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2023-09-08 03:48:46陈国庆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教学活动体育

陈国庆

(三亚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拓展性训练模式本身源自西方,是一种重视参与者体验感的学习方法,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要以情景设置、游戏活动为参与形式,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组队或自我挑战等方式,实现对于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此类型活动能够更好地突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团队教学精神,更有利于当代高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人格以及身体素质的完善与发展。近年来,由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存在各种漏洞和弊端,很多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呈现出了身心亚健康的状态,再加上当前大学生的个性认知相对较强,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总是个性张扬,存在团队意识淡薄的现状。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等院校更应当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为社会现代化建设与前行培养一大批身心发展高度统一的专业人才。其中,拓展性训练就是伴随着这样特殊的教育功能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中的引入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活动强身健体,更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心理认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目标。

1 拓展训练的概述

1.1 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拓展训练模式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在当时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许多英国的商务船只在大西洋穿行时屡屡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这也导致许多英国的年轻海员葬身于海底。随后,汉斯等人为了提升船员的体能素质,帮助船员在危险的条件下获得生存的希望,创建了一所专门进行极限挑战和生存训练的学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灾难和逆境中通过顽强的自救和坚持不懈的求生精神获得生还的希望。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拓展训练法又逐步拓展到了其他学科领域中,其显著的应用价值也让这种方法逐步被引入我国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课程。

1.2 拓展训练法的分类模式

以拓展训练法为核心的运动形式种类多样,包括室内运动、室外运动、专项场地运动以及野外练习等多种类型,其训练涉及的形式更是丰富多样。而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拓展运动练习场地,可以分为室内以及室外两大部分。其中,室内拓展运动主要包括的训练内容有团队构建、信任摔背、破冰流程以及牵手解扣等活动。这类活动大多数在体育场内部就可以完成,也可以选择空旷的教室、会议室等环境进行,具体的场地选择与运动项目开展过程中涉及的人数和活动范围密不可分。而户外运动主要包括野外生存运动、定向越野运动、丛林穿越运动等,运动大多需要在自然环境中完成,具有灵活性相对较强,不受场地空间限制的特征,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但是,这类活动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问题,因此,户外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教育也是最为关键的教育环节之一。除此之外,在高校体育课堂中,拓展训练还包括专业场地中的拓展训练,这一类型训练项目主要包括空中单杠、天梯训练等项目,需要借助专业的体育设备、体育场地,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身体潜能。不仅如此,这类专项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团队意识,但整体来说,其设备的投入以及场地的构建投资成本相对较高,在训练过程中,这类活动的危险系数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当前高校体育的拓展训练活动中,很多教育工作者会选择将不同类型的拓展运动项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训练目的[1]。

2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拓展训练法的应用价值

拓展训练活动的引入,能够让户外活动形式与室内活动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个人体验感,是一项推动学生身心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活动形式。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引入这种训练方法,能够从根源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在各类型极具挑战的项目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心理素质。

2.1 转变了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和方式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对于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单方面的传输,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和相关的训练技能。而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发展背景下,高等院校为了顺应课程标准的发展,也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但很多教育工作者由于其本身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相对较为滞后,在课堂开展的过程中仍然无法准确地定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而拓展训练方法的引入,就能够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型和理念的创新带来新的思路。这种训练方式与传统训练方法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始终关注学生的主要参与地位,更加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和体验感,能够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不断突破自我,彻底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存在的弊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向以及学习偏好,追寻学生发展过程中全方面素养的提升和拓展。而拓展训练方法的引入,能够以学生的身体活动特征以及基础身体素质为出发点,通过设置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场景以及活动方式,利用一些极具趣味性以及挑战性的体验式体育项目,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相互合作,在身体经历极限考验的情况下,不断磨炼自身的意志,增强团队素养,从而有更加积极和充足的准备,以应对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的各类困扰[2]。

2.2 推动高校素质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与深化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总是存在较大的约束和局限性,这类教学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对于技能和知识的内化,却不考虑瞄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偏好,采用的方式也过于固定与局限[3]。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持续前行与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以及体能方面的追求也更加多样化,这也让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不断地涌现。而高等院校作为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项里程碑,其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与社会体育活动发展的形势相互贴合,要应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训练方式。拓展训练兼具室内以及户外两大训练空间,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更加贴合当前大学生乐于挑战自我、勇于在活动中创新的需求。不仅如此,拓展训练的融入更能够将学生碎片化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将学生从打游戏、看网络视频等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中抽离出来,使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高个人身心素质。这样的教学活动,甚至还能够突破体育课程封锁在校内的空间局限,彻底打开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符合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现代化发展趋势[4]。

2.3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00 后”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父母和老一辈亲人的关爱与呵护下成长,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个性。很多学生在步入学校之后,彻底脱离了家人呵护和关心的氛围,但在开始新生活后,不善于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很难在大团体中顺利地完成自身学业,在生活中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也意味着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不应当单纯地着眼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还要注重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能够学会在体育活动中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团队协作的优势达成学习目标[5]。在拓展训练项目中,一些团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学生与自己的队员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关系和合作关系,才能达成训练目标。例如,在逃生墙训练活动以及信任背摔训练活动中,一些看似难以完成的项目,只要团员之间能够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克服自身心中的障碍并磨炼坚强的意志,就能够突破自我并取得成功。因此,参加拓展训练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了解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也能够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学会聆听他人、尊重他人和关爱他人,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个人品格意义重大。例如,在典型的逃生墙训练活动中,在手头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条件下,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叠罗汉和相互合作的形式翻越4 m的高墙,有的同学在团队中乐于指挥,也有的同学在团队中甘愿充当他人的爬梯,这样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正是学生突破难关的重要切入点[6]。

2.4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当前的健康不仅是身体素质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层面的健康。许多顺利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都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其中,部分学生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很快地适应大学校园生活。但也有部分学生的适应能力极为薄弱,面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在生活阅历、家庭条件和成长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差异和矛盾会成为学生之间交往过程中的障碍。此时,如果在学习及生活上受到挫折,更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惧、悲观和退缩等消极心理,这不仅会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还会使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道路受到负面影响。而通过研究发现,利用体育锻炼的模式,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焦虑等消极情绪,而利用体育训练模式,针对学生的心灵健康展开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构建起更加健康的心灵屏障,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工作以及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扰。而拓展训练中极具挑战性的训练活动,就带给学生艰苦奋斗和紧张训练的氛围,是帮助学生锻炼意志力最好的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引入拓展训练项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够让学生在穿越丛林以及定向越野等艰苦的体育锻炼情景中,利用机敏的思维和强大的身体素质,培养出沉着冷静和乐于挑战的良好品质[7]。

3 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对策

在对现有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和革新的过程中,也应继续延续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通过传统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教学相互融合的方法,依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技能实践掌握状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个性化的体育训练项目,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身心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塑造更加全面和健康的人格意义重大[8]。

3.1 巧妙融入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近年来,拓展训练法在广大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也逐渐意识到了拓展训练法的教学优势。但是,部分学校在训练活动中,对于训练器材以及训练场地的提供力度依然远远不足。尤其是针对一些专项的拓展训练活动来说,设备、场地的提供与拓展训练最终的成果之间更是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因此,在开展拓展训练活动时,教育工作者也应当以学校能够提供的训练器材以及训练场地为实际条件,充分地挖掘校内以及校外各类型教学资源,从而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不可设置超纲目标,否则就会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互脱节的问题,无法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这就需要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针对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器材以及空间,巧妙设计一些极具新颖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通过理论活动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的相互融合,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信心,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不断提升身心健康素质。

3.2 创建多元化教学内容,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其最终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关注学生在心理素质以及意志力等多方面综合素养的发展和培育。因此,在拓展教学训练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应当逐步朝着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单纯地局限于学生单方面的素质培育工作,而是要带动学生身心方面的同步提升和发展。

首先,在展开体育教学活动期间,教育工作者应当科学合理地设置并选择教学内容,结合校园内部现有的教学器材以及场地空间,以理论教学知识为核心,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展开并配合实践教学,将体育训练活动中的单项技能培训逐步延伸为多项和综合能力的发展。积极加强对学生训练活动的引导,让学生作为训练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在训练活动中不断突破,实现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育,并使学生能够在一些艰难的团体活动中逐步培养坚持不懈和超越自我的精神与强大的意志力。

其次,教育工作者也要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对自身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精准定位,利用更加多元和创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成为舞台中的主要角色。同时,还要为学生创建更加宽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体育活动。例如,在下雨天,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在教室内让学生将桌椅挪开进行信任背摔活动,让学生两人一组,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弥补雨天无法在室外活动的遗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逐步建立起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3.3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提升体育教学成效

首先,教育工作者可以突破传统大班制教学的模式,利用小班专项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条件及个性特征展开体育教学活动。小班教学的模式能够让教育工作者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和需求。其次,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素质以及个性偏好,对同一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类,从而根据不同组别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身体素质基础条件,开展分层化的拓展训练项目。

4 结语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法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优化以及现代化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更应当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等多措并举的方式,让拓展训练法打破体育教学活动类型的局限,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提供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实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教学活动体育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8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8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3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