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书院制教育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书院制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优化。与此同时,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书院制教育中能够为教育工作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手段,促使高校教育更加现代化、先进化。基于此,首先阐述了书院制的概念以及改革模式的理念。其次以郑州商学院为例对书院制改革模式进行具体分析。最后详细介绍了落实书院制改革模式实践的保障措施。
[关 键 词] 书院制;改革模式;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信息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3)24-0069-04
书院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和全员育人,激发学生自主成长和自我完善。高等院校书院制改革是高校管理者凝聚中西方书院的教育传统和经验,结合自身校情特色,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弥补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不足,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书院制概述
书院制教育模式是在高等教育中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在继承中国传统学院文化和西方博雅文化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以治理大学生寝室管理存在的混乱现象为初始目的,从高等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以通识教育、学术文化和实践性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具有显著的大学生综合教育、管理以及服务等功能。书院制下的“双院制”教育方式已经逐渐成为育人的重点内容[1]。书院充分利用宿舍社群的教育职能,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学生事务管理教育、学生心理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对于我国现有的高等院校而言,学生管理工作是各项教学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依赖的基础条件,而宿舍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在推进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涉及的核心内容。宿舍是我国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参与日常生活实践行为与学习活动过程中运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做好高等院校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工作,不但能够保障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最佳生活质量,还能为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获取最佳学习质量,继而为在校学生群体优质有序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二、书院制教学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学生为本强调在处理教师和学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会学生的感受,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理解。高等院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教师以认真负责、关爱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征,改进外在的教学条件,构建最好的教师队伍,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书院制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思想意识充分展现出来,着重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环境、时间、师资力量等方面为学生创造更加便利的沟通以及诉求条件[3]。
高等院校在开展任课教师队伍建设配置工作环节中,不但要重视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层面的总体水平,还要重点关注教师自身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要先做人后做事。高等院校要下大力气做好在职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道德培养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专题性教育培训活动,提升高等院校在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要组织引导在职教师队伍参与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等相关历史知识的系统深入学习,强化并提升高等院校在职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体系,引导高等院校在职教师队伍主动改变自身秉持的传统思想观念认知体系,自觉通过自身努力工作,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顺利获取最佳效果作出积极贡献,为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获取最优质、稳定的综合性成长提供最佳条件。
(二)强调学生整体就读经历
整体就读经历是指将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融入具有目的性、支持性和结构化的教学情境中。首先,书院制从学生的整体学习体验出发,通过对学生心理特征、成长规律的剖析和研究,利用课余时间和社会资源,进行通识教育和教学实践。其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倡导自主选择、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最后,运用多元评估法,以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的方式,确定其发展进步情况和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制订发展规划。书院制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其学习经历突破课堂的局限,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以书院制的贯彻执行过程作为基本考量项目,综合考量评估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群体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为其指明发展方向,并运用针对性的方案展开教学培养工作,以促进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能够更好地成长。
选取和运用规范化方法,设定适当的时间周期范围,对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群体开展心理状态测试评估工作,继而准确、清晰地揭示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群体的基本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同时制订契合满足实际情况的教学工作方案,再结合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群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引导,促进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群体能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能够基于自身所在专业,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项理论知识要素和专业技能要素。在遇到学业困难和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始终具备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长期保持沉着、冷静态度,积极分析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继而依靠自身持续努力,结合教师、同学、朋友等提供的支持,全面、及时地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最终长期保持优质、稳定的成长发展状态。
(三)坚持贯彻全人教育,强调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包含以下内容:(1)通识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良好个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2)对所有学生进行全面的通识教育,使其达到全面覆盖。(3)通识教育要坚持贯穿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引导各方面教育因素共同努力。(4)加强通识与专业教育的深度结合,通过这种方式,通识教育更具生命力,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并将态度、情感、社会责任感与专业教育相结合[4]。然而,一些大学还处在通识教育的初级阶段,还在不断摸索整体教育的教育方式。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以书院制的贯彻执行过程作为基本考量方面,综合性考量评估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基于通识性知识要素层面的总体性学习掌握情况,为其制订和运用针对性方案开展教育培养工作环节。要重视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在基本知识理念学习掌握状态层面暴露的缺陷,分析其原因并采取適当措施展开教育引导。
要在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群体中开展通识教育教学工作,就要全面、科学、合理地做好针对教学内容组成体系的设计环节与控制环节。在确保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深入学习、理解掌握各领域通识知识要素的前提下,对教学活动组织实施方式、教学内容构成体系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安排,以学生个体所处的专业学习领域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为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群体选择恰当内容,开展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通识性教育引导环节。
(四)大爱为基、育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育人为本”的本质就是要坚持教育培养的基本原则,要正确把握教育、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育人为本”是书院各项工作的基本起点和落脚点,必须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增长知识、奋斗精神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
在高等院校书院制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开展教学培养环节中,教师应全面、系统地深入调查了解现实社会环境对高素质后备人才提出的具体需求,调查了解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提出的各项基本需求,运用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指导工作方案。要注重结合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提出的成长发展需求,以针对性评估环节为前提,将学生个体在专业素质能力层面或者是在通识知识要素学习掌握水平层面表现出的问题作为考量基点,选择运用针对性的知识要素,对学生开展教学培养引导。在此基础上,要围绕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适应性,基于文化素质层面和综合性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层面,助力学生实现综合发展。
三、书院制教育探索——以郑州商学院为例
(一)郑州商学院书院制教育思想
书院制教育模式能够健康稳定运行的核心要素是保障教育思想理念和组织运行体系之间的相互融合。郑州商学院书院制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书院制成立运行以来,各书院纷纷结合自身文化教育特色,探索多元文化发展途径,积极传递书院文化价值,促使更多的大学生产生思想认同,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发展目标。书院制教育应结合所在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样化措施,全面动态地知晓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变化,积极做好对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配置。且立足于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开展的教育培养工作环节,持续推进开展针对基础性书院文化体系的建设发展,继而以优质化书院文化环境作为背景,促进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实现自身的最优成长。(2)书院积极创建自身文化符号,包括书院院标、院训、书院环境等,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教育(各书院应结合基础文化建设过程中获取的相关成果,将现有条件与之前成果结合运用,同时推进开展规范、系统而又连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助推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认知体系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调整,最终实现最为优质的成长发展)。(3)加强高校教育和管理水平,培养出更多优质的综合型社会人才,促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对于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具有良好见解,充分发挥书院特色优势,从而推动书院整体教育水平的进步。
(二)郑州商学院书院制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1.一站式服务打造智慧化的书院空间
书院制教育模式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自身对教育空间资源的管理优势,包括学生群体、校内空间以及其他教育资源等,在书院内部建立了多样化育人空间,将大学生服务中心作为主要阵地,将党团之家、多功能学生服务大厅、心灵驿动空间、众创空间、书香校园等活动空间作为重要点位,积极开展大学生教育工作,从而为其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如心理咨询、班级活动、学习互助以及文化学习等,并创立相对应的线上服务平台[5]。
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书院空间优势,使学生能够有序开展文化学习、教育研讨以及问题咨询等活动,书院率先开展了校园网络预约制度的建设,并按照活动场所的面积和功能设计,学生和团队均可预定参观各种活动场所,并与活动室的保安系统相匹配,通过人脸扫描可以自动进出,以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全方位提高学生在“智慧书院”环境下的体验感[6]。
2.多系统整合助力书院的信息化管理
在应用书院制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依据“智慧学工系统”实现对大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通过现代信息化系统对大学生的信息资料进行高效整合,其中包括宿舍管理、评奖优先、健康信息、就业管理信息以及自助信息管理等,从而打造出大学生的信息数据库系统,通过智慧学生系统能够实现教育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改革,将多应用端口整合集中化管理,逐步建造出一体式教育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学生办事一网通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减少办事跑路时间,提高学生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足不出户完成各项教育事务处理工作[7]。
书院启用智慧门禁系统,实现采集人脸数据、验证通行记录、管控异常人员等功能。且智慧门禁系统能够将学生宿舍楼中学生的体温、进出情况生成日总结报告和智慧学工系统相互连通,可以每天给辅导员发送学生的具体情况,实现系统排查和重点核查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育人工作[2]。
(三)开展接入网建设辅助书院整体管理
高校在信息化改革建设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对接入网建设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对无线网络接入需求进行调整变动,并对校园网的主干网进行升级优化,将万兆宽带引入校园中,以保证大学生的上网质量。部分网络应用要求较高的建筑网络体系能够达到千兆规范。同时,进一步扩大网络服务类型,将线上授权服务、数据库服务以及认证服务等引入校园服务体系中,重点解决校园网原有的问题[4]。对各校级管理与服务系统进行优化和建设,包括教育服务、科研服务、人事服务、财务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系统,将上述管理系统有效嫁接到校园网系统中,并提供校内查询、信息下载和数据统计应用等服务。除此之外,还从学校整体发展角度分析,对校园综合管理系统进行重点建设,将校园科研、教育教学、办公室等管理系统转移到新的网络系统中,进一步提高了校园综合办事效率和质量,并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公开透明性,将相关信息数据挂示到校园网中,为学生和相关管理者履行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途径[8]。
四、落实书院制改革模式实践的保障
(一)完善师资培育和管理机制
丰富书院教师来源可有效充实书院的教师资源。教师的来源除校内教师外,还包括校外教师,如政府机关工作者、企业家、行业领导等。除此之外,还需进一步挖掘优秀毕业生资源,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回到学校为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引起学生对未来的美好畅想,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9]。与此同时,学校还要进一步提升对书院教师的培训力度,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時对在书院工作中贡献较大的教师予以物质奖励,树立优秀教师楷模,以此来激励更多的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学习中[10]。
(二)科学规划学生社区和活动
书院是学生住宿和学习的社区。促进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使优秀学生干部参与到培训、考评以及推优评选之中,再结合学生社区平台,使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进行友好互动,积极参与到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而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形成主体意识和责任心[11-12]。
(三)加快数字化校园和管理平台建设
建设数字化校园和管理平台,首先,引入国内外大学的网络经典课程、名师名家课堂,进而有效减轻书院师资压力,建立强有力的通识教学体系。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76%的学生表示通识教育对于开展网络课程有利[13]。其次,创建学校精品网络课,借助校园网络资源,扩大网络教学的影响,推动学生的跨专业教育,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14]。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进行书院制改革是高等院校学生培养和办学模式的新尝试和新方向,在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将改革更好地落实,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卫宏,熊波.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书院制住宿建筑发展趋势初探[J].住区,2022(3):134-143.
[2]孙正嘉.书院制模式下提升高校劳动育人实效的路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21(15):63-67.
[3]朱旭红,陈滢滢,刘建民.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展望[J].中医教育,2021,40(1):30-33.
[4]王飞,卓德虎,陈红杰.书院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与思考[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3):46-48.
[5]薛红波,王骏,俞昀.高职院校书院制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74-77.
[6]崔薇薇,黄燕婷,郑佳莉,等.书院制模式下高校文化育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汕头大学至诚书院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0(11):24-25.
[7]齐晶,沈杰.论书院制背景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模式:以潍坊学院明志书院“五个三工程”的探索与实践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6,16(1):113-115.
[8]曾剑雄,宋丹.书院制: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的新兴管理模式[J].教学研究,2018,41(1):20-25,30.
[9]刘青.书院制视域下的高职通识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5):67-68.
[10]徐松伟,刘兵勇,许贝贝.新时期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现状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102-106.
[11]杨帅.书院制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艺术大观,2019(16):286-287.
[12]张倩.我国内地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3]郑淳.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策略探析:基于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办学经验[J].世界教育信息,2019(19):17-23.
[14]陆盛.高校书院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以肇庆学院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3,1(6):41-46.
◎编辑 鲁翠红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通识教育背景下民办高校书院制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2021SJGLX620)。
作者简介:闫蕾蕾(1983—),女,汉族,山东邹城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