐前的准备工作,鼓励其坐在饭桌前吃饭,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一起进餐,进而逐渐产生进食的兴趣;尽量不用玩具、电视、手机等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专注地吃饭;准备食物时应注意种类多样,外观和颜色上尽量投其所好,以增加孩子的食欲和进食的主动性;在非进餐时间严格限制孩子吃零食的次数和量,尤其是含糖量高的零食。
朋友经常和我抱怨,说她家孩子做事十分急躁,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或在地上打滚、哭闹,有时甚至动手打人。老师因为这个问题找过家长很多次了,这令她十分苦恼。
应对技巧: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家长要树立好榜样,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遇到问题应平和沟通;当孩子哭闹或大发脾气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孩子暂时隔离,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引导他说说自己的想法,帮助他分辨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指导孩子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建立相应的惩罚方式,例如,做错事就不能去游乐场或不能看今天的动画片等。对于反应剧烈、过度敏感的孩子要注意避免激怒他们,切忌当众辱骂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幼儿家长群里几位妈妈正在诉苦——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忙得鸡飞狗跳,最后孩子上学没精神,大人顶着黑眼圈上班。如果儿童睡眠出现问题,如入睡困难、夜醒、磨牙、梦惊等便会造成白天注意力分散和烦躁不安,若不及时纠正作息习惯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家长的情绪。
应对技巧:家长和孩子约定每天上床和起床的时间,到点就上床或起床,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培养固定的睡前活动,如睡前听故事或音乐,尽量避免让孩子在睡前看电视或使用电子产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为孩子布置舒适的睡眠环境,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床上睡觉。此外,还可以让孩子抱着依恋物一起入睡,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独睡时的安全感。如果孩子长期有打鼾、夜醒等现象,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我经常听到家长说自家小孩四、五岁了晚上还经常尿床,几乎每天都要给孩子换洗床单、被褥等,同时还担心孩子的健康问题。尿床的原因通常有遗传因素(父母单方或双方有此情况)、生理因素(如尿道感染、尿路畸形或神经系统问题)和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压力)等。
应对技巧:家长千万不能责骂孩子,否则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的心理进而加重尿床现象,而应多安慰、鼓励孩子,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孩子的生活及饮食要规律,白天不过度玩耍,睡前不宜太兴奋,睡前2小时不喝或少喝水;掌握孩子夜间排尿的规律,不接尿、不把尿,唤醒孩子自行排尿,也不能因怕尿床而多次叫醒孩子。如果调整上述生活规律后仍尿床,家长需带孩子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每当开学季,我们在幼儿园门口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把孩子送入园准备离开时,孩子便会拽住父母的衣角哭闹,不让父母离开,或者在父母强行离开之后坐在幼儿园门口大声哭喊“我要回去”“我不要上幼儿园”“我要妈妈”等。儿童离开家庭或依恋的亲人,会表现出紧张、恐惧、不安等情绪,这就是分离焦虑症。
应对技巧:首先,家长要提高自己的独立性,有些分离焦虑其实是家长传染给孩子的,比如面对亲子分离时,有些妈妈会因为舍不得而掉眼泪,表现出既害怕又无助的情绪;其次,家长可以让孩子提前熟悉新环境;再次,适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正向引导和鼓励孩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扣扣子、穿鞋等;最后,允许孩子带上喜欢的玩具或其他依恋物转移注意力,或者教师和孩子聊聊幼儿园的新鲜事,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毛毛是一个4岁的男孩,小班时他经常独坐,习惯独自一个人进进出出,不愿与人交谈。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毛毛总是低着头不说话;老师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时,他勉强加入其中,但从不主动和小朋友交流或玩耍,有时还会与小朋友发生争吵或肢体冲突;当家里有客人来时,毛毛习惯依偎在妈妈怀里,不和客人打招呼,表现得很害羞。
应对技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体验平等友好的社交关系——家长应多陪孩子一起参加各种内容和形式的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当孩子面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时,多鼓励孩子主动打招呼,如在超市购物时引导孩子和收银员对话,去游乐场玩时撮合孩子和有相同喜好的小伙伴一起玩,帮助孩子建立克服害羞和退缩行为的信心,同时对孩子在社交活动中好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孩子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
很多孩子喜欢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和iPad,家长不让玩就大哭大闹。当孩子开始依赖电子产品,不仅会影响其视力发育,还会影响孩子的兴趣爱好,减少与家人交流互动的时间,最终导致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的能力落后于同龄人,进而引发更多的行为问题。另外,过多使用电子产品还会增加孩子未来患肥胖、糖尿病和睡眠障碍等问题的风险。
应对技巧:首先,家长应为孩子做好榜样,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频次,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通过户外运动、绘本故事、益智玩具等来激发孩子的兴趣,避免电子产品成为孩子的“电子保姆”;其次,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制订电子产品使用的时间和内容,或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帮助孩子更加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经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家长应该用心呵护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快乐幸福地成长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