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2023-09-07 03:57刘妮娜杨建成张绪刚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4期
关键词:理论政治制度

刘妮娜 杨建成 张绪刚

[摘           要]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立足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建设与回天地区新文科社会实验区建设相结合,从“课程为本”向“学生为本”转变,偏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场景式教学、实况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调研式教学,力图塑造学生系统辩证思维和理论自觉,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向积极的参与者。

[关    键   词]  新文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公共管理;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033-04

一、引言

2018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包括新文科建设在内的“四新”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进一步提出加快新文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在此背景下,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以回天治理研究院为平台,打造“回天地区新文科社会实验区”。在与回天地区街道社区密切合作,建立学院教科研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导向,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同时鼓励教师立足于教学和科研,设计调研实践项目,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活动,拓展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主要面向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都是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刻体现了“国之大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系统政治架构,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实践和制度建设之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回天地区新文科社会实验区”为课程教学改革平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建设与回天地区新文科社会实验区建设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增强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前瞻思考的能力和水平。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

在新文科背景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立足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从“以课程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从单纯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内容介绍转向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比较优势的制度自信传导转变,从单纯的理论讲授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从灌输式教育向引导式教育转变,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打造文科专业课程教育的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

(一)建立学生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自信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九大关于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紧密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帮助学生系统总结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理解“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建立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

制度建设过程并非千篇一律的移植程序的技术过程,理解制度行动的必备知识隐藏在日常行动发生的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1]。只有带着理论知识走进现实世界中,才能对扎根中国土壤之上的“理论”与“实践”糅合创新,以及中国特色行动、组织、制度逻辑有整体性的深入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关键教学目标是推动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立足学校教室第一课堂和回天新文科实验区第二课堂,以教学成果成效为导向,明确学生能力结构、素质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映射关系,将理论教学與实践学习互融互促、整体施教,培养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去听”“去看”“去想”和“会听”“会看”“会想”能力,精准控制培养全过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善

教学方法以教学目标为指导,需要通过采取有效方式、手段和技巧来实现教学目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立足以学生为本、树立制度自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引导式教育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偏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主要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如图2所示。

(一)场景式教学

进行超越课堂时空的教学尝试,搭建学生能够参与的民主选举、基层协商等现实场景,尤其将课程安排在实际选举、基层协商过程中,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课程安排和讲授内容,创造学生沉浸式思维、对话、表达的学习环境,在场景体验过程中理解相应概念、特色、流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在理论学习中思考复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充分利用学院模拟协商议事厅,一方面让学生自拟协商议题、程序,进行角色扮演,并在课程复盘中引入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让社区工作人员将真实的协商议事搬入模拟议事厅中,学生作为专家团参与,并帮助总结议题、程序、方法,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

(二)实况式教学

政治制度具象表达于政治过程之中,伴随互联网、新闻媒体进行的实况报道的快速发展,学生通过观看实况转播,获得信息来自真实的现实环境,能对其发生时间、地点、流程、内容有切身的感受体悟,如每年进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等。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学习将不再拘泥于书本,而是有形象的画面输出,帮助学生处理信息,进行思考,得到收获。

(三)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主要指根据课程内容、时下热点、学生兴趣设定课题,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研讨,如国内外政党制度比较、互助养老制度设计等,同时邀请学校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研讨、讲座,进行回答式沟通。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的思想者、启发者,实际也参与到了教学本身的创造之中。通过讨论,师生协同相互启发,不仅习得知识,也分享知识、技能、态度以至信念、价值,了解和理解学生性格、经历,在相互启发和激励中形成协同学习的氛围[3]。

(四)调研式教学

调研式教学将课堂讲授搬到田野第二课堂,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总结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北京市回天地区是北京市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区,正在进行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创新分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机制、分级协商议事、政府专班治理、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治理创新等实践探索。与“回天地区新文科社会实验区”相结合,让学生自主选定课题和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个人或团体形式进行田野调查,期末社区实习统一安排学生进入回天地区社区担任社区助理,交课堂报告、总结、社区实习报告,搭建实践与理论桥梁。

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塑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础,整体决定了课程的水平和层次,教学内容重塑最核心的基础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4]。政治制度的核心层为国体,中层为政体、政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等,外层为各类具体制度、组织方式、运行规程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植和生发于中国土壤,既具有政治制度的一般特征,也有着中国现实社会历史构架下的独特建构,课程内容秉持“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突出特色”的原则[5],从理论体系、研究对象、框架结构等方面搭建科学体系,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以塑造学生系统辩证思维和理论自觉。

(一)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内容离不开以系统观念指导学生掌握政治制度的整体结构及其内在逻辑,同时教导学生以辩证的思维观察和思考制度结构[6]。课程讲授主要遵循三条重要线索,三条线索的同步推进,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的辩证统一性、有机整体性,有助于学生形成丰富完整的思考认知。具体而言:

一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体系建设的目的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和核心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课程知识谱系实际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等。

二是我国社会实践快速发展与战略目标更新细化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大理论。伴随中国政治制度实践与理论的不断前进和丰富,我们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

三是将民主价值体现在人民主权的政治形式、制度安排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回顾中国百年政治制度建设之路,回顾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民主探索之路,民主政治建设的真谛在于找到最大程度实现民主价值的政治形式[7],而这就体现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行中以及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中。

(二)理论自觉建立在对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的理解掌握之上

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触类旁通,对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掌握。如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程序体现,在现实选举中,就是选民选举本选区的选举人,不需要再进行二次选举,这是学生常常理解错误的知识点。

如从国情背景方面,“走自己的路”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立足点,牢记“国之大者”,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性,才能理解党的领导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正因为中国这一现实国情,才形成了以黨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民主政治制度。

如以人民中心为切入点,可以从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政协委员联系和服务所在界别群众等多项政治制度角度分析和设计。

再如,从基层治理角度阐释党的领导的重大意义。现阶段国家治理的重心已经逐步下移到基层。增进民生福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靠的根基在人民,运转的根本在基层。而目前我国面临基层社会难以成长的结构性障碍。政府行政逻辑、市场资本逻辑和居民生活逻辑本质上存在张力,多元分散、利益原子化的个体聚合困难,要推动中国式社会成长,就需具有总揽“国之大者”之全局的政治优势的行动主体——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需要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政党整合或政治行动能够塑造群众的凝聚力、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集体利益的认知,政党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可以有效调整自身目标;党也能够协调政府提供有利于社会和市场均衡发展的制度环境,推动社会与市场之间相互吸纳、合作制约,培育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等。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步建立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提高政治领悟力、判断力,站在历史和国家的高度认识政治制度,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独立思考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成功。

(三)结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自主设计课程教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8],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

故本课程教师团队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探索自主设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大纲以及课程教材,将课程讲义分成5部分10章内容。第一部分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即第1章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第二部分讲授全过程人民民主,划分为第2~4章,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包括民主选举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三部分提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成第5、6章,分别介绍中央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四部分为司法治理和军队治理体系现代化,分成第7、8章,分别介绍中国的司法制度和军队。第五部分讲授基层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划分为第9、10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并以此申请学校慕课建设,希望能帮助更多学生从新理论、新视角更深刻地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这门课程。

五、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教学过程重整

笔者认为,出生成长在新世纪的大学生有思想、有理想、会读书,但在市场竞争和理性主义影响下缺乏安全信任,也就是“想得多,做得少”,所以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师生互信关系,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向积极的参与者,以“一共两互”共建教学过程体系(如图3所示)。

一是以“共同参与”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共同参与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前、课中、课后以及教师科研的课程全过程之中,通过场景式教学、实况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调研式教学等方式为学生展示能力与价值提供平台。

二是以“相互联动”的方法,有效利用学生能力本领。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线上教学资源有效汇聚到师生教学平台上,包括共产党员网、中国政府网、中国人大网、中国政协网、首都之窗等门户网站资源,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概况、西方政治思想史、地方政府与政治等线上课程资源,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百度学术等学术文献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生共同搭建菜单式教学资源体系。

三是以“相互促进”的方法,推动师生短长互补。学生与教师共同构成课程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学生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理论方法训练,但他们的创新思维、积极思考都能给课程体系以有益补充。通过教学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内容与方式等的促进融合,经过师生的相互启发,能够不断地提升课程资源素材累积,以及教室内外各要素的交流互动,激发课程教学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和清,徐菲.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反思[J].新视野,2023(1):55-63.

[2]钟启泉.教学方法:概念的诠释[J].教育研究,2017(1):95-105.

[3]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4]熊庆旭.教学创新的基础、特点和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8):73-78.

[5]赖绍聪.论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有效凝练[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4-58.

[6][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外文出版社,2022:117.

[7]房宁.中国的民主道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69.

◎编辑 尹 军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22FR002)资助。

作者简介:刘妮娜(1988—),女,漢族,山东莱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杨建成(1978—),男,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张绪刚(1963—),男,山东蓬莱人,汉族,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理论政治制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