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全,曹艳,李宇青
核心概念界定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 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对核心概念界定的价值认识不清、 界定方法不明,导致课题研究的范围过宽、内容过多,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难以精准设计,实施中困难重重。
概念同判断、推理一样,是人脑进行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外部世界事物属性的抽象和概括。核心是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是中心、主要的或重要的部分。课题研究中会涉及很多的概念,有些概念不是那么重要的概念,有些概念是人们都熟知的,这些就不是核心概念。 但是有些概念却关系着对课题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等的理解和判定,这些就是核心概念。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是众多相关概念中最能揭示事物的要义和基本内涵,从而集中反映事物的典型特征,使得这一事物能够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重要词语。所以核心概念有时候又被称为“关键词语”。
“界定”,即划定界限或边界,确定一定范围的意思。在逻辑学中,“界定”就是下定义。概念界定,就是为某个概念下定义,确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明确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以及事物的特有属性。 在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界定就是用简明的语句对课题中的重要概念做出解释或说明,揭示重要词语所反映对象和内容的范围、特点或本质。 简单地说,核心概念界定就是把课题研究中人们比较熟悉但又不能清晰而准确地理解其具体外延和内涵的词语解释清楚,让人们明确地知道这个词语所指的事物及其特征,从而反映课题研究的对象范围、研究的内容范围、研究的具体所指。
课题研究都是围绕最底层的核心概念展开的。如果核心概念界定太宽泛,在研究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对象的泛化、范围的扩大、研究主题的偏离和研究内容的分散。 如果核心概念界定太狭窄,研究的对象、范围、研究主题或研究内容就会受到局限,不能具有一定的覆盖面,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课题研究中, 对核心概念进行的界定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明确概念的具体内涵, 知道概念具体所指到底是什么。如果缺少概念限定,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一致的理解, 导致出现不必要的误解或误读。 例如,对于“学困生”一词的理解,就考试分数而言,在优秀的班级中,平均分为85 分,某同学考试得分75 分,成绩远远低于平均分,因此就可能是“学困生”。而在较差的班级中,平均分为60 分,某同学得分57 分,相对而言,该同学可能就算不上“学困生”。如果对“学困生”做出了特定的、具体的界定,就可以避免在理解“学困生”具体所指的时候出现不一致,避免误解或误读。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的界定,一是能够准确限定研究对象的范围。 如“就近入学”一词,人们在理解的时候就比较模糊,就必须对这样的概念进行界定。 例如,将“就近入学”的“近”限定为3 公里,则课题研究涉及的对象明确为3 公里范围以内的学生或学生家庭。 这样,课题研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多大、对象是哪些人就比较清楚了。 二是能够确定研究内容的范围。在课题研究中,如果研究内容范围不清晰,研究中就可能“四面出击”,从而导致研究主题不明确、研究重心不突出,最终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例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要调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就需要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这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说明中学生心理健康到底指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判断是否心理健康的指标有哪些等。清楚了概念所限定的具体内容,课题研究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否则,课题研究到底研究什么、研究哪些方面的内容就难以准确确定。
通过核心概念界定能够在确定研究对象和内容范围的基础上, 结合概念的具体所指确定相应的维度或指标,形成调查用的问卷、访谈的提纲和观察的量表,从而对课题研究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现状调查,以确证问题,确定问题的表现方面及程度,对问题进行清晰描述,夯实课题研究的问题基础和逻辑起点,树立课题研究的靶标。 例如,在“提高小学生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中,“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核心概念,界定清楚该概念,才能界定明确口头表达能力到底是什么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如“表达有一定顺序性,表达流畅,能将意思说清楚”。 这样,就能确定出问卷、访谈、观察的维度和具体指标,对问题进行调查和确证,从而找准问题,厘清问题的现状,为课题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课题研究结束后, 还可以对照基于概念界定而调查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程度、研究的效果、研究措施投放的有效性。
课题研究中,需要对哪些概念进行界定才能明确课题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范围、具体含义和具体所指呢? 一是课题研究中的特定概念,即涉及的一些特定的词语。 例如,“生长教育视域下小学三助课堂的实践研究”中,什么是“三助课堂”,“三助课堂”的特点或特征是什么,都必须通过核心概念界定说清楚。 二是课题中的关键概念。 关键词语是用于表达主要内容的重要词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一般情况下,有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初中学生”,人们对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对象能明确判定。 而有些关键词语,例如“非文本阅读”“思维可视化”等,在课题研究中,可能有其特定的含义,因此就必须进行界定,把这个关键词语解释清楚。 三是课题中的模糊概念。 在课题研究中,往往还会遇到这样的一些概念,如“学困生”“教师冷暴力”等,这些概念都没有统一的、确切的界定,其具体所指到底是什么很难说清楚。 但在课题研究中,就需要对其进行准确解释或说明。 又如“问题行为”这一模糊概念,问题到底是指哪方面的问题,问题行为到底是指哪些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才算问题行为,都是需要界定清楚的。
界定课题中的核心概念有多种方法,如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提到的纲领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还有人们常说的操作性定义。 这些核心概念界定方法中也有一些交叉和类似的地方。在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界定常常用到的是指标限定、条件限定和行为描述三种方法。
1.指标限定法
指标限定法通过给出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指标,将概念所指的范围予以划定。当符合设定的指标要求时,就能纳入到概念的范畴中,否则,就不是概念的具体所指。如“就近入学”,人们一般的理解就比较模糊,是2 公里、3 公里还是5 公里,难以明确。在进行界定时,就需要给出“近”的具体指标。
2.条件限定法
条件限定法即对概念的条件进行设定,通过对条件是否满足来确定哪些是概念所指。 当符合概念设定的条件时,就能纳入概念的范畴中,否则,就不是概念所指的内容。 例如,“勤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什么是勤奋、什么情况才算勤奋,如果没有一定的依据,就难以明确概念的具体所指,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 对“勤奋”进行界定时,就需要设定相应的条件,如“主动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每天能学习5 个小时”。 这样,对是否属于“勤奋”的范畴就非常明确和容易判定了。
3.行为描述法
行为描述法指通过对概念涉及内容采用具体可观测、可感知的行为特征及其结果状态进行描述,从而确定概念的具体内涵。 当具备某些行为特征或状态结果的时候,就属于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可以成为概念的具体所指。 例如,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研究涉及的“主体参与”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时,什么是“主体参与”,可以通过行为描述,来看学生是否表现出相应的学习行为,如“眼睛是否持续注视活动对象及活动内容,是否一边听一边做笔记,是否积极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
核心概念界定,主要是说明概念具有什么属性,而不是它不具有什么属性。 否定形式的概念界定只能说明概念不具有什么属性, 而不能说明概念具有什么属性。 例如,“人不是动物”,是以否定形式来对“人”进行界定。该界定中,只能说明人不属于动物的范畴,不具有动物的特征。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情况的理解——植物。 换句话说,人有可能是植物,因为这点在否定形式的概念中并没有排除。诸如“教师不是学生的监护人”“学生不是成年人” 之类的否定形式的概念界定,都是不恰当的、不可取的。
定义相称是指被界定的概念,在外延上必须和用于定义的外延是相等的、对称的,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 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被界定的“北京”和用于界定的“中国的首都”在外延上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两者的位置互换之后,外延仍然是相等的,这是检验定义相称的有效方法。 而“童谣是流行在儿童之中的民歌”就犯了“过宽”的错误,因为民歌是表达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的一种歌曲。 在童谣中,可能还包括了灰色童谣,而灰色童谣是不能算作民歌的。“知识分子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犯的是“过窄”的错误,因为以生产或运用知识为核心工作的脑力劳动者都可以称知识分子,这些人中间的许多人,未必就是“社会精英”。
同义重复是指在界定概念时,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和被界定的概念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来解释被界定的概念,这就是同义重复。 换句话说,就是用该概念来解释该概念。 这实际上是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不能正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达不到界定概念的目的。 例如,“教师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特定影响的老师”,这里的“教师”和“老师”实质上都是同一个概念,用“老师”来解释“教师”,实际上是同义重复。
概念界定必须要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既要反映出被界定概念的外部特征,也要揭示被界定概念的本质。 例如,“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主要任务的人”中,对“教师”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时,“教书育人”是外部特征,“人”是其本质。 比喻形式的概念界定,通常是为了把事物的外部特征通过特定的词语来形象化,从而使得对概念特征的理解更通俗易懂一些。但时,用来比喻的词语往往不是邻近属概念,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因而不能视为严格意义上的界定。例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是祖国花园里的花朵”,“工程师”和“花朵”虽然能够形象反映出概念的一些相似特征,但是却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