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林梅清
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公民的文化自信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自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弘扬,可以体现民族的意志以及精神。小学阶段是学生文化自信形成的起点,所以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逐渐成为教学重点。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文化自信的形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阅读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无疑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渠道。从文化自信培养的角度来看,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难以完全满足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所以如何调整阅读教学策略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从信息加工理论的内容来看,阅读活动并非简单的“读”,而是包括信息输入、加工、输出这三个环节。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达”为手段,利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建构与再发展的全过程,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并着眼于文化自信培养对阅读教学策略做出具体改进,从而逐步推动教学活动的优化。
在长期以来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明显。
第一,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语文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这意味教学中所采用的阅读教学方法也应多样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讲授仍然是教师比较依赖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教师往往追求迅速地将教学内容中的主要信息传达给学生,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但有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难以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第二,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比较被动。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并且保障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重点难点。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通常更加重视知识的教授,而学生很多时候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被动理解,难以真正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尽管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比较透彻,但学生由于缺乏深入思考,对知识的理解有时并不准确。同时,在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由于语文教材的知识容量比较有限,所以有待教师进一步开发语文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过于关注课内知识的学习,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受此影响,学生的视野难以得到开阔,对文化自信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学生缺少充足的表达机会。这一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教师的讲解在教学中占据了主要时间,有时会忽视学生的想法,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用于表达的时间比较少,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在长期的被动学习中,有的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完全认同教师的意见,表达欲望较低;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的表达方式比较单一。直接问答是学生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在这样的表达方法中,学生难以真正表达自己的想法。
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相比,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更加系统的教学模式。为了在语文课程中真正推动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遵循一些恰当的原则。以下为比较重要的几项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主体性原则主要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以学生为核心展开。在主体性原则的引领下,教师需利用恰当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深入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从教师层面来看,主体性原则强调教师要从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流程中抽离出来,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同时,教师除了要思考“教什么”之外,还需要明确学生需要什么、在阅读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等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文本阅读。
第二,发展性原则。顾名思义,发展性原则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小学阶段是学生文化自信形成与发展的奠基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发展性原则的引领下,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第三,渐进性原则。文化自信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长期浸润和熏陶,若过于追求短期内的发展进步,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容易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要遵循渐进性原则,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以促进学生稳步发展。
1.挖掘文化内涵,拓展阅读深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无疑是关键的环节,是帮助学生进行信息输入的重要渠道。正如前文所述,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所以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是隐性的,有待教师将其外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中蕴含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帮助学生拓展阅读深度,使其准确把握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
以《端午粽》为例,本文主要描写了端午节外婆包了很多口味的粽子,并让我们分给邻居吃。在阅读本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三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第一,从“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可以看出每到传统佳节,中华民族儿女都有阖家团圆的习俗,所以我国将端午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第二,除了自己吃之外,外婆还会装一些粽子让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远亲不如近邻,与邻居和睦相处是一种传统的美德。第三,“我”长大之后知道了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根据这一点,可以向学生介绍屈原的事迹,使学生感受屈原所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总之,在文化自信培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至关重要。
2.丰富阅读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前文提到文化自信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其形成有赖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教学效果还有待加强。因此,在完成课内阅读之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对阅读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对课内阅读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
以《普罗米修斯》教学为例,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已经阅读了《盘古开天地》和《精卫填海》这两篇文章。本单元由一组神话故事构成。神话作为一种民间文学题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类型。因此,完成本单元阅读后,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比较经典的中外神话故事,鼓励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尝试分析我国神话故事和国外神话故事有哪些不同之处,感受我国神话故事的魅力,即以拓展性的阅读与分析,促使学生对相关文化内涵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
1.合理设计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毋庸置疑,文化自信并非仅在教师的灌输中形成,还需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逐步发展与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学生的“思”视为核心环节,即在引导学生初步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尚未完善,若对学生放任自流,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盲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结合阅读内容设计启发性问题,使学生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以《冀中的地道战》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同时,为了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立足于课文内容,从文化自信角度出发设计问题,如:(1)什么是地道?(2)在地道里怎样打仗?(3)地道的特点是怎样的?(4)进行地道战的原因是什么?(5)为什么说地道战是奇迹?(6)在阅读本文时,你产生了怎样的体会?这些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没有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根据问题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与探究,在问题的引导下对文本内容产生深刻的认识,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以及在战争时期表现的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2.组织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发展。
从教学内容来看,文化自信教育背后蕴含的文化资源是一种开放性的内容。从认知发展规律来看,每一名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个体。因此,在文化自信培养中,每一名学生都会对传统文化内容产生自己独特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思考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碰撞,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合作交流中,首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文化意识、认知能力等均会对文化自信的培养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在全面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要将不同特点的学生“打散”,在各个小组中“混合搭配”,使学生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其次,设计恰当的合作学习任务。合作探究任务应具有启发性,与自主探究中的问题相比,合作探究任务在难度梯度上要有一定提升,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最后,鼓励学生分享合作成果。教师需鼓励学生向他人分享合作学习中的收获,讲述自己对阅读内容中文化的疑问。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更加准确的认识。
1.注重以写促读,进行书面表达。
阅读是输入信息的过程,表达是输出信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除了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之外,表达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语文表达中,书面表达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书面表达和阅读活动相辅相成。因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读写结合原则,组织写作活动,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勇于表达,帮助学生实现以写促读,强化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认识。
以《纸的发明》教学为例,这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从文化自信培养的目标来看,在本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根据本课两个主要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仿写的方式进行书面语言表达。在写作活动中,学生首先需要在课外搜集与古代科技发明有关的阅读材料,并任意选择一种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之后,要利用课内所学的说明方法对这种科技发明进行介绍。这一过程不但巩固了学生对课内基础语文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对我国科技文化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利用恰当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书面语言表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优化课堂活动,丰富表达方式。
前文提到表达方式单一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表达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的课堂表达活动,使表达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地表达。
小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中乐于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大胆表达。以《小英雄雨来》教学为例,本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出场的人物较多,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选出自愿参与表演的学生之后,教师需鼓励他们在原文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适当改编,使故事更适合表演、更利于表达。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动,使表达活动变成学生亲身参与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雨来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助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文化自信培养的要求合理组织阅读教学,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