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探讨融入的内容、载体和机制等路径,从而提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生涯教育质量,引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塑造方向,促进其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职业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025-04
200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纳入高校的必修课中,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正式开启。在10多年的生涯教育探索中,高校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职业技能方面开展的各类教学指导活动,延伸到生涯意识唤醒、自我探索、职业选择与决策等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逐步尝试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实践[1]。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西方价值观的不断渗透,建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职业生涯教育,是实现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深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供给
科学地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现实所在的真实环境。只有以现实为依据,才能更好地规划发展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一直被国人认可且推崇。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有助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对大学生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
此外,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难点在于职业价值观的塑造。这需要大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收获,在反思中前行,从而在面对各种思潮冲击时,能够秉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符合现实状况,具有中国特色,对大学生自我提升、自我成长更有裨益。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助力职业生涯教育的家国情怀就业观塑造
在纷繁复杂的各类社会思潮的冲击下,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思想分化、价值迷失等现象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高等教育领域,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偏激的价值观和功利性心理。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大学生的心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正确的思维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方式,使其成为一名忠诚的爱国公民[2]。
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在自我探索部分帮助大学生澄清自我的职业价值观,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培植其爱国情怀。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塑造其家国情怀就业观。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助力职业生涯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
社会中一些轻视劳动、轻视工农的不良思想和错误价值观影响到了部分大学生,导致其不能正确地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以致影响其职业的选择和生涯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敬业、求精、协作等思想,以及尊重劳动、自强不息、崇尚工匠等文化,都是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优质资源与内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夠打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校园风尚,更能直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使其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升职业竞争力的同时,培养积极的职业态度,塑造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的工匠品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逐渐成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转变的核心内容
在当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中,大多数是来自西方的生涯教育理论,其重点介绍理论知识、工具和模型使用的方式方法,与我们的生涯教育格格不入。部分生涯教育者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弥补和替代这一核心部分,对提升生涯教育质量具有巨大作用。
部分生涯教育者已尝试在全程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四个不同的阶段探寻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期达成在大学适应期的生涯意识唤醒、职场初探期的目标澄清、职业决策期的定向提升和角色转换期的生涯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面临的问题
1.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及生涯教育者对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不够深入,认知存在偏差。当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预期与实际要求存在落差。(1)在当前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自我探索偏重于心理学相关理论的讲解,职业探索偏重于探索方法和内容的要求,职业决策偏重于工具使用的教学,缺乏把生涯教育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当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关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探究、体系构建、实践路径和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3]。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也需遵循育人规律,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当前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和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分别具有独立、系统性、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方法和融入后实施教育教学的方法研究不足、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在融入方法的零散化和简单化。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方法,从而减小生涯教育目标效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落差。此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这种模式也是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平台。
高校生涯教育者受文化素养、科学思想、管理方法、科研潜力、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程度不一,这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后的教育效果与授课目标出现偏差。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载体优化程度不够持续和深入
持续优化教育教学载体,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涯教育者应当拥有高超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能够驾轻就熟地使用与教育有关的各种智能技术,使其得以充分地服务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但是,因为高校自身的硬件设施条件和教师自身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载体无法实现持续、及时的优化。
另外,一些生涯教育者利用新信息技术、角色扮演、游戏互动、体验式活动等载体加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生涯课程设计,结合测评系统、在线模块学习、团体辅导、实践活动和生涯讲座等载体丰富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但是,当前的教育载体还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最佳化[4]。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机制尚未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因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其职业生涯教育通过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方式来开展,不仅无法全覆盖所有大学生,还不能分阶段进行生涯发展教育。
另一部分高校已经初步完成全程化、全覆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建设,但是因为生涯教育者的研究方向或能力,并未探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转变的完善机制。
当然,极少数的生涯教育者开始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但是并未系统化地探索不同阶段的融入方式和内容,也就无法形成健全、系统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科学机制。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路径
(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引领职业价值观的塑造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讲仁爱”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重民本”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守诚信”,小则个人品行、做人修养,大则职业道德、国家治理;“崇正义”,诚信之本、友善之根;“尚和合”即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求大同”即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在学习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过程中,受到滋养和熏陶的大学生不仅能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时代发展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能够顺其自然地做出符合时代、国家、社会需求的职业决策和生涯发展方向的科学选择,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表现。因此,在当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生涯教育者应充分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的放矢地做好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思想引领。
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一种继承与发展的新方式。生涯教育者应在这种继承与发展的新方式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个体的需求,挖掘符合不同阶段职业生涯教育要求的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促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与六大时代价值相符合的正确职业观、价值观。
(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内的教育内容
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内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職业生涯教育中的职业探索方面。在静态职业探索和动态职业体验感知时,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以让大学生消除对某行业、某职业、某岗位的社会片面效应和影视作品夸大效应而产生的刻板认知,使其对行业、职业、岗位的理解更具现实的立体感,甚至能让部分学生深层次地察觉到企业的价值观与自我价值观的适配度。
二是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自我探索方面。在进行职业兴趣、价值观、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自我探索过程中,大学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习,结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对测评系统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参照他人评价和自我学习生活的事例来自省、自悟。
三是职业生涯教育中生涯发展路径的选择与职业决策方面。首先,引领大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志当存高远”等符合时代、国家、家庭、个人需求的职业价值观,并能为之进行科学的职业决策。其次,结合职业探索的实际体验,对实现生涯目标的职业发展选择专业技术型、管理型、创业型或组合型等路径。
(三)提升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生涯教师应深刻理解生涯发展理论,并能将生涯发展理论和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职业生涯的教学中。其次,生涯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教育教学和其他与学生相处的活动或日常生活过程中,能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水平。最后,生涯教师应结合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阶段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专业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因此,只有提升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
因为高校自身拥有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所以生涯教育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升方法有许多:(1)聘请本校或外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交流与学习。(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培训和讲座,进行系统的学习与提升。(3)打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诗词戏曲的鉴赏活动、历史博物馆的参观游学等。(4)借助中国大学慕课、超星、智慧树等线上学习平台,自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在线课程。
(四)改进和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载体
随着当前传媒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教育载体层出迭见。因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继传统的板书教学和面对面的线下教学之后,高校相继出现了在线直播教学、校企合作的线下实践教学、VR虚拟仿真的模拟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在科技进步和各种新载体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面临着更多挑战,它需要在完成自身本土化转变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与完善,以适应时代、国家、社会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是充分发挥抖音等短视频媒介的感染力。挖掘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博主,收集与筛选其发布的热度高、传播迅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视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有选择地传递给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利用短视频传播的魅力,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是借力微信等平台宣传与推广。通过微信、QQ热点、今日头条等资讯载体,让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此外,职业生涯教师也可自身成为博主,自主地线上发表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优秀传统文化某方面的理解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生涯知识。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和对教育新载体的接受、学习和使用能力,還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更是将课堂延伸到了线上,丰富了教学和课后答疑方式方法。
三是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的感知体验。随着科技进步,VR技术不断被运用到教育、科学等领域,融入我们的生活中。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将VR技术运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让学生在虚拟世界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这种沉浸式、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既获得了娱乐的快乐,也获得更加深入和丰富的学习体验,并且加强了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感悟。
(五)探索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机制
一是完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学分机制。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已有全程化、全覆盖的学分机制。但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对原有的学分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教学内容来设置相应的学分机制。结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必修学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涯教育实践活动和通识通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学可设置为职业生涯教育选修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校除了必修学分外,还应对职业生涯教育选修学分做一定要求。
二是建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考评机制。首先,考核内容方面。不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或实践,均应在职业生涯考核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部分的内容。其次,职业生涯教育考核应是过程性、实践性和考核性三种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含课下作业的完成度、课程的出勤情况、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以及作答正确率;实践性评价包含生涯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评价;考核性评价为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考试评分。最后,职业生涯教育评教内容应增加对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能力、文化素养等内容,以此来督促生涯教育者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平。
三是建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长效机制。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在四个不同的阶段均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四个不同的阶段之间也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前一个目标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下一个目标的达成。所以,在每个阶段启动时,均应增加课前测试,以检验前一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成效的维持情况。此外,还需建立跟踪考察环节。教学效果不仅仅是对比课前与课后考评结果,还应根据课后3个月、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追踪考核,检测职业生涯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根据追踪反馈结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四、结束语
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生涯教育者应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和大学生的时代价值,还应正视当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探究融入的内容、载体和机制的路径,使得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能够更有效地引领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国家、家庭和个人需求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雪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0):24-26.
[2]钟江顺,魏菁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144-147.
[3]唐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44(1):137-143.
[4]程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22.
◎编辑 栗国花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的职业生涯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144)。
作者简介:周欢欢(1980—),女,汉族,上海人,公共管理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