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敏
阅读对学生的启蒙和认知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逐渐融入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这将小学低年级阅读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同时也对小学低年级阅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当前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是新时代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能力”[1]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是个体素质发展的根本需求,也是现代社会对时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语文核心素养将逐渐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来看,阅读都是与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于阅读。学校教育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维度——人文性和工具性,工具性方面需要扎实教授,而人文性方面则讲究润物无声,若没有扎实的阅读基础,两个维度的达成便会沦为空中楼阁。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阅读不仅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且贯穿于他们未来教育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首先是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而后才有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苏教版“国标本”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安排“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篇,就是要开发小学生的早期阅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研究者德· 多金教授对205名具有较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儿童都在学龄前就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阅读能力,他们共同之处是:从很小时候起,父母就使他们养成了爱读书的兴趣。”[2]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低年级学生一般是指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结构尚未完全成形,对于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认知尚处在一个混沌模糊期,物我、人己的界线对他们来说还不是那么明显,也就是说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是那么凸显,在他们眼中,“我”与世界是一体的,他们很少将“自我”从万物中提出来看待,也很少将万物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这就导致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还处处带有移情的色彩,凡是他们所接触到的东西,他们都习惯于使之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这也是皮亚杰从统计学上归纳出来的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一个儿童摔倒了,他认为是大地在故意刁难他;听到风在窗外呼啸,他就认为风生气了。总之,一个诗人能够想象得到的比喻在他们那里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他们之所以喜欢动物,尤其是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是因为他们在这些动物的姿态、表情上获得了自然的人化最贴切和直观的证明,获得他所构想出来的童话世界最生动的确证。
低年级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决定了其阅读的特殊性。从阅读的本质来看,阅读是人认识自身与世界的一种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具有非边界性、模糊性、移情化以及拟人化的特点。因此,阅读也是其与世界接触、互动的一种方式,应该融入学生日常活动中,而不能把阅读仅仅作为一种学习任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应该是一体的,不应该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界线化,只有这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才能作为其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命体验,也只有作为生命体验的阅读才是激发阅读兴趣的不竭源泉。很多教师认为阅读兴趣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最大障碍,这其实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待儿童。斯宾塞认为,“孩子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如果感到快乐,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他才可以变得自信而专注。”[3]儿童阅读如果只是被动接受,其效果必将事倍功半。从成年人角度看,儿童的阅读教育不是消极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积极的角色代入和引导的过程。成人与儿童最大的不同在于认知结构,儿童的认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实用或科学认知排挤到意识的后台去,但作为人类初始时的心理结构,这种认知特点不会真正消失,而是隐藏在成人的意识深处,仍然被成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唤醒,经常被成人眷恋、寻求和发掘,而唤醒和发掘最多的通常是诗人。所以,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而诗人是不老的孩子。从这一角度看,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或引导中,教师或者家长都应该秉持一种“诗性思维”,将自己的情感或体验投射到所阅读或接触到的事物中,把他们皆看作具有人的性情脾气,从而在脑海中体验与他们的交往交流,这是低年级学生阅读所面临的一般思维状况,教师和家长只有在阅读教学或引导中秉持这种思维模式,才能不断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注重阅读的生命体验式过程。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以“诗性思维”积极引导,以孩子的思维方式与他们展开对话和交流,让阅读成为一件轻松而享受的事情。
识字是阅读基石,如果学生的识字量不足以支撑阅读,那么阅读的兴趣就会随之降低,阅读也就无法主动进行,更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识字和阅读是相互推进的过程,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这时不能单纯以识字推动阅读,否则长此以往就会减消阅读兴趣。一方面可以采取在阅读中识字,以带读或听读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在不断扩大的阅读过程中主动识字;另一方面要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性,主要是要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形象化、拟人化的方式识字。例如,在第一册语文书的第四课中“春”是个二类字,要求识记并运用,识字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并呈现阶梯式。首先从观察字形开始,“春”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春”减“三”再减“人”就是个“日”,接着还可以激发学生用这个字联想一个故事:“三个人一起晒太阳”。其次,“春”最早见于甲骨文,可以给学生展示“春”字的字体演变。再次,可以根据这个字的部首“日”部来进行字理识字。最后,还可以结合古诗来识字,回忆哪些古诗里带有“春”,这不仅能识字,而且能扩大学生的古诗词积累量,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当然这只是几种典型的方法,还有很多识字方法,包括看图识字、组词识字、表演情境识字等。
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做一个有识字方法的“识字高手”。如课后布置“识字剪贴”的创新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收集课文后的二类字。同时,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长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处处都有识字的机会:食品名称、玩具说明书、路边广告、交通标识,这些都是引导学生产生主动识字兴趣的契机。家长不仅可以引导孩子认读学过的生字,还可以引导孩子把整句话读出来,并给相应的评价,在这种生活体验式的氛围下,孩子的识字积极性必然会有所提升。
在小学低年级,理想的入门读物是具有生动形象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简明易懂的书籍,这些读物必须文字和图画并存,字体较大,且插图能够很好地为文字的内容进行解释或延伸。教师需根据读物的类型采取合适的读法,并不是每本书的阅读都要抠住每一个字眼,对于部分读物可以“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这需要教师根据读物的类别和特点进行分类,哪些需精读,哪些可略读,再进行针对性指导,并实施具体的阅读方法。
一是指读。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且识字量有限,需要借助拼音拼读陌生的汉字,在阅读初期必须特别强调指读,这样除了用眼用口,还用上了脑和手,有利于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并尝试思考和理解,获得有效的识记,提升阅读效果。
二是批注读,即在阅读时边读边做批注。季羡林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动笔读书的习惯。在低年级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段用一些简单的符号画出来,不仅可以积累词句段,还可以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记忆。
三是激励读。教师可以举行班级阅读活动,例如给学生推荐一本书,然后全班共读这本书,每月评选班级“阅读小明星”,激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教师在事前布置适量的阅读任务,学生通过微信小程序“小小签到”打卡反馈,把每天的阅读情况登记在“阅读存折”中,按月反馈给教师,教师检查后进行班级评奖鼓励。这种阅读方法需要家长的深度参与和指导,低年级学生的专注力需要通过家长的督促和鼓励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对于一些阅读才起步的孩子来说,甚至需要家长坚持亲子阅读,一步一步陪孩子敲开阅读之门。
从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的角度来看,阅读主要是一种知识输入形式,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知识输入的过程,而学生的表达方式和思考方式则体现为知识的输出。输出要以输入为基础,但输出也可以反过来刺激输入,就像消费能刺激生产。口语表达是低年级学生最基本的一种知识输出形式,鼓励低年级学生口述日记,激发其表达欲望,能够反过来刺激其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例如老师的穿着、同学的书包、自己的鞋子等,还可以根据阅读能力适时逐渐提高。例如,在阅读中对一个词的理解、一句话的评价、一个角色的讨论、一个片段的复述,甚至对阅读内容进行仿编、续编。例如,统编语文第一册到第四册当中包含了好几十篇儿童诗歌,其特点就是节奏感强、轻快有趣,教师可以用仿编儿歌、续编儿歌的形式以编促读。例如,在第一册四单元《四季》中有“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学生可以仿照编写:“柳树弯弯,她对风儿说:我是春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引导鼓励,让学生不断地展现自己在阅读中的所得所获,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在以上知识输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运用,而且其表达交流的欲望也逐渐增强,这种欲望会激励他们进行更广泛的知识输入——阅读。当然,这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学生可能差别较大,教师不能以“收获”的心态普遍要求学生。阅读本身是竹篮打水,其意义不在于篮子搬运了多少水,而是篮子在水中涤荡得干净本真。
环境是小学教育不可忽视的因素,阅读环境尤其重要。在当下信息膨胀的时代,电子阅读方式以几何的倍速蓬勃发展着,阅读呈现出碎片化、浅薄化、功利化的态势,这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需要从小培养。正因为如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更应该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外在条件,在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的时候,阅读环境对于他们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学校在阅读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十分重视的。阅读环境问题主要发生于家庭,而且受家长的影响巨大。汉森(Hansen,1969)把家庭对儿童阅读活动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家庭所拥有少儿图书的藏书量;父母陪同儿童阅读的次数;父母鼓励、指导儿童进行阅读的次数;父母参与子女阅读活动的程度。”[4]因此,低年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父母的行为要尽量和他们保持一致,可以做类似的事情,也可以放下其他事专门陪伴,但最好是共读一本书并交流讨论。此外,家长还应该为孩子的阅读提供必要的条件,家中要有一定量的藏书,并且为他们开辟出专门的阅读空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体现,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必须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