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英
所谓语文阅读素养,包括了运用、词汇、推论、预测、综合、判断、应用等能力素养。立足于我国当前的教学发展形势,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意识到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不但能够推动学生在此阶段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阅读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力量也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国民的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最终的竞争力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能够运用更科学、更全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孩子们在小学时期的语文阅读素养便成了当前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孩子们而言,难度还是比较高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项基础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文科科目,它的学习不仅仅是依靠简单的背诵与做题,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包括平时的文学积累,而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因此,这门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如若不能有效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但阻碍了他们语文阅读素养的形成,也容易造成偏科等问题的出现。而教师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文章跌宕曲折的情节中产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在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有所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从而推进自己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进步与发展[1]。
语文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时常会因缺乏有效的学习手段,导致写出的文章出现“假、大、空”等问题,而当前虽然早已将“应试”教育的思想予以淘汰,但学生作文创作问题仍然困扰着教师与学生[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素养,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之中不断积累创作素材,并且能够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作家们的优秀创作手法,以一种较为轻松、愉悦的手段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既解决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要难题,也为孩子们后期的作文创作做了有效积淀。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两个共性问题:一是“应试”思维严重,对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丝毫不重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完全忽略了阅读教学板块,进而导致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思维有所限制,对于文章的阅读缺乏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二是教学手段落后且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充分提高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才能使孩子们的语文阅读素养从根本上提高[3]。
例如,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对于校方而言,可以定期组织语文阅读教学交流会,让教师们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团队之间彼此进行交流,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理论方法,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内容。或是组织教师团队参加线上学习活动,学习教育方针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提高他们的理论基础。校方领导也要加强对教师学习成果的及时考核与检测,真正让教师们做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全面发展,通过打造专业的教学团队保障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提升。其次,于教师而言,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自己的教学工具,如在当前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合理利用多媒体、微课等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不断转化自己传统刻板的教学理念,做到“应试”与“素质”教学的有效结合,在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稳步前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实现孩子们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有着重要意义。小学时期的孩子由于阅读自觉性较低,因此强制性的阅读任务对于孩子们而言,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但如果是通过创设有效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反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孩子们的阅读意识[4]。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可以在上课前留出五分钟的默读时间,让学生先对所学内容进行阅读与浏览,或是通过与之相关的班级阅读建设,如建立“共享书架”,让学生实现阅读读物的资源互换,或是通过让学生制作与阅读知识相关的手抄报贴在班级的“文化墙”上,让他们能够在平时的课间活动中受到阅读氛围的影响与熏陶,而这对于他们提高阅读自觉性有很大的帮助。
在观察与总结小学生阅读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时,学生普遍的问题诉求几乎都是因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致使自己的阅读效率较低,从而跟不上课堂节奏,形成较大的学习负担以及心理压力。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通过传授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体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树立起孩子们的学习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素养[5]。
例如,语文阅读方法有很多,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常用的就是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以及略读法,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通常用的都是精读法,而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学生个人素质以及文章本身的选材上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部分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觉得效率难以提高,且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对文章的记忆。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文章,语文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本篇文章,也就是上述所说的精读法,因为本篇文章中所涉及的陌生成语较多,如:鲲鹏展翅、九天揽月、风华正茂等,因此需要学生通过精读将其进行标注,并且这样的预习作业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贯彻落实了当今的“双减”政策。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快速默读强化记忆,避免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在进行文章提问时,可以让学生具体阐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千年梦圆的具体经过,可以让学生运用略读法,通过有目的的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以及做题速度,从而减轻对阅读的排斥情绪,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小组合作作为一项创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阅读素养的过程中有着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当然,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差,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小组划分的科学性以及小组合作应用的有效性。在分组上,教师应当立足于班级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切勿将阅读能力强与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分裂开来,而是能够将他们做到有效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小组环境,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让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同伴长处,规避自身短处,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对于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而言,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应当注意活动的时间把控,及时在其中进行引导与推进,并且在巡查的过程中,全面观察班级学生的参与情况,对于参与程度较低的学生应当及时询问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对其予以针对性的帮助与鼓励[6]。
例如,在教学《红楼春趣》这篇文章时,文章的主要教学目标: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深度阅读来详细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而这篇文章中,因人物对话较多,且内在含义较深,因此单纯依靠学生的个人阅读,学习起来还是较为困难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班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学习,首先在课文预习上,可以协助小组组长对成员进行任务分配。例如,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其余的学生进行生字生词的总结与查阅。在课文学习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演绎,分别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彼此间有感情的任务对话,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演绎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不但能够将教学目标高效达成,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既提升了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的活动开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适度的课外阅读拓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进行科学的书单设计,并在这个过程中予以必要的阅读分享或是阅读品鉴活动加以辅佐,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教学效果。首先,从书单的制定上来说,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来进行分类,如低年级的学生由于阅读能力有待开发,且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将推荐重点放于故事性较强的图书,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之中收获快乐。这一阶段的图书推荐主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而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语文教师可以为他们推荐寓意较深,且写作手法优美的图书类型进行阅读,这部分学生的阅读重点与目标则主要放在提高学生的素养积累以及文学审美之上[7]。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来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例如,教学部编版教材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来感受鲁迅先生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以及他爱憎分明的人物特点,因此,在教学完本章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相关书籍来感受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让他们感受鲁迅先生笔下所书写出的爱国情怀,进而更好地加深对本章内容的感悟与思考,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不仅仅要用对教学方法,也要提高教师自身与学生的双向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传授学生更科学、更专业的阅读方法,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真正做到有效阅读、热爱阅读。同时,教师也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向学生灌输阅读素养形成对他们未来成长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阅读能力的提升对自己的发展影响,不断形成自主阅读以及深度阅读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小学阶段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所在,教师也能更好地达成新时代的教学目标,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