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22年河南省公共卫生类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2023-09-07 09:21刘翠华
河南医学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流行病学公共卫生论文

刘翠华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16)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作为国家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为人民健康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是疾控系统里的重要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1]。现今,科学研究已成为国家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科研创新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国的疾控体系都面临严峻考验,应尽快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满足疾病防控需要,科学研究是体现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五”以来科技成果获奖项目进行分析比较,全面掌握和了解科研现状、学科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等现况,动态观察科研工作发展特点及趋势,为进一步完善疾控机构科研管理体系,提高科研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及规划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1—2022年科技成果获奖项目档案材料。

1.2 研究方法

运用回顾流行病学方法对获奖成果的科研档案材料进行统计,欠缺部分现场咨询各项目负责人补充完善。相关数据录入电脑建立数据库,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各计划期间的比较使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单因素ANOVA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变量定义:以五年计划为时间节点进行分析,“十五”为2001—2005年,“十一五”为2006—2010年,“十二五”为2011—2015年,“十三五”为2016—2020年,由于目前尚处于“十四五”期间,本文所指“十四五”特指2021—2022年。

2 结果

2.1 获奖等级分布情况

“十五”以来,共有82项获奖项目,年均获奖3.73项,一等奖34项(占比41.5%)、二等奖38项(46.3%);“十五”至“十三五”期间,一等奖获奖项目数量和占比呈上升趋势,获奖项目总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见表1。

表1 “十五”以来获奖项目等级分布[n(%)]

2.2 获奖项目任务来源

共有4项获奖项目来源于国家计划,19项来源于省部计划,39项项目(占比47.6%)来自国际合作或自选等其他来源。“十五”计划以来,国际合作、自选等其他来源项目获奖数量占比呈上升趋势。见表2。

表2 “十五”以来获奖项目任务来源分布[n(%)]

2.3 专业学科分布情况

项目学科以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为主,共74项(90.2%),其他学科分别是基础医学1项,临床医学5项,药学2项。将预防医学二级学科进行获奖等级分布分析发现,流行病学(36项)、卫生检验学(9项)、地方病学(7项)学科项目获奖数占总获奖项目数50%以上(52/74)。流行病学在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级获奖分布均处于领先优势,卫生检验学和地方病学学科项目获二等奖较多。见图1。

图1 “十五”以来获奖项目学科分布

2.4 研究时长及产出情况

获奖项目研究时长最短0.5 a,最长42 a,中位数为4.25 a。共发表论文661篇,其中SCI论文44篇,中文核心论文346篇,平均各项目的各类论文发表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见表3。

表“十五”以来获奖项目发表论文情况[n(%)]

2.5 成果第一完成人情况

82项获奖项目中,作为成果第一完成人,男女性别比例为2.3∶1,女性占比呈上升趋势,由“十五”期间的15%增长至“十四五”的50%。成果第一完成人年龄集中在36~55岁,其中36~45岁最多,共有38人,占46.3%。年龄最小30岁,最大63岁,中位数44.6岁;“十五”期间有30%的负责人年龄在36~45岁组,60%的负责人年龄46~55岁组;“十三五”期间36~45岁组占比增高,46~55岁组占比下降;“十四五”期间与“十二五”期间负责人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项目负责人职称以高级职称为主(79.2%),其中23位(28.0%)为正高级,42位为副高级(51.2%),副高级职称负责人数占比呈上升趋势;学历构成以硕士及学士为主(81.7%),博士共9位,学历构成从“十五”期间的学士为主逐渐发展为“十三五”期间的硕士为主。见表4。

表4 “十五”以来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基本情况[n(%)]

3 讨论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的第一道防线[3]。新冠疫情暴发期间,疾病预防控制理论和方法在疫情控制中起积极作用,凸显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公共卫生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自身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是当前疾控系统的主要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国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来抓,加强各级防控人才、科研力量、立法等建设,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本文为河南省疾控中心首次科研获奖项目情况分析,从以往研究结果看疾控机构科研成果分析较少[4-5],既往相关分析多为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6],本研究为疾控重塑性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今后科研工作发展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3.1 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研能力

近年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国内同行中处于相对较高水平[7],截至目前,“十四五”的数据仅有前两年数据,但项目的论文发表情况已超过“十三五”阶段的整体论文产出,与近些年本中心重视科研和专业能力提升密切相关。本中心工作人员的科研意识在不断增强,同时反映出政策激励、社会影响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8],应不断提升其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本中心的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年龄由46~55岁段集中转变成36~45岁年龄段,与有关研究结果[9-10]一致,青年疾控工作者是疾控工作的骨干和科研队伍主力军,提高其科研积极性至关重要[11],应给予青年人员更多开展自主科研项目的机会,建议从政策、经费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中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以首席公共卫生专家为抓手,带领中青年科技人才充分挖掘才智,提高科研人才凝聚力,建设一支既有深厚科研理论、又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科研与公卫技能兼备的人才队伍,提升疾控机构科研核心能力,为我省疾控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2 加强巩固优势学科建设,带动弱势学科发展

获奖项目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科,其学科优势较明显。学科建设体现一个机构的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综合机构实力良性循环的关键。对于流行病学等优势学科,建立流行病学支持系统为科研项目提供方法学支持,继续强化中心优势学科建设,主动拓展科研项目来源,组织人员积极申报或参与国家级、国际合作等高层次科研项目,不断扩大其科研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力推进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科研相对薄弱学科发展,分析原因,找出薄弱环节,夯实基础,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开展科研工作,构建大数据分析和评估决策平台,开展卫生管理、卫生经济、卫生政策等相关研究,带动其学科发展。

3.3 加强科学研究合作,激发科研活力

“十五”以来,来自国际合作、自选项目获奖数量的增加侧面反映了与外单位合作与交流增加。新冠疫情暴露出我国缺乏高层次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的问题[12],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与高校开展共建合作,依托自身业务及技术优势拓展合作领域[13]。未来需要凝聚多方力量,以开放、学习的心态加强与东部(或南部)科研能力领先省份相关单位、高校、专业技术机构以及企业等的科研合作,激发工作人员的科研活力,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创造努力跟跑、争取并跑、未来领跑的新局面。加强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产生创新思维方式和科研成果。未来应实现基于融合公卫大数据平台的健康信息和学科体系应用研究的提升,争取国家级科研立项、高影响因子的论文等学术性成果,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结合我省医疗卫生的区域功能定位,加强科技发展新布局[14],激发科研活力。

猜你喜欢
流行病学公共卫生论文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